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與隆中對有何異同,《隆中對》與《出師表》有什麼不同

2021-03-03 23:54:09 字數 3704 閱讀 8849

1樓:匿名使用者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征時寫的表達決心也是向後主陳述出征的緣由,也可說是官場上走的一段程式,而隆中對是諸葛亮向先主分析天下形勢,是另外一種自薦,也可說是一封求職書。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飄過。隆中對對未來充滿信心出師表中透過絕望,但仍有一絲掙扎。

《隆中對》與《出師表》有什麼不同??

3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不同,《隆中對》作者是陳壽,《出師表》作者是諸葛亮。 體裁不同,《隆中對》相當於記敘文,《出師表》是「表」。下級寫給上級的。

內容不同,《隆中對》講的主要是劉關張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劉備與諸葛亮在草廬中分析天下形勢。《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寫給後主劉禪的文章,勸諫後主親賢臣遠小人,並且託先帝劉備之名表達北伐必勝的決心。

4樓:匿名使用者

前者是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給他的分析和對策,是對時局發展方向的準確把握。後者是諸葛亮為了幫助劉禪鞏固政權,出師之前寫的,因為劉禪缺乏治國才能,這是給他的一些治國建議和對策。

5樓:匿名使用者

前者是對將來的規劃,後者是馬上要辦的事。

結合《出師表》指明諸葛亮預計北伐條件與實際有何不同?(我們在學隆中對,老師留了這個作業)請大家幫忙

6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初中生??這個問題非常的複雜。。。我想了挺久的。。

出師表中提到北伐的條件是這麼幾句話,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兩句是對當時形勢非常貼切的描述,在沒有任何時間機器的情況下,諸葛亮對自己的國力,自己的能力,還有蜀國的形勢作出了相當準確的評價。

至於有什麼不同,我覺得當時蜀國的形勢沒有諸葛亮想象的那麼好,

第一,蜀國上下對於興復漢室並不那麼積極,更多人是希望偏安一隅

第二,蜀國在攻擊長安處於不利的地位,導致六出祁山出現了各種問題,當然有些不是軍事因素

第三,蜀國將領的耗損太大,基本上更多的是非戰鬥減員,廖化都能當先鋒就可以至少說明一些問題

第四,諸葛亮在北伐的過程中權力實在太大了,真的也怨不得劉禪不信任他,

這只是個人愚見。。

我覺得您是想問的是隆中對的預計和實際北伐的差距,。。

哪不行追問。。。我可以繼續回答。。

7樓:匿名使用者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形勢後,又為劉備謀劃了「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

天下三分

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建基立業的巨集偉藍圖。應該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形勢分析和提出的戰略決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和可行的,但同時也存在著它的困難和侷限,這在後來形勢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首先奪取劉表的荊州和劉璋控制的益州為根據地,然後「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巨集偉藍圖。但是,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占有荊州,向南可威懾江南,進而掃蕩割據江東之地的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爭奪荊州,無論是對曹操、劉備、孫權都至關重要。在赤壁戰前,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唇亡齒寒,共同的利害關係,使劉備、孫權結成抗曹聯盟。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退出了對荊州的爭奪,而赤壁戰後,劉備與孫權荊州爭奪的序幕就拉開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孫權)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為爭奪荊州地區,吳、蜀不惜兵戎相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集團留駐荊州的大將關羽率軍攻打曹魏占領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來援助曹仁的於禁所督七軍,「羽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劉備集團勢力的發展,不僅對曹魏集團是一種威脅,對孫吳集團也是嚴重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和孫權又暫時結成同盟。

孫權趁關羽出兵樊城,後方空虛的時機,命大將呂蒙襲取荊州,斬殺了關羽。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為了奪回荊州,劉備不惜傾巢出動,沿長江而下伐吳。夷陵之戰,蜀軍大敗,劉備的蜀漢再也不能對孫吳構成威脅,這時倒是曹魏對孫吳的威脅更加顯現。於是,孫吳向蜀漢「遣使請和」,蜀漢與孫吳又結成了抗曹聯盟。

由此可見,「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之間是存在著極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條件的。

二、荊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礎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隆中對》「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的提法,也逐漸了失去了原有的號召力。諸葛亮《隆中對》認為在軍事戰略上要分兩步走:

首先利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的弱點,不失時機地奪取荊、益二州;然後再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等待時機成熟,兩路出兵,對曹魏實施兩面夾擊,以達到逐鹿中原,興復漢室的目的。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形勢也正是按照諸葛亮提出戰略決策發展的,劉備集團先後奪取了荊、益二州。此時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天下有變」的東風了。

然而,荊州的失去,使得後來諸葛亮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戰略條件。失去荊州,使得蜀漢政權處於偏安一隅的窘境,經濟實力大大削弱,軍事上喪失了「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與「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遙相呼應,兩面夾擊曹魏的可能。

儘管諸葛亮後來與孫吳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來自孫吳方面的威脅。同時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在政治上加強治理,整頓吏治,舉賢任能,調整了蜀漢集團內部,主要是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和原屬劉璋的益州集團的關係;經濟上則大力獎勵耕戰,務農植谷;軍事上治戎講武,為北伐作準備。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蜀漢出現了「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訓練出了一支十餘萬人的精兵。

為了安定蜀漢的後方,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經過兩年的準備,親率大軍南征,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領的叛亂。同時,又得以徵收南中地區出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物資以給軍國之用;並挑選勁卒萬人編入蜀軍,號曰「飛軍」,加強了蜀漢的軍事實力。

但僅管如此,蜀漢與曹魏、孫吳相比,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還是最弱的。

為了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天下的大業,諸葛亮從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開始,到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軍中,七年中先後五次興兵北伐曹魏。以諸葛亮之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卻功敗垂成,收效甚微。客觀地講,北伐的失敗,與其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時提出的北伐戰略有關,蜀漢和曹魏兩國力量過於懸殊,蜀漢以一州之力難以蹈覆雄據九州之地的曹魏;諸葛亮本人也在《後出師表》中提到:

「(先帝)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和對主上的忠心頗為後人所稱道。唐代大詩人杜甫對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詩中寫道: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對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深感惋惜。

《出師表》於《隆中對》、《三顧茅廬》有何不同?

8樓:東籬採菊人

兄弟,這裡是歷史話題欄目,你的問題在這裡肯定得不到滿意答案。請將此問題放到學習幫助欄目中,那裡會有很多人回答。祝你愉快!

9樓:羊不穿毛

呵呵 政治目的 抬高自身價值提公升自身威望

語文筆記 《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對》《出師表》

買本 文言文全解 各種精確翻譯。課後有字詞解釋 詳細的解說。我想問一下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幾篇古文需要背誦嗎?就是 陳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對 需要 不需要,只要搞懂翻譯就行了 每年中考考綱都會有所調整 陳涉世家 隆中對 唐雎不辱使命 不用背主要把 出師表 和 詩 課內5首,課外10首 背下來...

智謀隆中對,天下三分,壯烈出師表,一片丹心描寫的是哪個人物

描寫的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隆中對選自 三國志 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 促成三國鼎立天下三分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

隆中對的問題

隆中對 亦稱為 草廬對 是 諸葛亮傳 中傳文的一段節錄。隆中 山名,現在湖北省襄陽縣境。隆中的臥龍岡,原是諸葛亮曾居住過的地方。諸葛亮,181 234 字孔明,原籍是琅琊郡陽都縣 今山東省沂水縣 人。青少年時期隨叔父諸葛玄流轉各地,後定居隆中。認真研讀史書,兵書,並且常與荊襄有識之士,分析天下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