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故事,史記 中的故事 10個

2021-03-20 17:19:02 字數 5658 閱讀 3707

1樓:匿名使用者

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出自《平津侯主父列傳》。

釋義:大丈夫活在世上應該追求富貴,只要能鐘鳴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罰而死也無所謂,我好不容易獲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寧願倒行逆施。

主父偃早年雖飽學卻窮困,在齊地被眾儒生排擠,不容於齊,借錢借不到,去北方燕、趙、中山等地,還是不遇,入關希望衛將軍引薦給聖上,沒有訊息,手中沒錢,諸賓客都討厭他,最後豁出去伏闕上書,竟然獲得重用。

大臣紛紛向他行賄,有人勸他說:「你這樣太過分了!」

主父偃說道:我從青年時就出外遊學,達四十多年,弄得雙親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朋友不願收留我,投在將軍門下時其他賓客都厭棄我,我困厄的時間太久了。現在我有了權勢,為了榮華富貴,法場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願!

這說法類似於後世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二: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

出自《張耳陳余列傳》。

釋義:當初兩人互相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誠懇,最終卻反目成仇,非置對方於死地不可,這是為何?

張耳和陳余早年刎頸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陳余比張耳小,他對張耳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

後來項羽分封天下,張耳為王,陳余為侯,陳余大大不服,因為張耳、陳余對於恢復趙地的功勞是同樣的。

陳余用武力趕走張耳,使得張耳逃到劉邦那裡。

劉邦與項羽爭鬥時,劉邦要求陳余歸到自己一方,陳余提出的條件竟然是要劉邦殺了張耳才會答應。

劉邦殺了乙個和張耳長得像的人,把人頭送給陳余。陳余發現受騙後,就投向了項羽一方。韓信與張耳破趙地,斬殺了陳余。

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出自《刺客列傳》。

釋義:有本事的人只會為賞識自己的人做事。《刺客列傳》後面還有類似的一句「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是說把我當成普通人來對待的君主,我就以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把我當成國士來對待的君主,我就以國士的態度來報答他。

女為悅己者容,可以說是對女性很深刻的洞察了,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

四: 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出自《儒林列傳》。

釋義:學者要依據學術真理發言,不要為了阿諛世俗權勢而撒謊。

漢武帝徵召轅固生入朝廷做官時,公孫弘也在被徵召之列,當時轅固生瞪著眼睛對公孫弘說了上面那句話。

公孫弘做官後果然曲學阿世,證實了轅固生的先見之明。

五: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出自《李斯列傳》。

釋義:乙個人是有出息還是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選擇的環境決定的。

李斯年輕的時候做乙個小吏,在上班地方的廁所裡,看到老鼠在吃髒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在官府的糧倉裡,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公尺,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

於是李斯深有感慨,說了上面那句話。

人類社會有不同的階層,有貧富差距,人追求好的生活環境和地位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保障社會的公平和諧也是很重要的。

六: 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難近。非人情,難親。

出自《齊太公世家》。

釋義: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範圍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親近的。

管仲臨終時,齊桓公去見他,問道:「若你不幸離世,你看誰可以接替你做宰相,易牙這個人行嗎?他知道我愛吃美味,就把自己的親生兒子蒸了,做成菜給我吃。

」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做出這種事情的人是可怕的。

齊桓公又問:「公子方這個怎麼樣?他拋棄自己父母親人和公子的地位,來投靠我,對我很好啊。」管仲回答:「連自己的至親都可以拋棄的人,不可親近。」

齊桓公最後問道:「豎刁這個人怎麼樣?他為了伺候我,把自己閹割了,對我可好了。」管仲回答:「人哪有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的,殘損自己的肉體來伺候君主的,不可親近。」

管仲死後,齊桓公沒有聽他的話,重用了那三個人,結果他們聯合起來作亂。

七:韓信忍於胯下,卒收登壇之拜。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內心)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於是信孰視之,俛(俯)出袴下,蒲伏(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其實並不是他膽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有傳說韓信富貴之後,找到那個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為韓信要殺他報仇,沒想到韓信卻善待對屠夫,並封他為護軍衛,他對屠夫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

八:破釜沉舟

出處: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翻譯:於是項羽帶領軍隊過河,把船沉入河底,砸破做飯的鍋,燒了住處,每個士兵只帶三天的糧食,用來表示士兵一定戰死,沒有乙個想逃跑。

喻意:比喻決一死戰,也比喻下定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九:臥薪嘗膽

出處: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翻譯:越王勾踐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著躺著就能仰頭舔舐到苦膽,用餐時也去品味苦膽。

喻意: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十:紙上談兵

出處: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既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趙括從年輕的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曾經與他的父親趙奢談論戰事,趙奢無法難倒他,但是(趙奢)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

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原因,趙奢說:「戰爭,是事關生死的境地,但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隊的一定是趙括。

喻意: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史記中有名的故事

2樓:京城「老炮兒

《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年的歷史,包含紙上談兵、指鹿為馬等眾多歷史故事

3樓:我冬閣的狗腿子

1.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紶肌官可擢玖規雪海磨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

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乾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幷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

2.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嚐嚐,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

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從此,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故事,就愈傳愈廣,成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

3.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

西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

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

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4.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乙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一千兩來答謝她。

5.公儀休拒魚

公儀休在魯國為相,這個公儀休在飲食方面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魚。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給他獻上了一條魚。按咱們今人的「理解」,乙個堂堂相國,收人一條魚算什麼,讓人直接拎到廚房去得了。

可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堅決不受。他的**們都勸他,你老人家最喜歡吃的就是魚,如今人家送上門來了你怎麼反而不要呢?公儀休解釋說:

「我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才堅決不接受這條魚的。你們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這條魚而導致有朝一日丟了相位,雖然我喜歡吃魚,卻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如果我不收這條魚,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夠長久地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

史記中的故事二十字左右

4樓:雪域籃心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

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

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乾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幷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

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臥薪嘗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嚐嚐,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

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臥薪嘗膽的典故始於何時?據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臥薪嘗膽之記錄。

另一戰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臥薪嘗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不絕於口」之句,而無「臥薪」之說。 「臥薪嘗膽」作為成語,最早見於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遊戲性的書信體裁文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經「臥薪嘗膽」,但這與勾踐毫無關係。

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記》書中,曾有吳王夫差「坐薪嘗膽」,但只是「坐薪」,不是「臥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踐」

史記中的故事簡介史記中的故事100字簡介

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紮在河邊列了乙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是潛...

評價《史記故事》中的人物急急,評價《史記故事》中的三個人物 急急!!!!!

秦始皇 他統一了六國,廢廢封建 改郡縣。做到了文字 貨幣 度量衡天下一致。對中國各族文化的融合,對中國版圖的確立,都有著不課磨滅的功績,可是,他掃平海內後,實行苛政峻法 焚書坑儒 大興土木 肆意揮霍 夢想長生,致使怨聲四起 哀鴻遍野,所以他死後不久,秦王朝就淹沒在農民起義的火海中 史記 裡的主要人物...

你知道《史記》中的哪些故事,《史記》中有哪些故事

著名的有 軒轅天子 出自 史記 五帝本紀 網開一面 出自 史記 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 史記 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 史記 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 史記 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 史記 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 出自 史記 項羽本紀 破釜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