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詩的出處和全文

2021-03-09 02:32:12 字數 1763 閱讀 5337

1樓:白雲朵朵朵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維《少年行》四首其二)

關於「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林庚、馮沅君主編《中國歷

代詩歌選》曰:「是說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邊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哪怕死在邊疆上,還可以流芳百世。孰知,熟知、深知。」(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版)

武漢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新選唐詩三百首》曰:「孰知兩句說,誰不知到邊疆駐守的艱苦,但戰死沙場也可流芳後世。」(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67頁)

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絕詩淺釋》曰:「他不但出身良家,初入仕途就擔任過令人羨慕的羽林郎的官職,而且還跟過名將出征,具有實戰經驗。但現在,他卻缺少到邊疆去作戰的機會。

於是,他為了這個而難受起來了:誰能知道這種不能到邊疆去的苦處呢?到邊疆去作戰,當然會有危險,甚至喪失生命,但是為了保衛祖國而犧牲,該是多麼地光榮啊!

即使最後剩下的只有一堆白骨,這骨頭也帶著俠氣,發著香味,也就是說,為國獻身,必然流芳千古。一般詩人多寫邊塞從軍之苦,而王維此詩獨寫不能到邊塞從軍之苦,從而突出為國獻身的崇高願望、昂揚鬥志和犧牲精神,使我們在今天讀了,還受感動和鼓舞。」(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第91頁)

按:上引三種解說,各有問題。《詩歌選》的問題,在於此詩中的「孰知」不能解釋「熟知」、「深知」;「不」也不能譯作「不宜」。

《三百首》的問題,在於「孰知不」與「孰不知」雖只一字顛倒,意思卻迥然有別,不可混同。

《淺釋》的問題,在於「不向邊庭苦」這樣的句式不能隨意析為「不向邊庭」之「苦」,因為它不符合古漢語及古典詩詞的語言習慣。更何況,上句「初隨驃騎戰漁陽」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那「少年」正「跟著名將出征」而非「跟過名將出征」——他怎麼會因「不能到邊疆去」而「難受起來」呢?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疏通「孰知」句!但「孰知不向邊庭苦」七字乍看起來很平易,放在全詩中卻無論如何也難以說圓滿。山窮水盡,只有求助於異文了。

檢《全唐詩》卷一二八及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皆曰「苦」,一作「死」。由於王維詩沒有唐代的寫本,原作究竟是「苦」還是「死」,我們今天已無法確認。但細細比較,作「死」則一切疑問都迎刃而解了:

乙個剛上戰場的年輕軍人,不可迴避地要面對「生」與「死」的拷問。「孰知」二句,正是那「少年」所作出的充滿著英雄主義精神的抉擇:誰知道此番會不會死在邊疆呢?

縱然死在邊疆,為國捐軀,流芳千古,雖死猶榮!

也許有學者要質疑:此二句連用兩「死」字,是否應避免重複?筆者以為,盛唐詩人重意,重氣,重勢,並不在小處斤斤計較,還沒有刻意迴避重字的習慣。

況且,此二句語意勾連,上句點出一「死」字,下句緊就此「死」字做文章,著重強調,故而重複是必要的,不足為病。

參考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王維《少年行》 四首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3樓:

王維的《少年行》

一共有四首的 這是其中第二首

出身仕漢羽林郎,

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

縱死猶聞俠骨香

其他幾首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隻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求一首詩的解釋!謝謝,求一首古詩的解釋和出處!!!!!

身在濁世,煩惱剪不斷理還亂。當詩人的理想與黑暗的現實產生矛盾之時卻又無法發洩。可貴的是作者雖然精神上承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卻並未因此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全詩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正如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了高昂樂觀的音調。詩中蘊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 跳躍發...

求一首表白詩求一首表白詩。

我想在五十年之後我一定還是像現在一樣愛你 你是上帝派給我的乙隻小鳥 我是大鳥所以我要保護你 愛的丘位元祝我們一路成功 啊 我愛你 我十分愛你 我非常愛你 我愛死你了 我賊愛你 啊 你造嗎,我萱你很久了 許夢迪我愛 你 藏頭藏尾 許下諾言詠心愛夢 裡依稀遇見你迪 廳勁舞三二一我 賞美眸百媚生愛 意綿綿...

求現代詩一首,求現代詩一首

問中秋中秋是什麼 我問風 問雲 問太陽 問到了夜幕 問到了銀河 問到了牛郎 最終問到了月亮 他在胸前畫了一片陰影 表示那有一方泥土 是稀稠的 能粘住遊子的心 遊子的腳步 也粘住了即將化為泥土的落葉 我順著葉子的脈搏尋去 那浸著心思的字裡行間 充滿了憂鬱 那是老樹在聽風 月亮公升起的地方 小島 月亮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