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稱呼自己為學生,古代人對自己的稱呼

2021-03-25 07:26:40 字數 6085 閱讀 2898

1樓:小紅帽變成狼

古代人以「**」來稱呼自己為學生。

弟之子在中古時期稱為**,**在當時是常用的宗親稱謂詞之一。到唐代以後開始廣泛地稱為侄。另外,**,也指侄女,即弟弟的女兒。

後來**漸漸代表著徒弟,學生,門生的意思,也是求學之人的稱謂,在古文中已早有這種稱謂。

《論語·雍也》:「哀公問曰:『**孰為好學?』」

白話翻譯:哀公問:「學生好學嗎?」

擴充套件資料

**在古代的其他意思:

1、親屬稱謂

兄之子為兄子,姊之子為姊子,弟之子稱為**,妹之子為妹子。屬於宗親稱謂語範疇。是隋唐以前的古代典籍中常用宗親稱謂,後來逐漸為親屬稱謂語「侄子」替代。

古代四子:即為兄子、姊子、**、妹子。其中兄子、**是兄弟的兒子。即侄男(包括侄女),其中姊子、妹子是姊妹的兒子。即甥男(包括甥女)。

2、稱道教、佛教的徒眾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小僧法聰 ,是這普救寺法本長老座下**。」

《西遊記》第五二回:「童兒叩頭道:**在丹房裡拾得一粒丹。」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大慈大悲的觀世音,**吃齋念佛,謝您保佑了我的兒子。

3、古時稱戲劇、歌舞藝人

唐·白居易 《長恨歌》:「梨園**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白話譯文:歌伶舞伎們都開始長出白髮,皇宮的侍衛和美貌的宮女也開始老去。

2樓:小草的心闖天涯

古代人稱呼自己為學生的用語:**、受業、門生、監生、太學生(在太學讀書的生員)等。

一、**

**即徒弟。如對某種技藝有興趣,想要學習,那就需要尋找明師,以**的身份拜師學藝。

1、《論語·雍也》:「哀公問曰:『**孰為好學?』」

2、《儀禮·士相見禮》:「與老者言,言使**。」賈公彥疏引雷次宗雲:「學生事師,雖無服,有父兄之恩,故稱**也。」

二、受業

受業:跟隨老師學習;學生對老師的自稱。

三、門生

門生,是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 mén shēng,指求取知識學問的學子與學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識與德望的人家與學術界長者授業之人的稱呼。泛指學生與**。漢人稱親受業者為**,相傳受業者為門生。

後世門生與**無別,甚至依附名勢者,也自稱門生。

1、東漢 時指再傳**。

《後漢書·賈逵傳》:「皆拜 逵 所選**及門生為 千乘王國 郎。」

宋 歐陽修 《跋尾·後漢孔廟碑陰題名》:「其親授業者為**,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2、後世亦指親授業的學生。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門生七十,仰天路以無階;**三千,望宮牆而不入。」

明 唐順之 《載迭前韻二首贈蓮渠》之二:「字許門生問,詩從海上求。」

梁斌 《紅旗譜》五三:「我教一點鐘的課,也是師生,不能眼看我的門生遭荼毒。」

四、監生

監生,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照規定必須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僚子弟,此種蔭生亦稱蔭監。監生也可以用錢捐到的,這種監生,通稱例監,亦稱捐監。

明清時的監生主要有如下幾種:

1、舉監,由舉人做監生的,叫舉監。

2、貢監,由秀才做監生的,叫貢監,也叫貢生。秀才一經成為貢生,就不再受地方儒學管教,俗稱出貢。在清朝,貢監也叫優監,表示從生員(秀才)中選拔優秀的人去國子監讀書。

3、蔭監,憑藉父輩做官而成監生的,叫蔭監。在清朝,蔭監又分為恩蔭和難蔭兩種。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准許送一子入監讀書,以及遇到慶典,皇帝特賜許入監讀書的人,都算是恩蔭。

凡內外三品以上官,任滿三年者,死後一子可以入監讀書;地方布政等司長官及州縣佐貳殉於國難的,准其嗣子入監讀書,這些都是難蔭。清朝的難蔭,在明朝稱為恩生。例監,以捐納錢粟得為監生的,叫例監。

五、太學生

明朝、清朝時太學即國子監的俗稱,在國子監就讀的學生即被稱作「太學生」。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內設繩、博士、典簿、典籍等廳,以分理各項具體事務;設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以供生徒聽課、自修及習所。

設祭酒、司業各一人為正副長官,其屬有監丞、五經博士、六堂助教、學正、學錄、典簿、典籍等學官掌教務。

擴充套件資料

國子監雖號稱國家最高學府,但在科舉時代,其畢業生地位卻相對較低。其學生**主要是全國各府州縣按名額貢入之生員,有歲貢、優貢、拔貢、恩貢、副貢等名目,號「五貢」。他們只有生員(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進一步,仍須參加鄉試。

惟一的照顧便是無論國子監生之籍貫為何地,皆可應試於順天府(大致相當於今北京市)。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國子監生身份入仕,則多被用做縣丞,或教諭、訓導等學官,秩低而俸薄,權輕而利小。因此,學生學習積極性一直不高,學校課業也就相對寬鬆懈怠。

加之封建時代教學方式之陳舊落後,教學內容之枯燥貧乏,使得學生主要的功課便是背書、寫字、作文。「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即是對此輩的生動寫照。

另外,國子監還培養了大批外國留學生。明洪武時期,南京國子監就有招收外國留學生的記載。先是有高麗國學子,後日本亦遣子弟入監讀書,國子監增設號舍,專供留學生居住,國子監遷北京後,繼續招收。

清初近四十年間未接收外國學生。

康熙二十三年(2023年),禮部奏曰:琉球國「國王尚貞,以本國遠被皇仁,傾心向學,懇祈使臣汪楫等轉奏,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應准所請,聽其遣臣子弟人監讀書」。康熙下旨允行。

「自後,每遇冊封,遂沿為例」。從此,外國留學生尤其是琉球官生,入清國子監讀書者絡繹不絕。其後,朝鮮、俄羅斯、日本等周邊國家也遣員來華,從中不難看出當時國子監所具有的亞洲最高等府的學術地位。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太學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學生稱:門生、受業。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4樓:今日觀察

書生,書童,狀元,秀才。

5樓:匿名使用者

** 孔夫子就是這麼稱呼的

古代人對自己的稱呼

6樓:匿名使用者

吾輩,在下,吾等,鄙人

就想到這些了。

純手打,望採納!

古代學生的自稱

7樓:

對不同人有不同自稱:

1、對自己的老師自稱「學生」、「學兒」。

2、對長輩自稱「晚生」。

3、對同學自稱「鄙生」、「敝人」。

4、在平時自稱「不才」、「在下」。

8樓:匿名使用者

對自己的老師自稱「學生」、「學兒」,

對長輩自稱「晚生」,

對同學自稱「鄙生」、「敝人」,

在平時自稱「不才」、「在下」。

9樓:匿名使用者

就叫學生。也有人報自己的號或者表字。

10樓:本欄目坑人

就是學生,論語裡有哦

11樓:亡自盜血者

對自己老師自稱「學生」,平時自稱晚生

學生在古代稱為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學生的別稱

學子:春秋時代,學生就被稱為「學子」,《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鄭玄注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現在應該讀入「今」。

《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 《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 漢?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 宋?林景熙 《酬謝皋父見寄》詩:「風雅一手提,學子屨滿戶。

」 蕭三 《他……》詩:「他是青年學子最敬愛的教授。」

**:《論語·雍也》:「 哀公問曰:

『**孰為好學?』」**與門人、門生有別。 宋·歐陽修 《後漢孔宙碑陰題名》:

「其親授業者為**,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學生要從師而學,受業於老師,才有望成才。對於老師,學生就是**。

學童:年幼的學生。《漢書·藝文志》:

「 漢 興, 蕭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魯迅 《吶喊·白光》:

「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吱的念起書來。」

門人:即**。《禮記·擅弓下》:「子思哭於廟,門人至。」鄭玄注:「門人,**也。」門,意為師門。

門生:也指學生。東漢時「門生」則指再傳**。

門人、門生與**有別。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後漢孔廟碑陰題名》中說:「其親授業者為**,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後世也指親授業的學生。

門下:指門生、**。《淮南子·道應訓》:

「 公孫龍顧謂**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適 《白居易時代的禪宗世系》:

「 懷暉 也是 道一 的門下,其書今不傳了。」

門下士、門下生、門下客:指學生、**。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府君墓誌銘》:

「遂以授徒為生,教授宗黨及前溪、洵川間。其門下士數十百人」。郭沫若《我的童年》:

「他是張之洞、王壬秋的門下生,聽說張之洞的有些學說是剽竊他的。」明唐順之《送鄒東郭掌南院》詩:「此去談經門下客,幾人相對坐春風。

」門**:謂及門的**。《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門**又省稱「門弟

門徒:指的是**或徒弟。徒,意為**、門徒。

所以,學生的一些別稱也就冠以「徒」字。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侶」。「徒人」,**、門生。

曾國藩《送唐先生南歸序》:「仲尼既沒,徒人分布四方」。《韓非子·顯學》:

「藏書策,習論談,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凡創一學說者,輒廣求徒侶,傳於其人,而千里負笈者,亦不絕於道。

」生員、生徒、學徒、藝徒:「生徒」即學生、門徒。郭沫若在《盲腸炎·乙個偉大的教訓》一文中說:

「我自己對於經濟的知識,原不過是乙個初等小學的生徒,我的見解,當然是不能作數。」「生員」指古代國學及州、縣學在學學生。《北史·儒林傳序》:

「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幹有餘人。」「學徒」,指從師受業的人。「藝徒」指跟隨師傅學藝的學生。

桃李:同乙個老師,會有不同的學生。韓嬰《韓詩外傳》卷七:

「夫春樹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春樹蒺藜者,夏不可採其葉,秋得其刺焉。」意思是說,春種桃李,收穫的將是綠萌的涼爽和豐碩的果實;春種蒺藜,不能採其葉,得到的只能是傷人的蒺藜刺。後來,人們就用「桃李」來比喻栽培的學生和所薦舉的人才。

所以今天我們常常聽到:「桃李滿天下」、「門牆桃李」等說法。

高足、上足:是對別人學生的敬稱。據說漢代將馬分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別。「高足」就是上等快馬,又名「上足」。人們遂將「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對別人學生的敬稱。

小子:「小子」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也可用作老師對學生的稱呼。《論語·陽貨》有名句: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說:

「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公傳》:「其於後生小子,直言訓誨之無隱。」

仁弟:「仁弟」也是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其中包含著老師對學生的器重與愛護。另外,老師通常叫學生為「同學

晚學、晚學生、後學、後進等是學子們在前輩、老師面前表現謙虛謹慎的自稱。

門下晚生:清代時門生對老師的老師、父親的老師或老師的父親稱為「太老師」,而自稱為「門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捨生、同硯席、同筆硯、同學、同窗、同門、同席、同門生、同門友、書友、學友、硯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師門下學習的學生。這些我們均能從字面領會其意義,並在古書中時常見到。

如《古詩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題」。「同捨生」,舍意為學舍。宋陶穀《清異錄·五窟》:

「老拙幼學時,同捨生劉垂尤有口才。」「同硯席」,意為同一硯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論詩文或同學。劉禹錫詩:

「常時同硯席,寄此感群離。」「同筆硯」,也作「同筆研」,指在一起學習的人,即同學。宋代陳亮《與勾熙載提舉書》:

「今之君子,或少同筆硯,或二十年遊從之舊,一旦貴賤少異,便如路人。」

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學姐、學兄、學長、年兄等是同窗之間彼此的稱呼。對那些年長才高者,敬稱為「大師兄」。通常大師兄的地位僅次於老師。

「年兄」,原是那些科舉考試同榜登科的人相互之間的稱呼,後來逐漸成了同學之間的尊稱。

古代人怎麼刷牙的,古代人怎麼刷牙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 牙齒之清潔 健美 疾病 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 詩經 衛風 碩人 中形容美女牙齒 齒如瓠犀 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

古代人用什麼刷牙,古代人刷牙嗎?

古人有專門的的漱口劑,但是因為清潔度不高,古人也會在飯後通過嚼些嫩樹枝的方式來清潔牙齒 在西元前3000年,我國就已有了保護牙齒清潔口腔的記載。春秋時期 禮記 上就有 雞初鳴,鹹盥漱 的記載。我國最早使用的漱口劑有酒 醋 鹽水 茶及溫水等。酒 醋 鹽水等有解毒殺菌的作用。茶中含有氟和維生素,可以防蛀...

古代人怎麼刷牙

古人有專門的的漱口劑,但是因為清潔度不高,古人也會在飯後通過嚼些嫩樹枝的方式來清潔牙齒 每次看到牙膏廣告,心裡面就有個疑問,古代人如何刷牙,那個時候還沒有牙膏,可是,不刷牙,牙齒又很容易蛀掉。那個時候,牙醫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頂多拔掉,順延懷疑 笑不露齒 的古語含義,怕不是禮貌規範,而是不能 笑出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