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是誰中國第乙個翻譯是誰?

2021-03-09 01:52:56 字數 3284 閱讀 5161

1樓:匿名使用者

不確定,因為在西周時中原就有跟外番交往的歷史。

那時西周國與南蠻北夷東狄西戎都有戰和。從那時起即需要翻譯。

秦時,秦軍開疆擴土,滅六國,設粵郡,平蒙古,也需要翻譯隨軍。

到了漢,就是漢廷的張騫等使者和特別人員擔任出使西域的翻譯。

唐時中華帝國對外與阿拉伯世界(時稱「打食」,包括黑衣大食、白衣大食和綠衣大食三部分)、羅馬帝國、朝鮮半島的新羅、高句麗、天竺、日本交往頻繁,需要翻譯,在內統治安撫大理南詔國、女真、吐蕃等,也需翻譯。

五代十國至宋代,金(女真)、遼(契丹)、西夏(黨項)和元(蒙古)政權都與中原漢政權抗衡相爭,期間交往戰和均需翻譯。

明最典型的是鄭和下西洋的外訪和與倭寇的談判,翻譯必不可少。

清時宮廷內合用漢、滿兩種文字。

到後來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等等的屈辱戰爭,翻譯都肩負著談判工具的重要角色。從19世紀末中國就派遣留學生赴外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此前各類翻譯國外名作的譯著均有所見,如《海國圖誌》等。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的外語翻譯工作始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域名僧安世高在洛陽翻譯了我國的第一部譯著《安般守圖經》後,佛經的翻譯事業開始起步,晉代億設定譯場,有組織地進行佛經翻譯工作。到了隋代,長安有了數名翻譯人員的佛經翻譯中心,而且有十分細緻的分工。如精通漢、梵語文和透徹理解經典教義、能解決翻譯上一切疑難的譯場負責人「譯主」;負責把梵文譯成漢語的「譯語」;記錄譯文的「筆授」;對譯文進行潤色加工使之文筆流暢的「潤文」和審校譯文、糾錯正訛的「證義」等。

但由於條件所限,當時的譯文質量不高。直到唐代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之後,佛經翻譯家玄奘才開創了融直譯和意譯為一體,即不損害原著本意,又便於讀者了解的「精嚴凝重」的翻譯文體,進入了佛經翻譯史上的「新伊」時期。玄奘用一生時間譯出了他出訪印度時帶回的佛經74部,共1335卷。

他還是我國第乙個把中文著作譯成梵文的人,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除翻譯外,為了適應梵文教育的需要,隋唐還出現了專門講述梵文音韻、解釋辭義的「字書」,如《隋書經籍志》中著錄的《婆羅門書》、《扶南胡書》和唐代的《悉曇字記》等。到了明代,編撰刊行了一套收錄梵語、阿拉伯語等基本詞彙,每個詞用漢語標音的外語辭典《華夷譯語》。同時,在明代還翻譯了一些西方的科技著作,如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和義大利傳教士瑪竇合作、由拉丁文本翻譯成中文的《幾何原本》以及李之藻和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等。

我國最早的外語學校,是成立與清代同治元年(2023年)的「同文館」。它培養出嚴復、汪鳳藻等一批翻譯人才,還編譯了一些外語辭典和外語文法書籍

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翻譯是誰

3樓:吸血排骨男

這個沒人知道了,在中國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了,所以翻譯這個行當早就存在了。不過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翻譯學校是明朝的四夷館。

中國的第乙個翻譯官是誰?

4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翻譯」作為乙個詞出現,是在南朝的梁慧皎《高僧傳》中:「先沙門棚睜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譯,而法顯遷化。」但是翻譯的工作開始得比這個時間早得多。

早在周朝時期滾冊,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翻譯的官職。《周禮》中稱當時的翻譯官為象胥(「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喻說焉,以和親之。」)《禮記》則對負責東南西北四方的翻譯人員給予了不同的稱呼:

「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日譯。東漢以前,我國的翻譯活動主要是各民族為溝通交流所需要的口譯。佛教傳人中國後,才出現了大規模的書面翻譯。

這種佛經的翻譯肇始於東漢,發展於魏晉,到唐代臻於極盛,至宋代逐漸式微,入元代已近尾聲。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翻譯家,如東晉時期的釋道安、唐代的玄奘等。他們不但有大量的翻譯實踐,還提出了自己對於翻譯標準和方法等方面的見解。

比如釋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譯理論,「五失本」是指有五種情況可以允許譯文不同於原文,「三不易」指翻譯工作中的三種難事:難得恰當,難得契合,難得正確。「五失本」與「三不易』』從理論上解決了「質」與「文」的關係,即既要正確表達原大和巨集著的內容和義旨,又要力求譯文簡潔易懂。

開創佛典意譯新風的是鳩摩羅什(344—413)。他主張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實出華」。後人稱道他的譯品「善披文意,妙顯徑心,會達言方,風骨流便」。

到了唐代,佛典的翻譯到了乙個相當的水平。玄奘不但提出了「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翻譯原則,而且還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典範。諸如增補、省略、變位、分合、替代等一些在現代翻譯教科書中常講常練的翻譯技巧,在玄奘的譯經中已經運用得存乎一心,十分熟稔了。

中國最早的英語翻譯是傳教士,他們因為需要將教學傳達給對方,所以需要交流,交流就需要溝通,隨之在長一段時間的磨合,理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一批懂」外語「的人!

5樓:匿名使用者

玄奘!(因為他把梵文佛經譯成漢語,而且是第乙個把漢語著作介紹到外國,讓外國了解我國古代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翻譯是誰

6樓:姑蘇夜鐘

有名的,安祿山算乙個(通曉六國語言)。他後雖是「大壞蛋」。但有翻譯本事,是事實

中國第乙個翻譯英語的是誰?

7樓:浮華寂薰

是傳教士,他們因為需要將教學傳達給對方,所以需要交流,交流就需要溝通,隨之在長一段時間的磨合,理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一批懂」外語「的人

8樓:阿薩德撒對

您好,樓上說的很對,是西方傳教士。

明末清初時候,16世紀來了許多西方傳教士,這其中的中國人就是徐光啟。他和歐洲來的利瑪竇,湯若望等人,一同寫了《崇禎曆書》。徐光啟起到關鍵作用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誰第乙個翻譯了英語?在完全不知道英語是什麼意思也沒人懂得的情況下怎麼第乙個學習英語的人已經不可考.第乙個學習外語的人也不可考.不過第乙個

中國第乙個翻譯<國際歌>的人是誰?

10樓:向日葵阿采

2023年中國首次出現由瞿秋白譯成中文的《國際歌》。20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據俄文轉譯、由陳喬年配歌的《國際歌》開始在中國傳唱。2023年譯文重新加以修訂。

11樓:斯

瞿秋白是入樂的《國際歌》歌詞的第乙個譯者。

12樓:海瑞兩千

應該是「蕭三」。

現行傳唱的《國際歌》歌詞,是蕭三2023年在蘇俄莫斯科翻譯的,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詞中音譯為「英特納雄耐爾」。實際上,比瞿秋白要早。只是因為出於某種政治上的原因,不說是蕭三首譯的。

中國誰翻譯了英語 怎麼翻譯的,中國誰第乙個翻譯了英語 怎麼翻譯的

我連線上網際網路,在滿螢幕的英文本母中檢索著所需的資訊。當我禁不住感慨網際網路的博大精深和深悟到英語的實用性時,乙個新奇的念頭跳了出來。第乙個學會英語的中國人是誰?第乙個,是的,總有第乙個吧。沒有第乙個,就不會有後來的無數個,中國也就不會開設 英語 這門課程,我自然也不能從網際網路上找到如意的資訊。...

翻譯聖經的中國人是誰,第乙個翻譯聖經的中國人是誰

第一本 教的聖經中譯本,實在印度完成的,譯者是馬士曼 沙拉,馬內士曼屬英國浸禮會派駐印容度的宣教士 沙拉是亞美尼亞人,擔任澳門門葡萄牙 翻譯官。他們花了16年,在1822年完成 新舊約全書 而馬禮遜1807年到中國,就立刻開始翻譯新,雖然有很多困難和阻礙,但經六年努力終於將新約翻譯出來,1814年出...

中國第一位詩人是誰,中國的第乙個詩人是誰

屈原是中國的第一位大詩人,而中國的第一位詩人已經無從考證了。呵呵,屈原的確是我國第一位 偉大 的詩人,而且是第一位 浪漫主義 詩人,這在高中就學過。非要說第一位詩人麼,也可能是哪個不知名的先人 屈原之所以會作詩不也是學來的麼 有的。按魯迅的觀點,最早的詩人是原始社會的民工,他的詩歌是 哼唷,哼唷 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