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成功勸說的事例有幾個歷史上有關勸說的經典的案例

2021-03-06 14:28:02 字數 4888 閱讀 6281

1樓:長纓在手

歷史上成功勸說的事例1: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西元前614年繼位。據載生年不祥,卒於西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熊氏,名旅(一作呂,侶),年齡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遠足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

「有敢諫者,死無赦!」

大夫伍舉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

伍舉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叫,是何鳥也?」

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叫,叫將驚人!」但數月之後,莊王依然依舊,享樂愈甚。

大夫蘇從又進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

於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並舉伍舉、蘇從擔任要職。

這就是「一叫驚人」的來歷,後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成功勸說的事例2:

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裡不可。

」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

」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歷史上成功勸說的事例3:

「為君之道」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治國,魏徵也深深明白這一點。他總是適時地利用太宗的一些發問,來闡述自己的治國理念,不僅解決了太宗的疑難,也達到了規勸的目的。這也是魏徵的聰明之處。

貞觀元年(627),太宗剛剛即位,對於為君還充滿了疑惑。有一天他問魏徵:「愛卿,你說何為明君,何為暗君?」

魏徵聽到此問,心中一動,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話嗎。他從容答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人主如果能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可稱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乙個人的說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聵的君王了。昔日堯經常諮詢下民的意見,所以有苗的惡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善於聽取四面八方的聲音,故共、鯀、歡兜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視聽。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趙高,最終導致亡國;梁武帝任用朱異一人,才引發侯景之亂;隋煬帝偏聽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亂而不自知。

這都是反面的例子。所以人君應該兼聽廣納,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而不會受到一兩個大臣的蒙蔽啊。」

太宗點頭稱善,說:「若不是因為有了愛卿,朕聽不到這樣的話啊!」

君主應該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也同樣是儒家治國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魏徵繼承了這種思想,並通過太宗運用到了貞觀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原則在貞觀前期的決策中得到了比較好的堅持,太宗遇事經常會與朝臣們廣泛地討論。

而這也是貞觀政治風氣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

貞觀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問道:「諸位愛卿,你們說說,是創業難啊還是守成難呢?」

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回答說:「隋末天下大亂,群雄競起。陛下身經百戰,歷經重重危險,才打下今日江山,這麼說來自然是創業更難。」

魏徵回答說:「帝王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都是天下大亂。亂世方顯英雄本色,也才能獲得百姓的擁戴。

而得天下之後,漸漸有了驕逸之心,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斷濫用民力,最終導致國家衰亡。以此而言,守成更難啊。」

太宗總結說:「玄齡當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備嘗艱苦,所以覺得創業難。魏徵與朕一起治理天下,擔心朕生出驕逸之心,把國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覺得守成更難。

現在創業時期的困難已經成為往事了,守業的艱辛,朕跟大家一起謹慎面對吧。」

群臣都賀:「陛下能這樣想,真是國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而貞觀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難易的問題,魏徵說:「守業很難啊。」太宗反問:

「只要任用賢能之人,虛心接受進諫,不就可以了。為何說很難呢?」魏徵進一步作了發揮,說:

「看看自古而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險的時候,往往能夠任賢受諫。但到了天下安樂之時,必定會懈怠,這樣日積月累,問題漸漸出現,最終導致國家危亡。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

天下安寧還能心懷憂懼,豈不是很難嗎?」

其實,創業與守成,打天下與治天下,是歷史上經常被討論的有關君道政體的乙個重要話題。辯證地看,創業與守成同樣是艱難的。創業時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等到戰勝了所有的敵手建立了新政權之後,從艱苦的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似乎還有想想都後怕的感慨。正如太宗所說,房玄齡經歷過戰爭的艱苦,九死而後生,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但是,在新政權建立起來之後,如果還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變得驕傲自滿,放縱自己的慾望,不再關心人民疾苦,就會引起新的社會矛盾,導致政權的衰亡。

魏徵認為,打天下還存在著「天授人與」的機遇,只要順應時勢人心,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而治天下就必須始終保持謹慎的頭腦,不能對個人的慾望有絲毫的放縱,這才是最難的。

其實魏徵也是經歷過隋末動亂的,只不過在太宗掌權以前,沒有跟隨他奪取皇位而已。說他不懂得創業的艱難,這是不可能的。但魏徵的政治修養令他比房玄齡更明白這個時候應該關注的是守成、是治國。

當然也是因為魏徵沒有創業的功勞可居,沒有那方面的發言權罷了。

2樓:凰伯爵鴉

1.楚莊王,楚穆王之子,西元前614年繼位。據載生年不祥,卒於西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熊氏,名旅(一作呂,侶),年齡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一。

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遠足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

大夫伍舉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

伍舉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叫,是何鳥也?」

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叫,叫將驚人!」但數月之後,莊王依然依舊,享樂愈甚。

大夫蘇從又進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

於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並舉伍舉、蘇從擔任要職。

這就是「一叫驚人」的來歷,後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2.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

「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裡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

「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

」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3樓:我會一直在邊

不能告訴你 把你寫在日記裡

歷史上有關勸說的經典的案例

4樓:至邪魔尊王

魏徵的故事 (一) 魏徵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後議論,這是他的可貴之處。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

」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徵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

」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徵解釋道:

「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讚賞魏徵的意見。

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尤其是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魏徵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徵:

「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徵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象聲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書僕射封德彝嘲笑魏徵的看法,魏徵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象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聽從了魏徵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魏徵主張取信於民,不要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唐朝原定18歲的男子才能參加徵兵服役。

一次,為了多徵兵鞏固邊境,唐太宗要求16歲以上男子全部應徵,魏徵堅決不同意。他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殺雞取卵的做法。

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為了充數把不夠年齡的人也弄來呢?況且這也是失信於民。」唐太宗問自己是否有失信於民的事,魏徵舉了三個例子。

太宗雖然覺得言詞尖刻,難聽刺耳,但心中仍很高興,認為魏徵忠於朝廷,是以精誠之心輔佐自己以信義治國。於是便下令停止執行徵召中男入伍。同時獎賞魏徵金甕一口,以資鼓勵。

在個人享樂方面,魏徵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獵,車馬都準備好了,最後還是沒敢去。魏徵問他為什麼沒有出去,太宗說:

「我起初是想去打獵,可又怕你責備,就不敢出去了。」還又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去洛陽,因為當地**的東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氣。魏徵對太宗說:

「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制的追求享樂而滅亡的。現在因為**不好就發脾氣,以後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滿意。**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慾望是無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劇又該重演了。

」太宗聽了這番話肅然心驚,以後很注意節儉。 對於唐太宗的品德修養,魏徵也很重視。他直言不諱的對太宗說:

「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還引用荀子的話告誡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一直牢記在心。一次,太宗問魏徵怎樣做乙個明君而不要做乙個暗君,魏徵就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

由此魏徵得出了乙個著名的結論,即「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魏徵和唐太宗相處十七年,乙個以直言進諫著稱,乙個以虛懷納諫出名,儘管有時爭論激烈,互不相讓,最後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納諫,這種君臣關係,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極為思念,感慨的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鄭成功在歷史上的貢獻,鄭成功在歷史上的重大貢獻是什麼

鄭成功在歷史上的重大貢獻是收復台灣。鄭成功收復台灣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竊取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台灣的事件。鄭成功是17世紀著名的抗清名將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 國姓爺 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 鄭延平 1624年 明天啟四年 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台灣。鄭成功下決...

歷史上有幾個孝宗,歷史上有幾個御璽

宋孝宗姓名 趙昚 生日 1127年11月27日 職業 皇帝 簡介 宋孝宗,趙昚 sh n 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孫。明孝宗姓名 朱祐樘 生日 1470年7月3日 成化六年 職業 皇帝 簡介 明孝宗朱祐樘 1470年7月30日 1505年6月8日 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第三子。在...

歷史上的暴君特點及事例,中國歷史上知名的暴君都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知名的暴君都有哪些?你好!歷史上知名的暴君有下面幾位 在奴隸社會時期,商朝的君主殷紂王,他是個極其殘暴的君主,他殺人如麻,把他的子民當做是畜牲看待。封建王朝第乙個朝代,秦朝的秦始皇。秦始皇也是乙個極其殘暴的君主,雖然他統一六國 統一了文字 統一了度量衡,功勞遠遠大於他的過錯,但是他弒殺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