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2021-03-19 16:52:42 字數 5263 閱讀 8070

1樓:種花家的小公尺兔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公尺,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公尺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公尺、洗粽葉、包粽子。

2樓:路過的麻陶桑

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尺,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擴充套件資料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

傳說,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尺,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可能你會說,那吃粽子、賽龍舟總應該是跟屈原有關吧,不是人們在他投江自盡後,用來紀念他的嗎?那也未必。據考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吳越之地於春秋之前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在被認定是屈原本人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舲船實質上就是當時一種競渡用船。

而粽子,最早相關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顯示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晉周處在《風土記》中稱「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古人夏至也吃粽子,不是只在端午節吃這種美食。

參考資料:人民網-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吃粽子?

人民網-端午節咋來的?為什麼吃粽子?

3樓:匿名使用者

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農曆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尺,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公尺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公尺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公尺,包黍公尺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公尺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

「俗以菰葉裹黍公尺……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公尺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等。

4樓:匿名使用者

粽子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裡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裡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裡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

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5樓:夏日絕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公尺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6樓:我是龍的傳人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尺,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7樓:candy_鄭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尺,投江祭奠,這就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8樓:地下水汙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公尺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公尺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公尺,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公尺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公尺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公尺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公尺,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公尺、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要概括

9樓:山上那頭牛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

起源一種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裡或者裝在竹子裡,投到江裡面去。

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地就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意義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在五月初五詩人節與屈原合併舉行紀念)。

10樓:saint浚哲

端午節起源於屈原投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11樓:宗介的金魚波妞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

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

「古人以菰葉裹黍公尺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又說每年在夏至和端午這兩個節日都吃這種食品。

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週時就有。後來端午節以粽子祭祀屈原,不過是原來風俗的演變和發展。現在包粽子還是按照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中得以菰葉裹黍公尺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來包裹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含義:驅趕蛟龍、紀念屈原、紀念屈原等含義。

12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

據說當年屈原端午節的時候冤死江中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鬥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用糯公尺做成菱狀的公尺團 用蘆葉包好 散入江中 一方面 防備魚類吞噬屈原的遺體 另方面祭奠屈原 五月初五是小端午,女兒回娘家帶小粽子。五月十五是大端午...

吃粽子的來歷,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用英文怎麼寫,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狗尾巴草西西 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啊 to commemorate qu yuan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我是龍的傳人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