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傳全文和注釋

2021-03-08 20:47:00 字數 6961 閱讀 3773

1樓:匿名使用者

《管仲列傳》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翻譯:管仲說:「我當初不得志的時候,曾經和鮑叔一起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由於生活貧困的緣故。

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鮑叔並不認為我愚笨,知道這是由於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並不認為我沒有才幹,知道我是由於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多次都戰敗逃跑,但鮑叔並不認為我膽小,知道這是由於我還有老母的緣故。

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卻是鮑叔啊!」鮑叔在推薦管仲輔佐齊桓公之後,甘願身居管仲之下。鮑叔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為有名的大夫。

所以天下人不稱讚管仲的賢能,卻稱頌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注釋:嘗:曾經。

賈:做買賣。

與:給。

以:認為。

2樓:逗比逗無悔

原文: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噁。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

「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譯文: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曾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很有才能。

管仲生活貧困,常常佔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對他很好,不把這種事對外說。後來鮑叔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起來了。鮑叔於是向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後,執掌齊國的政事,齊桓公的霸業因此得以成功,多次會集諸侯,統一天下,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

管仲說:「我當初不得志的時候,曾經和鮑叔一起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由於生活貧困的緣故。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鮑叔並不認為我愚笨,知道這是由於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並不認為我沒有才幹,知道我是由於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多次都戰敗逃跑,但鮑叔並不認為我膽小,知道這是由於我還有老母的緣故。

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來受屈辱,但鮑叔並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知道我不拘泥於小節,而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為羞恥。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卻是鮑叔啊!」鮑叔在推薦管仲輔佐齊桓公之後,甘願身居管仲之下。

鮑叔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稱讚管仲的賢能,卻稱頌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政任相,使地處海濱的小小齊國發展**,積聚財帛,富國強兵,辦事能夠與百姓同好噁。所以他說:「倉庫充實了,人才知道禮儀節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榮譽和恥辱。

居於上位者遵循禮法行事,則六親自然和睦而關係穩固。

禮義廉恥得不到伸張,國家就要滅亡。國家頒布的政令像流水起於高山流入平原一樣自然暢通,是因為它能順適民情。」因為道理淺顯,容易實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順應他們的願望提供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順應他們的願望拋棄它。

管仲治理政事,善於轉禍為福,把失敗變為成功。重視經濟的發展,慎重地進行比較。桓公實際上是由於怨恨少姬,南下襲擊蔡國,但管仲卻借這個機會,責備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包茅。

桓公實際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卻借這個機會,命令燕國恢復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與魯國會盟,後來又想違背同曹沫的盟約,但管仲借助這個盟約使桓公建立了信義,因此諸侯都來歸附齊國。所以說:

「知道用先給予的方法來取得自己想要的,這是為政的法寶。」

太史公說: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但孔子卻看不起他,莫非是認為周朝的統治已經衰微,桓公既是賢君,而管仲不勸勉他稱王,卻輔佐他稱霸嗎?《孝經》說:

「鼓勵並順從好的,糾正並制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親」。這大概說的是管仲吧?

注釋:①嘗:曾經。

②賈:做買賣。

③與:給。

④以:認為。

⑤時:時機。

⑥仕:做官。

⑦走:逃跑。

⑧召忽:人名。輔助公子糾,夠兵敗而死。

⑨幽囚:關在深牢中。

⑩知:了解。

⑪遊:交往

擴充套件資料

管仲在齊國執掌政事,齊桓公因此成就霸業,多次會集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他善於「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皆名垂千古。

他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乙個霸主。

管仲的財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歸高台,又有反坫,但齊國人並不認為他奢侈。管仲死後,齊國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規,常比各國諸侯都強大。

守法文言文歸類

3樓:中國爾爾

1、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

[注釋](1)和民:使民眾和諧一致。(2)一眾:統管民眾。(3)變俗易教:移風易俗。(4)化:德化,政治教化。

[譯文]要使民眾和諧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風易俗,搞好社會風氣,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書傳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國相。管仲力主以法治國,但並不放棄德化,而是二者相互為用,這對我們頗有啟發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譯文〕徇私舞弊之風盛行,國家的法律就會被破壞。

〔提示〕法律不容私情,執法必須秉公辦事

3、凡將舉事,令必先行。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

〔注釋〕(1)舉事:辦重大的事情。事,指國家大事。(2)數:道理。

〔譯文〕凡是要舉辦重大事情,政令必須先行。辦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賞罰的尺度。

〔提示〕沒有獎賞就不能激勵人,沒有處罰就不能威懾人。光有賞罰還不行,必須做到賞罰分明。這是為政的經驗之談。

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釋]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信實、堅定是執法的關鍵。

5、舉事不私 聽獄不阿。——《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注釋](1)聽獄:審判案件。聽,斷決。(2)阿:偏袒。

[譯文]辦事不能偏私,審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齊景公問晏嬰,怎樣才能像齊桓公用管仲那樣以成就霸業。晏嬰在答話中說出了這兩句。這裡強調的是執法者必須公正廉明。

6、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孔子《論語·子路》

[注釋](1)中:合理。措:採取措施,做。

[譯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會手足失措。

[提示]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中的句子,是從「治國先正名(糾正混亂的名稱)」引起的。強調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7、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慎子·佚文》

[譯文]有秤在手,人們就不能在輕重上作欺騙;手中有尺子,人們就不會在長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們就不能夠耍弄花招,弄虛作假。

[提示]強調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欲不得乾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慎到《慎子·威德》

[注釋](1)欲:慾望。(2)乾時:干擾時政。(3)愛:在此指所愛的人,即親友。(4)逾:超越。

[譯文]不能為了個人的慾望而干擾國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親友犯法,對地位高的人不能過度偏愛,俸祿不能超過職位標準。

[提示]這話是指賢明國君治國理政所應該做到的。總的說來,就是嚴格要求,要以身作則,秉公執法,不要感情用事。

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李悝《法經》

[譯文](對犯法的人)不分關係親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來決斷。

[提示]李悝(kui)是戰國時魏國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國相,主持變法。理不護親,法不阿貴,親疏貴賤,一視同仁。只有像李悝這樣執法,才談得上公正。

10、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君臣》

[注釋](1)中:合。(2)高:推崇。

[譯文]言論不合法度,就不聽從;行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辦。

[提示]這是商鞅提出的賢明國君治國的重要原則。他認為,如能這樣做就必然會「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這不失為真知灼見。

11、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戰國策·趙策》

[注釋](1)制國:管理國家。(2)常:規律。下文的「經」也是這個意思。

[譯文]管理國家自有其規律,那就是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從政也有其規律,那就是以執行法令為最高原則。

[提示]《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國別體史書。趙武靈王(趙雍)執政後,發奮圖強,積極進行軍事改革,當時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對,他在回答大臣們的講話中有這幾句。這種見解,對我們今天很有借鑑意義。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商鞅《商君書·弱民》

[譯文]違背法律來治理國家,好比要把很重的東西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去而沒有車馬,也好比要渡過大江大河而沒有船隻。

[提示]強調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 ——屍佼《尸子·卷上·貴言》

[譯文]統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屍佼,戰國時期魯國人。

14、賞必加於有功 刑必斷於有罪。——《戰國策·秦策》

[注釋]刑:用刑,懲罰。

[譯文]獎賞必須落實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罰必須施加給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國,遊說秦昭王,指出秦國朝廷大權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憑他的國舅身份和四朝為相的權威,專橫跋扈,朝廷勢必內亂。秦昭王採納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國相,剷除了穰侯的勢力,鞏固了政權。這兩句話是他向昭王的進言中說的,指出執法必須穩而準。

15、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況《荀子·富國》

[注釋]不肖:「賢」的反義,即不賢。

[譯文]如果不進行獎賞,賢能的人得不到提拔;如果不進行懲罰,無才無德之輩就不會被罷免。

[提示]《荀子》是荀況的著作。荀況是戰國後期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家,又兼有法家的思想。他主張把「禮」提高到「法」的高度,納法入儒。

**家韓非就是他的學生。這段話體現了他的法治思想,他不同意墨子的「非樂」「節用」的觀點,而主張用賞罰來進行抑制或鼓勵。

16、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韓非子·有度》

[注釋](1)一:統一,使之一致。(2)軌:法度,法則。

[譯文]統管百姓的法則,沒有什麼比法更好的了。

[提示]韓非是戰國南韓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這裡他把法治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17、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韓非子·問辨》

[注釋]不軌:不符合。

[譯文]凡是不符合法令的言行,一定要禁止。

[提示]法律的乙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導向性,把人們向好的方面引導,而強制人們不能做壞事。

18、家有常業,雖飢不餓 國有常法,雖危不亡。——韓非《韓非子·飾邪》

[注釋]常業:固定的產業。飢:饑荒。

[譯文]家庭有固定的產業,即使鬧飢荒,也不會挨餓;國家有健全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難也不會滅亡。

[提示]這是韓非所引的諺語。韓非指出燕國、趙國有「常法」的時候很強盛,後來法制廢弛了,國家也就隨之衰弱。也像「常業」是立家之本一樣,「常法」是立國之本。比喻精當,而道理顯明。

19、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韓非《韓非子·有度》

[注釋](1)去:除掉。(2)私曲:私心,不正直。(3)就:靠近。

[譯文]能夠除掉私心,依法辦事,就會國泰民安。

[提示]只有依法治國,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古來如此。

20、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嘗有也。——王符《潛夫論·衰制》

〔注釋〕(1)憲禁:法禁。(2)不治:不安定太平。

〔譯文〕所有政令都能執行,所有法禁都能服從,但國家不安定太平,這樣的事情是從來都不曾有過的。

〔提示〕王符是東漢末年的學者。他所著的《潛夫論》是譏議當世得失的哲學著作。這裡所說的當然是以正確的「政令」和「法禁」為前提的,如果正確的法禁制度都得到真正推行,國家必然會太平安定。

21、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王符《潛夫論·班祿》

〔注釋〕馳:廢馳,不健全。

〔譯文〕國家沒有永久的太平,也不會有永久的動亂。法令得到很好的施行,國家就太平,法令廢馳,國家就衰亂。

〔提示〕漢明帝時,荊州從事不能嚴格執法,州中盜賊橫行。明帝免了他的官,並責成荊州十日之內捕盡盜賊。作者依據這一情況,說明法令貫徹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治亂。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全文翻譯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 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

《蘇軾列傳》全文翻譯,蘇軾傳全文翻譯

沫然a夢 蘇軾列傳 全文翻譯 蘇軾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歷求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有關古今成敗的事,蘇軾都能馬上說出它們的要點。程氏讀東漢 範滂傳 發出長長的嘆息。蘇軾問道 我如果做範滂,母親會應允嗎?程氏說 你都能做範滂,我反而不能做範滂的母親了麼?等到二十歲的時候 行冠禮的年齡 蘇軾對經...

《狼》的全文註釋,《狼》原文和解釋。

我是一個麻瓜啊 1 屠 屠戶。2 止 僅,只。3 綴 zhu 行甚遠 緊跟著走了很遠。綴,連線 緊跟。4 投以骨 把骨頭投給狼。5 從 跟從。6 兩狼之並驅如故 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並,一起。驅,追隨 追趕。如故,跟原來一樣。7 窘 ji ng 處境困迫,為難。8 受其敵 遭受它的攻擊。9 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