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乙個小縣,乙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這個小縣去做縣令。
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姿弊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又都種下了瓜種。
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乾旱,由於缺水,瓜苗長得很慢。魏國的一些村民擔心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裡挑水澆瓜。
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裡,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國的村民一看到魏國村民種的瓜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裡去踩瓜秧。
宋縣令忙請村民們消消氣,讓他們都坐下,然後對他們說:
我看,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地。」
村民們氣憤已極,**聽得進去,紛紛嚷道:
難道我們怕他們不成,為什麼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
宋就搖搖頭,耐心地說:
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復,最多解解心頭之恨,可是,以後呢?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誰都不會得到的乙個瓜的收穫。」
村民們皺緊眉頭問: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宋就說: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地,結果怎樣,你們自己就會看到。」
村民們只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頃晌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這件事後來被楚國邊境的縣令知道了,便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受觸動,甚覺不安,於是,主動與魏國和好,並雀冊鋒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和國民表示讚賞。
魏王見宋就為兩國的友好往來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賞賜宋就和他的百姓。
2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全文是什麼?
3樓:喜帖街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汪鬥—《論語 憲問》。
以直報怨。以公平正直的態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
論語》中記載:茄埋「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
對此大多數人都認為,對方對我好,我也對他好,就是「以德報德」,別人對我不好,我就對其還以顏色,就顫陵螞是「以直報怨」。我說,這種認識是小人的認識,不是聖賢的觀點。
以怨抱怨。以怨報怨」,也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含有以仇視、怨怒對待仇視、怨怒的意思,實為不可取。其另一層面的意思是:
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生活中最好不要以怨抱怨。
以德報怨出自何處?
4樓:生活常識小小王
親親您好,這句話的原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 ,報怨以德 。
圖難於其鄭如易,為敏叢鎮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橋粗。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5樓:貝貝愛教育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對自己惡劣的人,對那些待你好的人們又該用什麼回報呢?矯正那些對你惡劣的人的態度,讓他們理解自己的錯誤,讓事情迴歸常理的範圍(即可),那對於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報他們了。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憲問》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
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
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話譯文: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
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孔子說:「沒有人瞭解我啊!」子貢說:
怎麼能說沒有人瞭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告核悉禮樂而上達天命,瞭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並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屍於市。
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以德報怨出處
6樓:心靈
以德報怨」一詞最初出自於《老子》第79章,其意思就是說,要用寬待仁厚去對待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
而「何以報德」這句話出自於孔子之口。當時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可乎?
孔子:「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人問孔子:
如果用仁厚之心回報那些曾經傷害自己的人,行不行呢?」
孔子反問道:「你用寬厚仁愛之心回報那些傷害你的人,那如何面對曾經對你有過恩惠的人呢?」可見孔子是不主張用德來報怨,所以才有此發問。
我個人也同意孔子的看法,社會是有法律和條約的,要靠法律來約束人的行為,不能光憑著一腔熱情和個人想法去對待那些惡毒之人。
如果對這樣的人施以寬厚之心,這更助長了他們的猖狂氣焰,反過來他們還會傷害對你好的人。這樣做不但不能讓鬥棗模這個世界正常運轉,巖清還會擾亂社會秩序。到那時惡人更猖狂、好人越加卑微,世界不就亂套了嗎?
所以孔子給出的答案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何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呢?以直抱怨,就是以公正無私的態度去對待惡人,以善良仁厚之心報答對自己有過恩惠的人。
這裡的直是指公正無私,坦誠面對的意思。
我個人也很認可孔子的答案,孔子不愧是儒家先祖,國學聖人,一語道破天機。在孔子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人們幾百年,春秋戰國紛亂不斷,有的推崇老子的無為之道,有的用暴力治國,有的連治國之策都拿不出。
誰都沒有想到用法治和條約來治理國家,孔子提出的這個觀點就是要告訴統治者立法,要讓人知道善空緩惡正邪之分,社會秩序是靠法律來維持的。
以德報怨出自**。
7樓:小初數學答疑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出自《論語·憲問》
翻譯。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善行缺好?用公正無私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賞析。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於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
以直抱怨」在於讓迷惑犯錯的人懺悔、醒悟,更體現了大慈大悲之心。「行扮物以德報德」,更需要用很感激的內心感恩給我們恩惠的人、事、物。檔液。
面對別人的傷害我們要以牙還牙還是以德報怨
你好,要看什麼事了。要是以牙還牙對自己不利就沒必要了。別人他傷害你肯定也會遭天譴的。你何必跟這種人動氣。請採納,謝謝 當朋友對我以德報怨時,我該以牙還牙呢?還是原諒他,仍然是以德報怨,善良的對待他,即使我們不來往了 自己心安理得,不要管,如果你很不爽,那就以牙還牙。既然都以德報怨了就在大方點,原諒他...
以德報怨是被曲解的,那麼是誰最開始曲解論語裡這段話的呢,或者是哪個朝代最先曲解的呢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 以德抱怨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 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裡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
含恨而去的解釋和出處,成語的解釋和出處
1鄭重其事 釋義 鄭重 審慎,嚴肅認真。形容說話做事時態度非常嚴肅認真。出處 清 曹雪芹 紅樓夢 第四回 所以鄭重其事,必得三日後方進門。2足智多謀 釋義 足 充實,足夠 智 聰明 智慧型 謀 計謀。富有智慧型,善於謀劃。形容人善於料事和用計。出處 元 無名氏 連環計 第一折 此人足智多謀,可與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