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的主張有什麼不同孟子與孔子有什麼不同

2021-03-07 09:25:15 字數 5480 閱讀 3275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主張是:「仁」;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仁政」。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治民,克己復禮」;孟子的政治思想是「民貴君輕」

2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儒家傳統中,他們總是形影相隨,既有大成至聖,則有亞聖,但他們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論語》中所述的孔子有一種輕鬆愉快地感覺,不如孟子凡事緊張。孔子能夠以「君子坦蕩蕩」的風格,避免「小人長戚戚」的態度去保持悠閒,他還會說飯菜做得不好,這樣不吃那樣不吃,衣服也要色彩剪裁都合式,孟子卻毫不忌諱提出「皰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   孔子認為性惡來自天性,而孟子則主張善論「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孔子對「禮」十分重視,提倡克己,復禮,正名,復古;孟子則不大拘泥於「禮」,主張改弦更張,突破「禮」的約束。   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卒於西元前479年,是春秋時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雖不能確定,但是他最活躍的時間也是戰國時代中段。

  春秋時代的戰爭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周禮還有一定的約束力,而戰國時候七國準備長期大廝殺。春秋時戰爭未波及全民,方式如同競技,沒有造成社會全面動盪,而在戰國時期,戰爭已有相當規模,十分殘酷,社會全面動盪。兩人所處局勢不同,也是他們主張不太一樣的原因。

3樓:匿名使用者

1、孔子比孟子要老,孟子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學生。

2、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孟子是繼承者、發展者。

3、他們的政治主張也略有不同

孟子與孔子有什麼不同

4樓:冷眼觀娛樂圈

孔子與孟子的區別西風頌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

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

他是老師,也是長者,所以,脾氣暴躁的子路都會受他的影響,並拜他為師。寬恕始終是他的人生信條,如在陳國,被別人形容為「喪家之犬」,他都不生氣。但在原則上則義正詞嚴,毫不妥協。

當他發現魯國國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該他享受的**時,他也會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蘊藏著凜凜正氣的。

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以解民倒懸為己任,自然是看不慣諸侯們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號迴盪在他的心中,這更激起他的憤世疾俗。孔子也憤世疾俗,只不過他最大的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孟子則不同,他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孔子的憤怒是出世,孟子的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邁之情,自信之氣,他越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從對後世文人的人格的影響來看,孟子的影響超過了孔子。

第二,從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針對「春秋無義戰」提出了「仁」思想,他並沒有將「仁」的思想形象化具體化,「仁」還只是乙個籠統的概念。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為「不忍之心」,並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由「仁」到「仁政」是一種從社會道德到社會政治的乙個飛躍,這種飛躍將能更好的鞏固「仁」的觀念,並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5樓:行天流雲

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地位要比孟子高很多,孟子是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先賢。就像***和***的關係差不錯吧。

6樓:良彩榮宰黛

孔子主張「仁」即「愛人」和「克己復禮」,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孟子在「仁」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仁政」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和「性本善」的觀點。(歷史書上寫的,望採納。)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7樓:奮發圖強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截然相反。

孔子主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兄為弟綱。也就是說,君王可以隨意處置臣子,父親可以隨便處置子女,丈夫可以隨便處置妻子,哥哥可以隨便處置弟弟。

孟子主張: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就是說:

老百姓是最重要的,有民才有國;因此國家僅次於民。君王是可有可無的。只要人民願意,隨時可以立別的皇帝。

自古皇帝輪流做,明年到誰家,就看誰能得民心。

因此說,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8樓:可愛的zzz聖

他們的政治思 想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主張「仁」的思想,但由於他們身份背景以及所處時期的不同,其具 體的政治思想觀念也存在著一些不同點。但是從主流方面講是在本質上的一致性。

雖然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但是孔子以後儒家發生了分化。儒家想著不同方面衍化從 思想史角度考慮更具有實質意義的相異衍化主要以孟子為代表。他在上承孔子的同時,又對 於發端於孔子的儒學思想作了自己的發揮和引申,從而使儒家價值體系取得了不同的發展形 態。

但無論孟子對儒學作何發展其政治思想本質歸根結底都是主張「仁」的思想,與孔子思 想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所以,我們要把握好主流方向來分析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點與不 同點。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點: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開創人,孟子是孔子的繼承和發展者,所以孔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 從本質上講是一致的,都主張「仁」的思想,其具體表現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礎是一致的,主要從「仁、愛、善」角度思考問題。

孔孟都主張「仁者愛人,人恆愛之」。也就是說,他們二人不約而同的認為「仁」對一 個人的情操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

乙個人只要具備了自身的「仁」,才能靠這種魅 力影響和感化他人,也才能憑此效力於社會奉獻於他人,否則「為人者難成君子,為王者難 得天下矣」。 翻開《論語》,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在很多場合和自己的學生說教時都會涉及到「仁」的 理念。比如說,他曾針對對自貢提出的什麼是「仁」時回答說「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達爾達人。

能近去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問題「仁以為己任」時,孔 子解釋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這就是說,為了實現所謂的「仁」, 人們可以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由此可見,孔子理解「仁」就是愛人,同情人,捨身處地的體 貼人。 翻開《孟子-離婁》一文,孟子就明確提出了「君子所以易於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 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之。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

」 顯而易見在這裡分明強調了「仁」對乙個人的情操培養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論」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孔子直接說過一句「性相 近也,習相遠也」,從這句話看不出從皆有的那個「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還是惡,擔 加上他實際上認定了仁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質規定就是「愛人」,所以他心 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實未予說明而已。

所以說,孔子與孟子都是從「仁、愛、善」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其思想基礎是一致 的。 (二)、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張「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張「德治」即「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乙個基本原則,即為人君 者當以德治國,為政與為德是根本分不開的。他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 之德,草上之風必偃。

」①孔子主張的「禮治」與「德治」並無不同,如「道之以德,齊之 以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統治者,領導者要重德輕政即要通過自身為榜樣作用和對人 民實行道德教化來引導人民。其德治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以惠民的方式鞏固統治權,要求「為 政者正身」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 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終是為了達到「德治」 的效果。

孔子考慮政治問題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義」,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張完全一致。他們兩人的政 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為依歸,而他們的道理思想又幾 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於孔子,他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 神理念與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來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們懂得「孝、悌、 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恆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稅斂」等,看到了 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 級的統治。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現。

所以說,孔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張「德治」。 (三)、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1、都主張通過「教化」的手段來治民,強調「重教化」。

孔子主張:「善政者不如善教者得民也,善政者民畏之,善教者民愛之,善政者得民財, 善教者得民心,上無禮,下無教,賦民興,喪無日也。」突出強調「教化」人民對於君主得 民心以及國家興衰的重要性。

而孟子也曾提出過「不教而使民,謂之殃民,不容於堯舜之世。」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提出的「教化」的方法主要是「謹詳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而孔子則提出「對百姓,教以人倫」則「父子親,君臣義,夫婦別,長 幼序,朋友信」。

2、都強調「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主張中提出了「實行平均主義」的政策。孔子說:

「有國有家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③孔子試圖通過平均主義政 策盡可能縮小個體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

這種平均的目的是使民眾能夠達到共同富裕。《論 語-顏淵》談到:「自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雖然這種平均在當時生產 力極為不發達的時代不可能「平均富」,但也體現了孔子「富民」政策的一方面。

而孟子的「仁政」主張主要就是著眼於社會經濟政策上,其主要目的在於說服各國的 統治者都能夠不與民爭利。主張「制民恆產」「不勿農時」其目的都是使人民得利而富起來。 孟子也提出過「達則兼濟天下」使「民富」「君才無憂」「國才強」。

3、都主張「德、理」並用,以「刑」為輔助「道之以德,刑之以理」。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就是說,用政 令和刑罰這些辦法進行統治,只能懲罰於事後,即使可以一時避免犯上作亂的事情繼續發展, 但並沒有使人們認識到這類事件的罪惡最終有一天還會發生。如果運用禮治德化和政令刑罰 相輔而行的禮治德化的兩手辦法,也成為以後歷代統治者一貫使用的統治手法。 孟子的「仁政」學說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服人」的辦法。

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 服也,也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反對暴力,主張以仁義說教的感化政策。

他一方面主張「以德服人為主」,但又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的觀點。應該加之以必要的 刑罰,「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要「德、刑」結合,以「德為主,刑為輔」的政策。 4、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即要「救世」拯救當時社會,解決社會問題。

孔子隨為魯人,但卻有拯救天下之志。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諸侯爭霸局面愈演愈烈的 時代。孔子多年遊歷在各國之間,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統治者接受,挽救紛爭,緩和階級矛 盾,使社會穩定。

但是由於孔子的思想過於柔和,是紛爭不斷的春秋時期,並沒有起到「救 世」的作用。同樣,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提出多項「仁政」「王道」的具體措施。比如說:

「制民恆產」,「不違農時」「為政以德」「德刑並用」等等。但是這些思想措施如果放在乙個 階級矛盾比較緩和的社會,相對穩定的時代,會促進社會經濟與人的的發展。但很顯然,春 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孟子又推崇反戰的思想,不能解決實質的社會問題,知道法家思想的 形成,才真正的結束了紛爭完成了統一。

但是,不管結果如何,孔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出發 點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

二、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點: (一)、孔子的政治

孟子與孔子有什麼不同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

孔子與孟子的區別西風頌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 仁 的思想,都講求 仁者愛人 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他是老師,也是長者,所以,脾氣暴躁的子路都會受他...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腦筋急轉彎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1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 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生於魯國陬邑 今山東省曲阜市 2 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 約公元前372年 約公元前289年 名軻,或字子...

孔子與孟子有什麼區別,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

孔子把兒子帶在身邊,孟子把兒子頂在頭上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 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孔子是春秋晚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戰國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講究直抒胸臆講大道理,而孟子則舉例說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