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出自成語故事的成語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2021-03-06 20:52:28 字數 6510 閱讀 2657

1樓:萬家小公舉

出自成語故事的成語:手不釋卷、圍魏救趙、驚弓之鳥、坐井觀天、草木皆兵。

1、手不釋卷

【解釋】: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解釋】:光武帝在軍隊的事務,書本也是不離手。

【示例】:閔象南老好觀書,年七十餘,每夜漏下二三十籌,~。 清·王晫《今世說·德行》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開卷有益、好學不倦、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手不釋書

【反義詞】不學無術

2、圍魏救趙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示例】:倘用~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軍事

【近義詞】聲東擊西、圍城打援、圍詹救科、調虎離山

【反義詞】圍點打援、圍城打援、聲東擊西

3、驚弓之鳥

【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自】:《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解釋】:濫用武力的軍隊容易動盪,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

【示例】:紹聞是~,嚇了一跳。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一回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草木驚心、心有餘悸、驚弦之鳥、傷弓之鳥

【反義詞】初生之犢、初生牛犢

4、坐井觀天

【解釋】: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見識少。

【出自】: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釋】:坐在井,看天,說是小的,不是天大小的。

【示例】:我**虛度一生,山門也不曾出去,誠所謂~,樗配之輩。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以蠡測海、一孔之見、井底之蛙、目光如豆、坎井之蛙。

【反義詞】面面俱到、無懈可擊、天衣無縫、**遠矚、無微不至。

5、草木皆兵

【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解釋】:苻堅與苻融登上城樓觀望王,被安排陣勢整齊,將領士兵精銳部隊;又向北望八公山上草森林都像人的形狀,回頭對苻融說:「這也是強勁對手,什麼是少麼?』失望有懼色。

【示例】: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形容神經過敏

【近義詞】風聲鶴唳、八公草木、風兵草甲、杯弓蛇影、疑神疑鬼、滿腹疑團、弓杯蛇影

【反義詞】若無其事、措置裕如、巋然不動、鎮定自若、堅如盤石、穩如泰山

2樓:love水晶乳酪

出自成語故事的成語有:指鹿為馬、 懸梁刺股、三顧茅廬、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臥薪嘗膽、畫龍點睛、 鑿壁偷光、聞雞起舞、臥薪嘗膽。

指鹿為馬 zhǐ lù wéi mǎ

【解釋】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懸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釋】 形容刻苦學習。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

「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完璧歸趙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負荊請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 負:揹著;荊:荊條。揹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臥薪嘗膽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嚐一嚐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畫龍點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釋】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處】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

』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釋】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處】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聞雞起舞 wén jī qǐ wǔ

【解釋】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臥薪嘗膽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嚐一嚐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3樓:匿名使用者

七上八下,一言不行,出生入死,毛手毛腳,呆頭呆腦,坐井觀天,畫龍點睛

4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成語故事的成語有,望梅止渴

5樓:遠離百花谷

聞雞起舞的意思應該是聽到雞叫聲起來了。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6樓:學院派魚多多

1、聲名狼藉

釋義:聲名:名譽。 狼藉:雜亂不堪。 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該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

典故故事:

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乙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並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並命他當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卻念趙高是個人才,並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後來秦始皇出宮巡遊,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時本應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並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

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後,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於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後患。」胡亥聽了,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

2、撥雲見日

釋義:撥開烏雲見到太陽。比喻衝破黑暗見到光明。

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撥雲見日」比喻衝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

該成語出自《晉書·樂廣傳》。

典故故事:

晉代的樂廣為太尉賈充所賞識,被薦舉為河南尹。樂廣不願意出任外官,請好朋友、大文學家潘岳替自己寫乙份辭呈。潘岳說:

「你先將辭官的意思告訴我,方好動筆。」樂廣簡短地用一兩百個詞語表達意思,潘岳據之寫成洋洋灑灑的一篇名揚當時的《呈太尉辭河南尹表》。

大家都說:「樂廣不依靠潘岳的手筆,潘岳不依靠樂廣的設意,那麼就不會有這篇驚世之作。」

名士王衍,自視甚高,只佩服樂廣,他說:「我跟別人交談,總覺得對方話多,最近接觸樂廣,交談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話也多。真正言簡意賅的,天下只有樂廣一人。」

太子洗馬衛玠做了乙個怪夢,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飯無心,形憔神悴。樂廣去探病,問清底細,告訴衛玠說:「眼未見怪,怪從心生,心中無怪,病由何生?

」衛玠頓時醒悟,病就好了。衛玠說:「樂廣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

」衛玠的父親對樂廣的評價更高。他說:「樂廣是人中的水鏡,見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潔,如同撥雲見天。」

後人將「撥雲見天」改為「撥雲見日」。

3、厲兵秣馬

釋義:磨好兵器,餵飽戰馬。形容準備戰鬥,也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典故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

「調動大軍偷襲這麼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不會有什麼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裡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訊息,派人去檢視,見杞子一夥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

秦軍只好退了。

4、望洋興嘆

釋義:字面意思是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出自《莊子秋水》

典故故事: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湧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

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

於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裡,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里的乙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公尺,我又有什麼廣大的呢?」

5、出人頭地

釋義: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出自《宋史•蘇軾傳》

典故故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讚。在一片讚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

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乙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麼,便含笑而去。

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

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

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

等到發榜公布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裡便有些過意不去。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寫,心裡覺得有點對不住蘇軾,竟讓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蘇軾以後送來的文章,篇篇才學橫溢,更是讚嘆不已。

於是寫信給當時聲望頗高的梅堯臣說:「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成語「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的。

當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歐陽修誇大了蘇軾的才學,等以後他們看到了蘇軾的文章以後才信服。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出自神話故事的成語出自寓言

三顧茅廬 八仙過海 亡羊補牢 楚國有乙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說 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 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 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自己的言行前後要一致,以免互相牴觸。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

寫出自歷史故事成語,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如下 背水一戰 望梅止渴 紙上談兵 三顧茅廬 臥薪嘗膽 四面楚歌 指鹿為馬 草船借箭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窮兵黷武 如火如荼 勢如破竹 堅壁清野 四面楚歌 退避三舍 一敗塗地 兵荒馬亂 兵戎相見 朝秦暮楚。烽火連年 禍結兵連 揭竿而起 龍血玄黃 一夫當關 枕戈寢...

按要求寫成語出自寓言故事的有出自歷史故事的有出自神話故

寓言故事的成語 按圖索驥 八面威風 拔苗助長 拔山舉鼎 拔幟易幟 白面書生 白頭如新 百發百中 百感交集 百聞不如一見 百丈竿頭 百折不撓 班門弄斧 半途而廢 抱薪救火 杯弓蛇影 背水一戰 必恭必敬 髀肉復生 標新立異 別開生面 別有天地 賓至如歸 冰山難靠 兵貴神速 病入膏肓 伯樂相馬 博而不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