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談感想

2021-03-05 09:22:08 字數 5219 閱讀 6131

1樓:悲喚離殤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這其實是孔子的自謙之言。

孔子認為,學習應該發自內心,而非口頭上說說「我學了什麼什麼」。

學無止境,用渺小的一生去學習無邊無際的知識,怎麼可能會學完呢?對於知識的尋求,不應該止步於滿足。因為比永遠不知道下一刻,又會有怎樣的只會誕生、繁衍。

教學相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應當把我們所體會的、所感悟的傳遞給別人。老師將知識傳遞分享給學生,學生再從中領悟出新的思想,繼而就會爆發出新的火花。前人的智慧型在後人的傳承中會逐漸演變成越來越完善的東西。

孔子之所以最後說「何有於我哉」,正是希望能讓所有人明白,學習學習,永遠沒有盡頭、必須持之以恆。

2樓:匿名使用者

聖人之言論,我輩之楷模!

為什麼這麼說呢,聖人們留下的言論都是經歷過時間的打磨而最終形成的。

它**於生活,而且是一種做高的生活態度。

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這句話表現出了古聖先賢的謙卑和智慧型。

在生活中多多體會前人的言論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作風。

3樓:誰搶了我的泡泡

窮則獨善其身,富才達濟天下。沒有知識的人,就默而知之;沒有知識但享有知識的人,就學而不厭;有知識的人當然要去誨人不倦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的感受

4樓:左岸的紅舞鞋

出 處: 《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釋 義:「學而不厭」 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人類的本能,從小時候呀呀學語、蹣跚學步,到長大後學知識、學做人、學習生存……活到老,就要學到老。人的一生都在學習,都需要學習,可見學習的重要性了。乙個人如果不勤於學習,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

不滿足不代表一種解脫,唯有學習才能讓不滿足得到立足。

不滿足不代表一種自私,唯有學習才能讓不滿足得到無私。

不滿足代表了一種追求,唯有學習才能讓不滿足得到滿足。

無論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社會領域,不滿足都是向上的車輪。不滿足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人們不滿足刀耕火種,通過不斷的勞動實踐,才出現了鐵犁牛耕,進而發展到現在的機械化播種;人們不滿足於茹毛飲血,多方改進烹飪技術,才出現如今南北多種菜系的,多姿多彩的飲食文化。

人們不滿足於穿樹葉獸皮,經過幾千年的改進,才發展到現在絢麗多彩的時裝文化。

人們不滿足手工抄寫,才在實踐中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進而發明了印刷機械,後來又實現了辦公自動化。人們不滿足只在地球上活動,就又把足跡拓展到月球、宇宙、太空,甚至更遠的空間。

不滿足具有很強的推動力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的道理。這車輪必能把你帶到更美好的世界,引領你到更開闊的天地。

不滿足於現狀,不滿足於瑣碎,才會對這個世界有所希冀,才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所追求,才會對身邊的一切有所要求,才有因不甘於重複而萌生的要改變的心,才能牽動我們的每一寸神經,每一塊肌肉,才能使我們熱血沸騰,熱火朝天地大幹起來。

不滿足於現有的,不滿足於已掌握的,才有科技的不斷進步,才有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才有理想的不斷實現,才致使許多幻想不至於陷入空談,才致使許多新事物的出現:火車、輪船、摩天大樓、手機、計算機、器官移植、心臟搭橋、原子彈、人造衛星......

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於「不滿足」,也許你會認為這是一種可怕的慾望,不,這是一種熱切的追求,是一種盼望,是人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由於「不滿足」,哪條路,哪道水,沒有關係?哪陣風,哪片雲,沒有響應?——我們站在高高的山巔,化身為一望無際的遠景,化成面前的廣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縱橫交錯的蹊徑,我們走過的土地,山川,都化成了我們的生命。

由於「不滿足」,我們一起按著生命的鍵——美妙的音流,從綠樹的雲間,從藍天的海上,匯成了活潑生動的一潭。

由於「不滿足」,我們一起放開嗓門歌唱——響亮的歌聲把宇宙從冬眠床上叫醒,把寒冷給踏死,到出是東風的腳蹤。

由於「不滿足」,我們歌向草木,草木叢中開滿了青春的花朵;我們歌向青山,青山變得鬱鬱蔥蔥;我們歌向流水,流水變得叮咚叮咚,我們歌向大地,大地變得溫暖,明朗而蓬勃生春......

只要我們相信「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我們向前邁步,路就會在腳底下延伸,我們揚起帆,便有八面來風;我們向上攀登,便沒有不可到達的高峰。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足不代表一種解脫,唯有學習才能讓不滿足得到立足。

不滿足不代表一種自私,唯有學習才能讓不滿足得到無私。

不滿足代表了一種追求,唯有學習才能讓不滿足得到滿足。

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是什麼意思

6樓:卸下偽裝忘勒傷

正確說法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這句話繼續談論的是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面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句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乙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本句出自《論語·述而》,《論語·述而》出自《論語》,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的個人成就如下:

1、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

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28]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2、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

3、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

「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西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

7樓:吳欣欣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感覺到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8樓:甕清秋艾斯

釋義: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節選: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型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諡號為什麼稱他為『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羞恥,因此諡號稱他為『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

魯定公十二年(西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論語·述而篇》選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9樓:遇見那般美好

《論語-述而-第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注釋】

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誨:教誨。

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哉,相當於「呢」,表示反問。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成語出處】:學而不厭。

10樓:戲遠巴乙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11樓:匿名使用者

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學而不滿足教導別人時也不疲倦。

12樓:秘霞樸雁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記在心裡,學習起來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對於我來說,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這裡孔子所說的三件事,是他日常所踐行的,也是我們每乙個人應當自勉的.這些事情看似簡,但真正的做到卻不容易.《論語》中的話多是如此,講的都是一些常情,常理,常識,關鍵在於實行和堅持.

有人說這是孔子自謙的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人格的偉大,以及一些學習的門徑.

13樓:李文林李倩

就是告訴我們讀書要不厭其煩的辦的讀書教人也不厭其煩去煩的去教人,你就是我們要恆心要有毅力。

14樓:大嫘嫘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這乙個人學這個人就愛學習怎麼學習他也不厭煩學習

15樓:匿名使用者

默默記住所學知識,學不覺得煩,教不知疲倦。

愛而不得,得而不守守而不壽,壽而不歡歡而不侶,侶而不聚這是什麼意思,求翻譯

這些都是人生的遺憾或者痛苦 愛乙個人卻不能得到,得到了卻不能相守,能夠相守卻活不了多久,活得久卻不歡喜,雖然歡喜卻無人相伴,雖有情侶卻不能相聚 愛慕的人得不到,得到的受不住,守住的不能長久,長久的不快樂,快樂的不是伴侶,應該作為伴侶的聚不到一起,知音難覓,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愛而不得 誰能接多少句 ...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誰能翻譯解釋一下,謝謝

再說五美 前面說過,在理想國,僅擁有執法權的官是很難 以權謀私 財權 也就是食 在立法 自由裁量權 選擇性執法權 在司法或立法 這時候的官,被戴上了鐐銬。他們很難 以權謀私 卻也很難 大展拳腳 所以,五美 看著簡單,操作起來卻很難!惠而不費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乙個人 乙個好人當官,...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知匍匐而歸耳”故事大意,成語,含義

雨茜之夜 這句話就是後來的成語 邯鄲學步。喻意是說 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把自己原來掌握的忘記了。這句話的本意是 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壽陵那個人去邯鄲學走路嗎?不但 沒有學到那個國家以之出名 走路 技能,卻把自己以前行路的方法忘記 了,最後要伏在地上爬回家 字詞解釋 且 在這裡是表示遞進,接上句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