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三次伐中原的戰果如何

2025-07-29 02:15:59 字數 1783 閱讀 6184

1樓:雲貓君

恆溫三次伐中原都是失敗的,北伐中原目的不只是為了收復中原,有些時候還在於敲山震虎。

2樓:小白家美食

桓溫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是非常鎮定的,因為將領他三次北伐中原,也維護了領土完整。收復了很多失地。

3樓:網友

桓溫發動了三次伐中原,戰果也都是戰敗,被追兵打得落花流水。還折損了三萬多士兵。

桓溫三次北伐為什麼都以失敗告終?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桓溫的所作所為給晉朝造成的損害要大於他的功績,尤其是在關係收復中原的北伐中,他表現的個人專權行為是可恥的。他在北伐關鍵時刻總是不能積極配合友軍,在防禦中也是習慣消耗其他派系,如讓毛穆之帶兩千多人守洛陽,洛陽長期駐防兵力不足;或者把自己不喜歡的將領派去打前鋒,比如派袁真和鄧遐支援洛陽,自己按兵不動,洛陽和許昌失陷後,他表面北伐,卻和殷浩北伐時一樣,不北上依然東下,上次從襄陽到了武昌,這次從武昌到了合肥,他的移動方向不是向北收復中原,只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個人勢力,把他和岳飛等積極要收復中原的民族英雄的行為比較,他是相形見絀,他不能算民族英雄。

5樓:匿名使用者

沒 心思 北伐 人家 長說的話 是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 遺臭萬年 整個 東晉 桓溫 北伐 劉裕北伐 都是為了撈民心 和獲取 政治資本 以求 回國 控制 朝政 所以 他們不可能 真正的北伐的 所以 這樣的 北伐不可能獲得勝利 桓溫最成功的 一次 北伐 打到長安附近的 灞上 可就是 不想進 長安 城 長安父老哭送 北伐軍 要是能趁著 民意 說不準 就滅了 前秦 可惜 的是 桓溫 無心北伐 想回國 加九錫 呢~~~

6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1.門閥政權內部矛盾重重,他們大多都偏安江南,無意北伐。

這體現了他們的腐朽性,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2.最高統治者態度不積極。

3.北伐將領北伐目的不正確。 作用:

1.給予北方胡族統治者以一定的打擊,反映了南北方人民的願望和要求。直接支援了中原各族人民的反壓迫鬥爭。

2.起到了以攻為守,阻止北方胡族貴族向南方擴充套件勢力。 3.

保護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7樓:匿名使用者

他的真正目的不是北伐,他應該也清楚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可以以此藉口集中權利。

桓溫除了北伐和滅蜀,還打過什麼仗

8樓:湛藍隕石的隕石

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因溯江而上滅亡佔據蜀地的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戰功累累。除此之外,還攻伐壽春。

桓溫兵敗後,退至山陽(今江蘇淮安),收集散卒,並將戰敗之罪委於袁真。他上疏朝廷,請廢袁真為庶人。袁真不服,據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叛變,並暗中勾結前秦、前燕。

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溫的兵敗之責,還命侍中羅含帶著牛酒到山陽犒勞桓溫,並任命其子桓熙為豫州刺史。後來,桓溫又移鎮廣陵(今江蘇揚州)。

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將朱輔擁立其子袁瑾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軍援助袁瑾,桓溫命部將竺瑤、矯陽之率軍迎戰。燕軍先至,在武丘(今河南沈丘東南)與竺瑤交戰,結果大敗而回。

同年八月,桓溫率二萬軍隊攻打壽春,並築起長圍,將城池團團圍困。袁瑾只得嬰城固守。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將領王鑑、張蠔率軍援救袁瑾,結果被桓溫部將桓伊、桓石虔(桓溫之侄)擊敗。不久,桓溫攻破壽春,俘獲袁瑾,將袁瑾、朱輔及其宗族數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斬首。袁瑾妻女被賞賜將士,所侍養的數百乞活軍則被活埋。

從此,豫州徹底落入桓溫之手。桓溫掌握了進入建康的鎖鑰。

東晉時期名將桓溫的三次北伐失敗,桓溫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桓溫作為 東晉時期的一位名將,他曾組織過三次北伐,可以這三次的北伐都沒有成功,是什麼原因呢?首先,桓溫沒有做好戰前準備,沒有乙個完整有效的戰略部署。桓溫的三次北伐都沒有取得實質上的成績,第一次北伐關中,他們在灞上這個地方待了近兩個月都不知道該做什麼,再看第三次北伐,他們也是在枋頭外面徘徊兩個月不進去...

三次英緬戰爭的起因結果如何?

第三次英緬戰爭是始於英國的一次侵略,年,英國利用受到緬甸 科以罰款的英國商會公司的上訴為藉口發動這次戰爭,英國的目的是想一舉兼併緬甸。咐此談年月日,英國又開始向緬甸發出最後通牒,在第二次英緬戰爭的時候英國也向緬甸發出過最後通牒。在第三次英緬戰爭中,英國對緬甸說要讓緬甸賦予英國監督衡碰緬甸外事活動的權...

1的三次方 2的三次方 3的三次方n的三次方

1的三次方 2的三次方 3的三次方 n的三次方 4分之1n的平方乘 n 1的平方 證明1 3 2 3 3 3 n 3 1 2 3 n 2 n n 1 2 2 n 4 n 1 4 n 2 n 1 2 n 2 n 1 2 2n 1 2n 2 2n 1 4n 3 6n 2 4n 1 2 4 1 4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