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審計重要性一定的情況下,審計證據的實際需要量多,為什麼審計

2021-03-27 13:48:54 字數 4916 閱讀 7054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先糾正下上面某回答者的錯誤,風險導向審計模型為:審計風險(ar)=固有風險(ir)*控制風險(cr)*檢查風險(dr)

在重要性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審計證據和審計風險是反向變動的。充分且適當的審計證據是註冊會計師發表審計意見的基礎。審計證據越多我們提出錯誤結論的風險就越小。

這裡需要注意下,如果證據的質量存在缺陷,那麼再多的證據也不能彌補質量的缺陷。2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充分且適當的審計證據才能把可接受審計風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注:在審計風險前加「可接受的」這幾個字有助於你理解。(有興趣和我多交流)

2樓:匿名使用者

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多,根據審計證據得出來的審計結論也就越可靠,反正審計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審計風險也就越小啊

3樓:匿名使用者

嗯,這個問題很好,很值得思考!

為什麼審計的重要性越高,審計的風險水平越小?

4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抄所說的重要性水平高bai低是指金額的大小du.通常,4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zhi.在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時dao,必須注意,重要性水平是註冊會計師從財務報表使用者的角度進行判斷的結果.

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000元,則意味著低於4000元的錯報不會影響到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決策,此時註冊會計師需要通過執行有關審計程式合理保證能發現高於4000元的錯報.

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000元,則金額在2000元以上的錯報就會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決策,此時註冊會計師需要通過執行有關審計程式合理保證能發現金額在2000元以上的錯報.

顯然,重要性水平為2000元時審計不出這樣的重大錯報即審計風險,要比重要性水平為4000元時的審計風險高.

審計風險越高,越要求註冊會計師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審計證據,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和審計證據之間也是反向關係.

5樓:匿名使用者

通俗的來講,重要性水平那就是我們審計的時

候訂的乙個數額,在審計版乙個專案的時候權我們只審計這個數額以上的帳目,而這個數額以下的帳目我們可以視為並不重要。我們只有在相信管理當局所做的內部控制的情況下才可能把重要性水平訂的比較高。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帳簿的可靠性越高,重要性水平才會越高。而相對來說,我們查不出來是否有錯露報的可能性小,也就是說審計風險相對來說比較低。即,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成反比。

審計風險越低,所需審計證據數量越多為什麼錯

6樓:水瓶木頭驢

審計風險模型是

bai:審計du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zhi險。dao在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

回中已經將固有答風險與控制風險合併為重大錯報風險。根據這個思路,新的風險模型應表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從這個關係上看,如果審計風險不變,則檢查風險與重大錯報風險應當是反向關係。但題主的表述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表述應當為:

  當可接受的審計風險一定的情況下,重大錯報風險越大,則要求註冊會計師將檢查風險控制在更小的範圍內,如果重大錯報風險越小,則可以接受的檢查風險越高,這也意味著必須收集的審計證據可以少一些,但仍然必須達到足夠支援發表審計意見的程度。

審計證據要滿足充分性,是不是說審計證據的數量越多越好,為什麼?

7樓:小海老兵

審計證據的充分性是對審計證據數量的衡量,主要與註冊會計師確定的樣回本量有關。審計證據是形答成審計意見的基礎,但並不是說審計證據越多越好,註冊會計師在保證會計質量的同時把所需要收集的審計證據數量降低到最低的限度。註冊會計師獲取的審計證據的數量主要受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

1受錯報風險的影響。錯報風險越大,需要的審計證據可能越多。2受審計證據質量的影響,審計證據質量越高,需要的審計證據可能越少!

在審計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這本書有!

8樓:手機使用者

審計bai

證據的充分性是對審計du證據數量的衡zhi量,主要dao與註冊會計師確定的內

樣本量有關。審計容證據是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但並不是說審計證據越多越好,註冊會計師在保證會計質量的同時把所需要收集的審計證據數量降低到最低的限度。註冊會計師獲取的審計證據的數量主要受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

1受錯報風險的影響。錯報風險越大,需要的審計證據可能越多。2受審計證據質量的影響,審計證據質量越高,需要的審計證據可能越少!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審計證據的關係如何

9樓:晴空

一、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係

1、重要性的概念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重要性也可以說是---可容忍錯報或漏報的最高界限,超過這個界限的錯、漏報是不能容忍的,而低於這一界限的錯、漏報是可以接受的。 審計過程中必須運用重要性原則,其運用的情形有二:

一是在編制審計計畫時對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評估,以確定擬執行審計程式的性質、時間和範圍,藉以提高審計效率;二是在評價審計結果時,對重要性進行判斷,以確定已執行的審計程式是否充分,藉以保證審計質量。

2、審計證據的概念 審計證據是指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獲取的,用以證明審計事實真相,形成審計結論的證明材料。其作用是(1)審計意見的支柱(2)是審計人員形成審計結論的基礎 (3)是解除或追究被審計人經濟責任的依據 (4)是控制審計工作質量的關鍵3、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關係

「在編制審計計畫時對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評估,以確定擬執行審計程式的性質、時間和範圍,藉以提高審計效率」審計人員之所以要對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斷,其目的就是要確定審計證據的數量,因為重要性是影響審計證據充分性的乙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由於重要性是一種可容忍錯報或漏報的最高界限,因此,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說明可容忍的錯報或漏報程度越小,就要求執行越充分的審計程式,從而獲取越多的審計證據;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說明可容忍的錯報或漏報程度越大,則可執行有限的審計程式,從而所需要的審計證據就可以少些。 由此可見,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成反向關係。

二、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關係

1、審計風險的概念 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審計人員審計後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可見,審計風險實質上強調的是會計報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錯報或漏報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由於審計測試和內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審計人員不可能將所審計報表中所有的錯報或漏報都審查出來,所以審計風險始終存在。

2、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關係

審計人員在審計測試過程中,總是希望通過執行合理必要的審計程式,盡可能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時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就需要充分考慮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二者之間的關係。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成相互作用的反向關係。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就越高。 重要性是決定審計風險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審計人員對重要性水平的判斷直接影響審計風險水平的確定。

如果審計人員確定的重要性水平較低,則審計風險就會增加;所以審計人員必須通過執行有關審計程式來降低審計風險。這裡,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額的大小,而且是從會計報表使用者的角度來判斷的。 比如,一般來說4萬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萬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萬元,則意味著低於4萬元的錯報與漏報不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與決策,審計人員僅僅需要通過執行有關審計程式查出高於4萬元的錯報或漏報。

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萬元,則意味著金額在2萬元到4萬元之間的錯報或漏報仍然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與判斷,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執行有關審計程式查出金額在4萬元以上的錯報或漏報,而且還要通過執行有關審計程式查出金額在2萬元至4萬元之間的錯報或漏報。可見,重要性水平是4萬元的審計風險比重要性水平是2萬元的審計風險低。 在一定程度上,審計風險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於重要性水平。

審計人員在對重要性水平進行初步判斷時,應當考慮審計風險這一因素。審計人員對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斷時,應當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比如內部控制。如果內部控制越差,評估的審計風險越高,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就應越低;反之,如果內部控制行之有效,審計風險綜合評估水平較低,則重要性水平可以確定得高一些。

由於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反向關係,所以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審計人員對其將要執行的審計程式的確定,進而影響審計工作效率和所面臨的審計風險。如前例,如果原本是4萬元的錯報或漏報才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而審計人員將重要性水平評估為2萬元,顯然,重要性水平偏低,這樣會使審計人員誤認為審計風險較高,為了降低較高的審計風險,就會擴大審計程式的範圍或追加審計程式,而實際上沒有必要,只能是浪費時間和人力,降低了審計效率。相反,如果原本2萬元的錯報或漏報就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而審計人員卻將重要性水平確定為4萬元,重要性水平偏高,這樣會使審計人員誤認為審計風險較低,所執行的審計程式要比原本應當執行的審計程式少,審計範圍小,收集的審計證據不充分,必然導致錯誤的審計結論,其結果是審計人員承受的審計風險增加。

由此可見,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之間成反向關係,這種關係對審計人員將要執行的審計程式的時間、性質、範圍有著直接影響,審計人員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三、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係

由上所述,由於重要性與審計證據成反向關係,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也成反向關係,所以可以推定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成正向關係。也就是說,如果審計風險越高,所需收集的審計證據數量也就越多。根據這一關係,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其對審計風險的評估,來確定審計證據的需要數量,以達到證據充分性和適當性的要求。

如果審計人員初步估計的審計風險水平較高,說明審計物件較為複雜,審計的內容也較為廣泛,審計人員發表恰當審計意見的難度就大,失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時審計人員就要實施越詳細的實質性測試程式,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以便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如果評估的審計風險水平較低,則審計人員只需要執行有限的審計程式,收集較少的審計證據。例如,被審計單位業務複雜,內部控制差,管理當局品行存在問題,財務狀況惡化,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等等,均可認為面臨著很高的審計風險,或者將審計風險評估為高水平,審計人員都應獲取更多的審計證據。

審計人員判斷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應當考慮的因素第乙個就是審計風險,可見,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審計理論中,重要性和重要性水平是不同的概念嗎?本人覺得

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額額度表示的會計資訊錯報與錯弊的嚴重程度,該錯報或錯弊未被揭露足以影響會計資訊使用者的判斷或者決策。審計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嚴重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其在量上表現為審計重要性水平。兩下對比,結論您應當清楚 審計中重要...

審計重要性水平怎麼確定,審計的重要性水平的確定方法有哪些

一是從 定性 的角度考慮重要性。即從被審計單位會計資訊中錯誤或舞弊的性內質方面分析確定審計重要容性 二是從 定量 的角度考慮重要性。即從被審計單位會計資訊中錯誤或舞弊的數量方面分析確定審計重要性 三是實際執行的重要性。即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程式時確定的低於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整體重要性的乙個或多個金額,...

救助 審計底稿中,審計計畫重要性水平的計算公式

重要性水平的計算方法有固定 比率法,採用固定比率法的計算公式 判斷基礎 固定比率 重要性金額。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中存在偏離特定目標的差異或缺陷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的差異或缺陷在特定環境下可能會影響管理層的判斷或決策以及組織目標的實現。重要性在計畫階段運用的目的主要是編制科學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