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急用孔子因材施教的原文

2021-03-04 09:14:40 字數 5160 閱讀 2978

1樓:9小王子非魚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乙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

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冉有的懦弱在《論語》中也記載,冉有曾在權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為人聚斂暴虐,作為孔子的**冉有,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不但不敢去勸上司季氏,反而順從季氏的意願,為他"聚斂而附益之",氣得孔子大罵冉有"非吾徒也"!並發動學生"鳴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

因材施教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出自《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

因材施教最先是孔子對學生實施的教學方法,先是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並能因材施教,讓學生們各盡其材,有所進步。現在的老師也積極運用此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特長,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去學習,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穫,獲得進步。

故事原文《論語·先進》: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樓:熱心網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如下:

3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同樣是乙個「仁」。得意**顏回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

」這也是「仁」字最權威、最經典的解釋了。顏回一聽便心領神會,又問其具體條目。孔子便興致勃勃地講了仁的「四目」,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而子貢問仁,孔子卻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貢名端木賜,利口巧辯,善做生意,家境富裕。

子貢有志於仁,每天想要博施濟眾,但徒事高遠,眼高手低,不知從何做起。孔子教他應該從自身做起,可以說教給子貢乙個「仁之方」。

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說話遲鈍。

司馬牛問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卻是「仁者」。因為司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實際上是通過解釋「仁」來告誡他,促使他以後注意改正缺點罷了。

以上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都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而具有其針對性的,所謂殊途而同歸。這種教育方式具體到學生自身也是可行的,這是一種有效的教育。

《學記》雲:「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那種不理睬、不了解教育物件而只管悶頭教書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學內容必然單調,教學過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當然是不會好的。

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

」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

「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這時,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原故。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與子路二人,後來從政都有成就,多虧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學上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型別,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屬於膽汁質;而冉有謙虛謹慎,可能屬於粘液、抑鬱質混合型。班主任老師要能夠同各種氣質、不同性格的學生打交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什麼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結果,**最缺少哪一樣,他就告訴這位**仁的哪個方面。這就造成整本論語處處說仁,處處又沒說清楚。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4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

」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

「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這時,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原故。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與子路二人,後來從政都有成就,多虧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學上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型別,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屬於膽汁質;而冉有謙虛謹慎,可能屬於粘液、抑鬱質混合型。班主任老師要能夠同各種氣質、不同性格的學生打交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很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分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他著重培養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的人才。他滿意地對人說過:

「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顏淵、閔子賽、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語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貢。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

在文學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

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

」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這時,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原故。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與子路二人,後來從政都有成就,多虧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學上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型別,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屬於膽汁質;而冉有謙虛謹慎,可能屬於粘液、抑鬱質混合型。班主任老師要能夠同各種氣質、不同性格的學生打交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6樓:匿名使用者

赤羽業土語日日夜夜呀

孔子因材施教的原文

7樓:名字都用不成啊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乙個問題:聽到乙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他對子路說:家裡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

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孔子開導說:

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

有一次,空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候,子路匆匆的走進來,大聲的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的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乙個學生冉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的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就應該立刻去實行麼?"

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的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恭,辦事憂鬱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是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三思而行

8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常教導學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

「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

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他們都需要你去照顧,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孔子恐怕子路還未孝養父兄,就去殺身成仁了。

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先生!我從您這裡聽到的那些仁義之道,就應該立即去實行嗎?」

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

這下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

「先生!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有父兄在,不何以馬上就行。冉有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請教先生?」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的懦弱在《論語》中也記載,冉有曾在權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為人聚斂暴虐,作為孔子的**冉有,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不但不敢去勸上司季氏,反而順從季氏的意願,為他「聚斂而附益之」,氣得孔子大罵冉有「非吾徒也」!並發動學生「鳴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

因材施教出自哪個典故

9樓:sky起來吧來吧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先進篇》。

原文:《論語·先進篇》

朝代:先秦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

「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乙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

「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

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對孔子因材施教的看法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些什麼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 是孔子的又乙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 愚 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魯 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而且每個人的才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而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儘管 因材施教 這一概念並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總結孔子教學方法時...

因材施教的意義,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些什麼現實意義

親 因材施教 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其形成的規律,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對其進行相應的教育,使學生按照不同的途徑,在不同 的條件和方式中成長成才,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條件的 限制,因材施教 在中小學教育中很難得到真 正體現。因 根據 材...

因材施教有哪些原則,什麼是因材施教原則

一 教師要留意觀察分析學生學習的特點 學生在出現問題時的表現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跡象,從中有可能發現他們獨特的認知特徵和動機傾向。教師要多提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會感到困惑,卡在 了?為什麼老是出同樣型別的錯?為什麼會出現反常現象?學生學習中明顯的順利也是值得關注分析的,從中可以發現學生擅長解決什麼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