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自信思想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

2025-07-07 01:00:10 字數 1299 閱讀 4931

孔子認為什麼時思想道德修養的開始

1樓:書海悟賞

15歲吾十有五而至於學。

孔子的主要道德觀是什麼,他的道德觀反映怎樣的歷史背景,孔子的思想精華對我們現代精神文明有什麼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仁,是孔子道德觀的核心。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歷史背景: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乙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

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論語的觀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思想。

儘管當時的科學認識手段對世界的本質,人的大腦思維反映等重大哲學問題處在初創階段,但孔子客觀而真實地提示了人的本質——即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學而知之,非生而知之;人認識事物是先感性認識,然後上公升到理性認識。孔子說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篇》),他認為人的先天本性差別不大,有喜怒哀樂,這是作為自然人而言;但隨著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個人努力程度不同,人與人之間又有很大的差別,這是作為社會人而言。

孔子認為學習什麼是思想道德修養的開始

3樓:白粥

中國倫理美學史上,第乙個張揚人格境界美的是孔子。繼之,孟子又高揚人格境界美的旗幟。在孔、孟先哲的影響下,中華民族形成了崇尚、嚮往、讚賞與追求人格境界美的人文傳統。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1).這就是他傾心讚揚的不可動搖的人格威嚴。他認為,人格修養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從他指出的這條人格修養途徑,再結合他擅長、推行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來看,他最推崇和渴望的人格境界是堯、舜、禹、周公等聖賢者那樣的完善人格。

而對於某一方面突出的人格,他也極力肯定和讚許,諸如管仲的才華、功業、顏回的執著、常樂,子貢的聰明、真誠,子路的勇敢、憨厚,等等,無不表現出某些仁、義、禮、智、信的內涵,所以他也都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讚譽。他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是什麼,孔子美學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愛。仁愛它是孔子社會政治 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 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 德治 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

孔子提出的思想主張是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把 仁 解釋為 愛人 是基於 親親 思想,中庸 引孔子的話說 仁音,人也,親親為大。論語。學而 有子曰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愛人 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 為仁 不是僅止在 親親 上,而必須 推已及人 要作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這...

你認為應該如何認識和對待孔子思想

儒家思想抄自從五四運動以後就襲被新來的馬 bai克思主義取代了 du,國人也把儒zhi家思想拋棄了,dao然而儒家的仁愛思想正是當今社會急需的思想,所以發揚儒家思想文化實屬必要。雖然儒家的倫理思想不能作為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但是可以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依據。馬克思的確不能拋棄,但是現在更急需的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