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 士 不辱使命的事例,歷史上不辱使命的故事

2021-12-20 03:34:51 字數 4076 閱讀 6168

1樓:婆娑樹下號明王

張騫出塞,蘇武牧羊,朱亥使秦,屈完盟齊,藺相如完壁歸趙....

2樓:

在中國古代漢語中,還有「義不容辭」「大義凜然」「義形於色」「義憤填膺」「怒髮衝冠」「面不改色」「智勇雙全」「完璧歸趙」「不辱使命」「大局為重」「顧全大局」「負荊請罪」等成語,都是用來形容藺相如崇高精神、高尚品德的辭藻,可見這位古代傑出人物的影響如何深遠、巨大。

3樓:西伯利亞的狼

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

「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譯文 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

大王結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南韓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老實的人,所以不加注意。

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

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

秦王氣勢洶洶的發怒了,對唐雎說:您也曾聽說過生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

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使百萬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

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普通平民發怒嗎?秦王說:

普通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見識淺薄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的人發怒。

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光芒衝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般白色的雲氣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禍福的徵兆就從天上降下來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

於是拔出寶劍站立起來。

秦王的臉色馬上變軟和了,長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為什麼要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麼南韓、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卻倖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歷史上不辱使命的故事 5

4樓:南叔小百科

1、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的鬥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2、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國藺相如帶和氏璧去秦國,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以毀玉要挾秦昭王,無奈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又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3、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3、燭之武退秦師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泛水的南面。鄭國大夫對鄭伯說:

「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

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

」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

」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用繩子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手下的人。

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

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

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

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得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

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4、班超出使西域

漢明帝初期,在西域北匈奴一家獨大控制了西域各國,多次脅迫西域各國一同出兵進攻東漢邊境,掠奪東漢的河西等地區。於是在公元七三年時,班超棄筆投戎,跟隨竇固等人征討匈奴。

班超等人首先抵達姍姍,利用他出色的口才說服下屬攻擊被北匈奴襲擊並成功殺死他們的北熊的使者。後來,他們懇求善國之王回到東漢,成功說服姍姍國王同意。回到法庭,送他的兒子作為服務員到東漢。

這一次西域之行,班超等人到達了于闐國,成功鎮壓安撫了于闐國,使得于闐國歸屬於朝廷,並且也使西域其他國家同意歸順東漢,至此,時隔五十六年,西域與中原的關係得以重新恢復。直至公元一零二年,班超才重返洛陽。

5、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

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乙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

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

來到了大宛國,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乙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絡。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

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

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

西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

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歷史上見微知著終有所成的事例有哪些至少兩個

1 白居易從詩歌碎片中找到了寫詩的真諦。白居易為了積累詩作素材,準備了許多陶罐,並分門別類貼切著標籤,整齊地放在乙個七層的架子上,他平時收集到了資料,按不同門類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等到資料積累的足夠寫作時,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後再重新開始新一輪的資料蒐集。最終成為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2 箕子...

椰胡有哪些歷史,中國古代樂器有哪些?

椰胡,是黎族 漢族弓拉弦鳴樂器。史稱潮提,又稱小胡。形似板胡,音色渾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於海南 廣東 福建等省。18世紀初,已出現於民間樂種潮州 中。清朝續文獻通考 中載有 潮提,烏木柄,椰殼為槽,蛤螭殼為柱,與二胡等。發音甚靜而平和,亦粵樂器。20世紀30年代,又被廣東小曲演奏吸收,並成為廣東...

西晉有什麼歷史故事,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有哪些?

王之亂晉元康元年 291年 至光熙元年 306 晉皇室諸王爭奪 朝權的作戰。其代表人物為汝南王司馬亮 楚王司馬瑋 趙王司馬倫 齊王司馬冏 長沙王司馬乂 成都王司馬穎 河間王司馬顒 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史稱 八王之亂 西晉初建,晉武帝司馬炎以曹魏亡國之鑑而大封同姓諸侯王。太熙元年 290年 武帝死,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