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夫妻有什麼禮儀?拜託各位了3Q

2021-03-05 18:00:33 字數 6231 閱讀 8242

1樓:迷迭逆夏

夫妻禮儀不可少夫妻關係是一種親密的家庭關係和人際關係。有人認為,在同一屋簷下甚至同一房間裡,講禮儀反而覺得見外。其實,夫妻關係正因為特別親密才特別容易發生矛盾,而夫妻禮儀恰恰是夫妻關係中一種不可缺少的潤滑劑。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提倡夫妻禮儀。古代有「**夫妻,下床守禮」之說,「舉案齊眉」則是千古傳誦的夫妻禮儀故事。現代也有不少夫妻恪守夫妻之禮的例子:

上班時向自己的愛侶道一聲「再見」、「小心交通安全」,下班時道一聲「辛苦啦」、「回來啦」。妻子煮稀了飯、炒焦了菜,丈夫道一聲:「不要緊,下次注意一點就行了!

」妻子抱孩子出門,教孩子說一聲「爸爸再見」,或教孩子親一親爸爸的臉,或教孩子給爸爸揮手道別……這些禮儀行為雖然簡單易行,平常得很,但對夫妻關係起著重要的磨合作用。夫妻雙方從這一系列禮儀行為中享受到愛情生活的溫馨與甜蜜,讓愛情生活歷久常新。 有些夫妻認為,夫妻禮儀是多餘之舉,凡事都隨隨便便,懶得講一句禮貌用語,懶得做乙個禮儀動作。

有些夫妻下班回家後四目相視,沒有一句問候話,還講一些諸如「上班為什麼不關窗」之類的責備話。有些丈夫隨意稱呼妻子為「黃臉婆」、「汙嘴狗」,不懂得避開這些傷害夫妻感情的禁忌語……夫妻矛盾就因這些小事而生。這些不講究夫妻禮儀的行為,將會對夫妻關係造成極大的傷害。

須知,夫妻這對「家中人」是由「社會人」轉變而來的。結婚之前,夫妻是同學、同事、朋友,或者陌生人,經過戀愛結婚,才從「社會人」變成了「家中人」。如果不幸分手,又會從「家中人」轉變成「社會人」。

既然朋友、同學、同事、師生之間講禮儀,夫妻同樣應當講禮儀。講究夫妻禮儀,是在家庭中提倡文明行為,消滅不文明行為的一種舉措,是防止夫妻分手的一種文明手段。那種認為只有朋友才需要講禮儀,夫妻就不必講禮儀的觀點,是很不恰當的。

2樓:紀念我們

古代婚嫁的禮儀

婚禮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認為是人生中最大的禮儀。和其他習俗相比,婚嫁禮儀隨世情而多變。從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類當時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間有許多繁瑣的程式,儘管如此人們卻也都認認真真,絕不馬虎,目的只有二個:一是使婚姻得到社會的確認,二是為新婚夫婦清除**,祈求美滿幸福的生活。時下有一部分年輕人在結婚的時候,為了使自己的婚禮與眾不同,又有一部分開始走向了傳統。

在這裡我將我國古代的婚嫁禮儀與大家做一下介紹,以作為大家的參考。

一、說媒 「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在傳統的婚姻中,男女雙方必須經過媒人的說合才能喜結連理。媒人可以主動的攬活,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也可以是受人之託,**之美。

還有一句話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批八字與推生肖 古人十分講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婦,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後便交給算命先生推算,看與兒子合不合,俗稱「夾吾夾」。如果女命剋夫或與兒子的八字相沖,兩家便不能結成姻親了。也可以將寫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於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內,如家中平安無事,男女雙方能成為親家。關於推生肖,民間有許多俗謠,相合的有: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黑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久長……蛇盤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擔挑,蛇虎如刀挫,龍兔怕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等等。

三、定聘 定及定議,聘又稱小聘,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定婚禮。定聘時必須用一種大帖,故鄉人稱定定日為回大帖或者是壓大帖。帖之外又有聘書,俗稱婚書。

聘書一般都由男家備辦。定聘之前一切禮金都已定列成禮單。男家只納禮金的一小半,俗稱上半禮。

定聘時也可以以金戒指為定聘禮的。定聘的那一天男女兩家皆設宴席,宴請親朋好友,參加者只湊熱鬧,並不送禮。

四、送禮 送禮大約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兩個月內進行,送禮最重要的是送禮金。由於定聘時已拿上半禮,這時全部納完俗稱下半禮。其他的禮物列成禮單,夾在禮書之內。

禮單上面必須有布帛、綢緞、紗羅之類,這些布料是為新婚縫製衣服的。女家也要回些禮物,繕好禮書交來人帶回。送禮之後,距婚期已經不是太遠了。

五、迎親 迎娶的當日,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著新郎、伴娘、花轎、樂隊、盒隊,浩浩蕩蕩、魚貫而至。花轎一到,女家奏樂鳴炮相迎。

迎親的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後,花轎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並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長輩們行過禮後,伴娘就挽著新娘上花轎了。上轎時,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對父母的依戀。

娶親的歸路,必須走另一條路,也叫不走回頭路。

六、拜堂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舉行拜堂儀式。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讚」和「通讚」的身份出現。拜堂意識程式如下:

引讚:新郎佇立於轎前。 通讚:

啟轎,新人起。 引讚: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讚:

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讚:新郎新娘就位。

通讚:新郎新娘進香。 引讚:

跪,獻香。 通讚: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後就是電視劇集裡面常見的三拜: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最後才進洞房。

七、鬧洞房 鬧洞房主要是由於古代婚姻都是父母親包辦的婚姻,男女雙方在結婚前都沒有任何的接觸,有的連個面都沒有見過,更談不上了解和熟悉了。現在一下子成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這麼乙個鬧洞房的過程,就可以改變那種出現冷漠的氣氛,使新人盡可能的減少生澀之感,盡快地使小夫妻進入親熱的狀態。所以至今,民間還流傳著越鬧越喜,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以及新婚三日無大小的說法

中國現在還是禮儀之邦嗎拜託各位了 3q

3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老一輩都走了的話,華夏文明就完了。現在補救也晚了。

4樓:無限提供

唐代孔穎達說:「中國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如果說,在古代漢語中,「中國」更多地屬於乙個地域的概念,「華夏」則更傾向於代表乙個文化共同體,而維繫這個共同體並引導它繁榮、進步的價值基礎,是「禮」和「義」。兩千多年來,「禮儀之邦」(又叫「禮義之邦」)是中國無數仁人志士、聖君賢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會理想,同時,也是經由他們長期努力和奮鬥而為中國贏得的譽稱。中國禮文化綿延數千年,舉世無匹,它對人類所作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

明清以後,禮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桎梏作用日益顯露,與此相伴,反禮教的呼聲也逐漸增高。經過歷史巨變、歲月滄桑,古老的禮文化已漸與現代人遠逝而去。當然,古代的「禮」與現代的「禮儀」所涵蓋的範圍大不相同,前者幾乎是中國古代價值體系和社會制度的總和,而後者則只涉及人的一般行為和社會活動的某些各式,但它們都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徵,均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

晚清以來百年中國的文化處於艱難的解構與重建的過程之中,其中最為人所忽略也是最重要的,是代表乙個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禮儀問題。中華民族曾經號稱禮儀之邦,但百年來西潮衝擊、傳統解體,我們越來越少了承繼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諸種禮儀,包括怎麼吃飯,怎麼睡覺,怎麼穿衣,怎麼走路,怎麼跟人談話,基本上都處於失序狀態。因此,重振禮儀之邦,就成了當今中國的乙個夢想。

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整合適合於當今社會的禮儀文化,對各種禮儀進行系統的規範,可以說是新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這是因為禮儀相對於其他文化形式來說最為具體,也與我們的生活最為密切。如果首先在禮儀上能形成乙個基本的架構,就有可能為其他文化提供一種借鑑甚至平台,以期逐步完成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和現代文化的中國化。

當然,禮儀的完善之日也是新文化的建成之時,二者密不可分,這需要乙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但文化建設從禮儀入手,至少可以找到一些可操作的物件。今天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能認識到這一問題,並積極身體力行,那麼重振禮儀之邦也就不再是夢想了。

現代社會中禮儀的含義 說實際,對於旨在維護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的禮儀制度,尤其是那些落後的繁文縟節,新的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非但無法接納,而且必須堅決予以拋棄。自辛亥革命徹底否定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之後,伴隨著社會價值觀的根本改變,禮也被賦予了全新的現代意義。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禮是一種涵蓋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會行為規範的話,今天的所謂禮則僅僅是對禮貌和相關活動的禮儀形式而言的,這也是我這一組話題所要討論的主要範疇。

當代中國禮儀的困境 現代禮儀是以平等自由的理念為指導的,它最大功能是營造一種氣氛,而不是要刻意體現長幼尊卑的等級,所以它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簡化,也不必要求人人都有系統的學習和訓練。而在中國,開創於辛亥革命的中國現代禮儀基本上照搬了西方的模式,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發生衝突。由於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或現代世界文化的中國化遠未完成,官方也沒有對禮儀習俗進行過系統的整理和規範,這就使得與文化高度相關的禮儀至今未能成形。

由於缺乏系統的教育,文化上的衝突和缺乏權威規範,注定會使中國的禮儀成為乙個約定俗成,中西雜糅,傳統與現代並行的大雜燴,不但矛盾和不倫不類的情況屢見不鮮,而且也留下了讓人無所適從的巨大空白。 我們可以拋棄具體的封建禮儀制度,但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某些精神、氣質、內蘊等等,卻並未在現代社會全然消逝,也不能讓它消逝。在上乙個世紀,五四前後和精英們雖然不留情面的批判傳統,但他們卻是飽受傳統薰陶、有十分中國文化味道的一批人。

他們雖然接受了西方的先進文化,但他們的行為和修養仍然具備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因此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儘管上層建築發生了巨大變化,頻繁的政治運動在衝擊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產們的生活方式,但無論民風民俗還是社會道德還能維持一種基於傳統文化和諧與統一,因而在禮儀方面尚未表現出突出問題(也或許是無暇顧及)。 到了二十世紀

六、七十年代,處在乙個空前的文化大破壞的時代成長起來的人,文化含量積累單薄,就顯得不夠從容不夠厚重了。至於如今少年兒童,更是民族文化的缺氧者。因此,世風日下,缺乏修養和不懂起碼規矩的行為在現在已是見怪不怪,不倫不類更是讓人啼笑皆非。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不是**徒卻要過聖誕節;穿著西式婚紗舉辦中式婚禮;而婚禮卻不拜天地,自然也就沒有了「婚姻神聖」這種教育,而這些又被冠以「國際接」軌之名。誠然,當今世界是遊戲規則國際化,全球化,中國想在世界舞台上保留自己的位置,更需要他的兒女如何適應國際環境。然而,人們不該在在追求國際接軌的喧囂聲中去半生不熟地盲目崇拜外來文化,這樣既不可能能真正領會外來文化,又丟棄了自己的傳統。

要知道整合自己健全自己發展自己不是消滅自己,文化傳統的更新與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脈的溝通,我們可以不把傳統當成時髦的懷舊情緒,但我們需要傳統活在我們中間,使我們每個人既是現代又是傳統的,是蘊含傳統的現代人。 有位學者指出:「不妨看看中小學生的所謂『校服』,全是些窩窩囊囊的運動裝。

著裝和人的體面、尊嚴是連在一起的,不可輕看。還有取名問題,由於『文革』的影響,很多人的名字都帶有『文革』的痕跡,中國人現在的重名之多,全世界絕無僅有。地名、街道名,也有同樣的問題。

名字是文化符號,古人的名字有名、字、號的分別,為了表示尊敬,往往諱名而稱字。今天雖不一定這樣講究,取個好名字,還是有必要的。至於稱謂,如今的問題就更大了。

過去一律稱『同志』,現在『師傅』、『老師』氾濫。『先生』、『小姐』的稱呼流行起來原是好事,但『先生』的稱呼其實也大有講究,現在用得不當的情況比比皆是。稱呼的混亂反映乙個國家倫理秩序的混亂。

」 然而,問題還不僅是民間禮儀的混亂,而且在官方活動中也沒有一套合適的禮儀章法。大到國事活動,小到各種會議、紀念和慶典活動,由於沒有一部國家頒布的禮儀規範,使得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不合情理的事屢有發生。在官方活動中最大的潛規則是官本位。

不論什麼活動,只要有各級黨政領導參加,那麼這個活動的主角就必然是其中職務最高的領導。一切公開的官方活動都成了一種顯示身份和榮耀舞台,都要有主席台,上面一定要坐上一堆「領導」。就是人大對**工作聽證,也是按行政職務排座次,行政**在高高在上的接受人大代表的「監督」。

慶典剪綵,有時要十幾、甚至幾十把剪刀。**不論級別多大,如果是到他管轄的地方「視察」,往往是警車開道,車隊遊行。**還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婚喪嫁取的程式來方便斂財等等。

有些現象人們明知不當甚至非常過份,但卻找不出具體條文來予以譴責和處理。 有人說,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反腐,是加強民主與法制,官場風氣要用硬制度來糾正,禮儀作為一種軟制度沒有什麼作用。有人甚至認為禮儀等同遊戲,強調禮儀是掩蓋矛盾,沒有比有還好。

其實不然,禮儀看上去只是一種形式,但它無處不在影響著**和公眾的心態。基於官本位潛規則形成的禮俗流弊,會給原本約束甚少的權力再罩上一層讓人昏眩的光環,使置身其中的人進一步迷失自我,甚至忘掉原則。共產黨的思想和理念不是脫離群眾、以權謀私,犯錯誤的**也不是天生的壞人,正是這種包括禮俗在內的官場氛圍起到了強烈的腐蝕作用。

官方的禮儀風氣自然也會影響到民眾的心態。當我們的公僕們居高臨下地面對群眾的時候,有誰還敢去想,這些人是為我們服務的?不是老百姓愚昧無知,不是他們天生就是盼著青天大老爺為他們做主的草民,不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是擁有人民權利的公民,也不是國家壓根就沒有讓老百姓參政議政的制度與機制。

老百姓之所以不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固然有制度上的缺陷,但怕官、擺不正官民的位置是主要原因。而形成這一原因的原因就是一種缺乏自信的心態,而禮儀風俗就是一種能對多數人心態產生重要影響的力量。試想如果孫中山不廢除叩拜、朝儀、不禁止「大老爺」之類的稱呼,其民權思想能被老百姓很快接受嗎?

因此,中國要在政治文明方面取得進展,目前最具可操作性的就是公務活動中的禮儀規範,就是用禮儀的方式約束公務人員的言行。中國人愛面子,被 人說「無禮」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如果官方規定了禮節,或許可以起到淨化官場風氣的作用,至少可以為他們在形式上擺正官民的位置。

古代禮儀問題,中國古代禮儀

每個朝代都不同,你所指的古代是大概在什麼時段 跪拜禮,初年被孫中山先生廢除!中國古代禮儀 關於古代禮儀 歷史中是要下跪的。關於這點在電視劇集小魚兒和花無缺有體現。淑妃省親,慕容無敵跪拜女兒 需要的,這是君臣之禮。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 五禮 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

學習古代禮儀的書有什麼有關中國古代禮儀習俗的書有哪些可以詳細的推薦幾本麼

禮記 禮記 原本四十六篇,始於 曲禮 終於 喪服四制 但因 曲禮 檀弓 雜記 三篇內容過長,所以大多版本將其分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說。禮記 按照所述內容可分為 1 闡述周禮的意義,如 曾子問 禮運 祭統 禮器 郊特牲 內則 學記 樂記 祭法 問喪 等。2 記禮節條文,補他書所不備,如 曲禮 玉藻...

中國古代出使的禮儀

中國歷來被稱為 禮義之邦 禮儀在古代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閃耀著古代文明的燦爛光華。作為記錄古代文明的文言文,蘊涵大量的古代禮儀,中學語文教材上也涉及許多。了解它,不僅欣賞到古代禮儀文化,而且幫助讀者,特別是中學生掃除閱讀文言文的一大障礙。古代禮儀,包括 吉 嘉 軍 賓 兇 五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