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對父母的語錄
1樓:風烈
父母,唯其疾之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州旅,毀於隨。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歷則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之年,不肢跡棚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關於《論語》的作文怎麼寫
2樓:楠風吹呀那個吹
《論語》的核心就是闡述君子和小人問題,通篇反反覆覆、絮絮叨叨都是在說君子和小人,但是,《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們現在經常簡單認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壞人。《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區別,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國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們都屬於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屬於小宗之人,簡稱小人。
從出身方面來看,只有貴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隸們是沒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論語》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們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如果他們通過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會,成為社會管理者,他們也就躋身君子之列了。
從出身和身份上劃分,君子和小人是不關乎道德問題的。但作為社會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讓人品有缺陷的人來管理社會,社會是要出問題的。所以《論語》中不斷強調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
而對於小人,他們更多地是充當執行者而不是決策和管理者,不能夠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樣要求他們。而且,在孔子看來,小人有時也不失為做人的底線,比如《子路》中有一段子貢問怎麼樣能算得上「士」的記載,孔子回答的最後一項標準是「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由此也可見《論語》中所稱的小人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道德品質有問題的人,更不能理解為壞人。
另外《論語》常常是通過事物的兩相對比來說明問題,在君子和小人就非常明顯,《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的言論。但是,將兩者作對比,並不等於將兩者相對立,這是讀《論語》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
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的管理者而不是執行者,因而他就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為他的教育方向。
孝敬父母作文,裡面含有論語
3樓:網友
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給予了我們的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為人子女,有何理由不孝敬父母呢?
百善孝為先」,古人有的以孝道做官的。乙個人若是不孝敬父母,即使他再有才幹,也不配做官。不論是誰,再有才幹,再成功,也不可以不孝敬父母啊!
烏鴉尚知反哺,小羊尚知跑乳,動物都知道孝,更何況我們人呢?古有臥冰球鯉,孝感動天。現有數件感人肺腑的孝事。
這些都激勵我們孝敬父母。一橫,這位先生曾多次在我國各地的大小學巡迴演講,他的演講,令我們流下了無數眼淚,也讓我們明白了,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僅僅是贍養他們,更多的是陪他們談談心。如今,社會之大,有些事令我們難以想象,一些狼心狗肺的東西,竟弒父弒母,要殺生他養他的親人。
弒父弒母的這些人啊!不但不孝敬自己的雙親,還要殺掉他們,他們的心是不是肉長的啊?父母對我們的愛,難以言盡。
我們對父母的愛,不及父母對我們的一半,我們又有何理由為難父母,甚至幹盡天良的弒父弒母的行為。人不該忘本,忘根,更不應該忘自己的父母。道不遠人,不能不孝敬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啊!
百善孝為先,從現在起,讓我們從行動中體現孝,從言語中表達孝,從思想中傳播孝。道不遠人,不能不孝敬我們的父母親啊!
論語對後代的影響。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論語 中,孝的地位是極高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學而 它在第一章便給了孝乙個 仁之本 的高度肯定。本,即為根本,由此可見,孝可謂是孔子 仁學 的基礎。論語 對後世的影響 一 論語 是中國讀書人的基礎語言,並影響著全社會的思維結構。中國文化是儒 道 ...
論語關於教育的名言,論語裡關於教育的名言
論語裡關於教育的名言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 子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為政 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為政 子絕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子罕 子曰 學而bai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du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zhi,不亦君子dao乎?...
有關於學習的句子論語的,論語中所有關於學習的句子
金玉潔蓓蓓 論語 中的名句 1 子 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出自 論語 學而 論語 是記錄孔子及其 言行的書。孔子 前551一前479 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 人,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論語 中 予曰 的 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