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每乙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建築特色,這些建築都是受其民族文化的影響,從而建造出帶有該民族特色的建築。而錫伯族家廟就是一座帶有錫伯族特色的建築,這個建築是建造於清朝期間。那麼,下面隨一起來看一下錫伯族文化吧!
早期的錫伯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拉爾。清初,皇太極為防備錫伯人造反,把聚居在一起的錫伯人逐步分派到各地去駐防。康熙年間,為加強防務的需要,朝廷又將錫伯兵丁連同家小近8000人分三批遷入盛京。
此後,盛京的錫伯人一年比一年多起來。
錫伯人大都信仰喇嘛教,但盛京卻沒有乙個他們做佛事的固定場所。歲中康熙四十六年,盛京的錫伯人籌集60兩銀子,在皇寺附近買了五間房子,找來匠人塑造了佛像,又從京師(北京)請來了甘珠爾經(大藏經)108部,創立了錫伯家廟。由於錫伯族人敬仰關公,家廟裡又特供關公雕像,於農歷六月初十關公生日,與五月十三關公單刀赴會之日祭關公兩次。
這樣,每年錫伯族家廟在農曆春節,四月初八佛誕節和關公的兩個祭日都是廟門大開,有隆重的廟會,太平寺一時間成為盛京香火鼎盛的勝地之一。<>
有關太平寺的建立時間,曾存在過多種說法。已故的錫伯族歷史文化專家關方生前為了準確記述錫伯族家廟乎橡山太平寺的歷史概況,除查閱相關史料外,還曾先後走訪200餘人次,並多次召開如州座談會。經他研究認為,關於太平寺建立的年代,一般存在以下三種說法:
一、《瀋陽縣誌》卷十三記載:康熙三十六年建錫伯家廟;二、1951年廟產登記中記載:太平寺建在北市區站前街太平寺衚衕十二號,清康熙四十年二月十五日創立;三、家廟碑文中記載:
康熙四十六年,錫伯眾人籌集**六十兩,置買民房五間,始建太平寺。也許這三種時間的說法,反映的是家廟初建到建成的乙個過程。
2樓:回憶
錫伯族家廟,名稱為太平寺。位於瀋陽市和平區皇寺路太平裡21號瀋陽皇寺廟會所在地,實勝寺南側百公尺左右。於康熙四十六年(西元1707年)由居住在盛京的錫伯族人集資修建。
初建之時只有正殿五間,經過歷代的維修和擴建,才逐步形成一座規模較大的寺院。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院落。寺內主要供奉釋迦牟尼、八大菩薩、四大天王等佛像。
嘉慶八年,佐領華沙布在大殿前的東西兩面,刻立了錫伯文、漢文兩座石碑。碑文不僅記載了錫伯族家廟的創立、擴建和修繕的經過,還記載了錫伯族遷到盛京及編入八旗的經過,把三百多年錫伯族歷史儲存了下來。這兩座石碑,如今尚有一座,被收藏於瀋陽故宮博物館裡。
在腔模正殿的正中懸掛著「錫伯伍簡緩家廟」四個燙金大字的匾額,是咸豐年間駐守盛京的錫伯族咐含協領色普鏗額敬獻。<>
3樓:康小寧
在太平寺的正殿正中曾懸掛著木匾一方,上書四個燙金大字「錫伯族家廟」。現存瀋陽故宮博物館。這塊匾額,也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
咸豐年間,駐守在盛京城的錫伯族協領色普鏗額,被派率部赴天津與入侵的法軍作戰。
臨行前,他與上百名官兵來到錫伯家廟,祭拜神祖,保佑出師大捷。一天清晨,大霧瀰漫。色普鏗額查哨回鎮閉來,突然土山口對面槍炮聲四起,喊聲震天,法軍借大霧開始進攻了。
色普鏗額隨即率眾迎敵,就在這一瞬間,胸前的朝猛旅啟珠劈里啪啦地散落在地上。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立即下令停止前進,把守陣腳。
接著,他跳下坐騎,尋找散落的朝珠重新串好戴上,此時天晴霧散。法軍見清兵不肯出擊,天又放晴,只好驅動山口處的伏兵強攻。色普鏗額恍然大悟,原來法軍是想借大霧引清兵入套。
法軍計謀敗露,而錫伯營官兵鬥志正旺,一口氣打退了敵人。班師回到盛京後,為感激神佛和祖先保佑之恩,色普鏗額與參加那次戰鬥的幾員戰將敬上這個匾額。從此,錫伯家廟的香火更旺了。
在改造北市場的城建規劃中適時地重建太平寺,使其與實勝寺、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等相鄰景觀形成乙個旅遊鏈,為繁榮瀋陽的旅遊文化再做貢獻。<>
錫伯族家廟雖然規模不大,卻佈局整齊,前殿、中殿和大殿都位於一條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枝如。前殿和中殿之間,東西兩側有廂殿各三間。後殿西側有一座關帝廟,東側有文昌殿和龍樹殿。
龍樹殿東邊有三間禪房,是住寺喇嘛居住的地方。靠東牆有十間房,也是寺內喇嘛僧徒居住的地方。北側有一扇小門通往實勝寺。
太平寺的東西兩院由一道公尺高的花牆隔開,花牆中間有兩座月亮門,使得寺廟院中有院,顯得古樸典雅、肅穆靜謐。
錫伯族建築 錫伯族的建築有什麼特點
4樓:慧圓教育
錫伯族建築。
早在清代,錫伯族就在東北及新疆形成了村鎮。錫伯族的建築文化主要體現在住宅和廟宇兩方面,建築的門框、窗和屏風上都會雕刻精美的圖案,還有茶樓也是錫伯族建築中較為特色的一種建築,別具一格。
茶樓是錫伯民俗風情園裡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古色古香的內廳設計頗有新意,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六七個農村婦女自發成立的錫伯民間歌舞隊。為了繼承和發揚錫伯民間歌舞,她們從察布查爾縣城文工團請來了退休的老演員葛峰曉為她們指導。
在沒有服裝和資金的情況下,這些婦女自己想辦法克服。現在,每當遊人進入茶樓,她們都會表演具有錫伯族風格的歌舞。
錫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積三四畝,有的則七八畝。庭院都是南北長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種樹木。庭院都用矮牆圍成,以防牲畜家禽進入。
庭院一般都以住房為中心分成前後兩院。前院小、後院大,前院一般都種有果樹(蘋果、杏、桃、棗、葡萄等)和各種花卉。為防止家禽入院亂竄,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圍以幾十釐公尺的小矮牆,並安上小巧的木門。
有些前院大者,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在畝仿前院緊靠住房孫耐孝的旁邊,一般都搭上固定棚,安鍋灶,以便夏日天熱時做飯用餐。出口處一般設在前院。
後院比較寬大,都種果樹、楊樹、榆樹、蔬菜、玉公尺等。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豬圈、雞窩、菜窖、停車場等修在後院。
錫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磚木、鋼筋水泥結構相結合的房屋發展。過去的那種從清代遺留下來的人字形大屋頂房,已被淘汰。個別則稿村莊只是作為文物保留。
這種房屋的造型是從滿族學來的,它的造價較高,用工、用料較多。
現在的住房,逐漸趨向磚木結構與「來蘭皮」結構相結合的房屋。有許多房屋,鋼窗、鋼門取代了木窗、木門。個別農戶還蓋了樓房。
錫伯族建築仫佬族建築文化有什麼特點?
5樓:校易搜全知道
仫佬族建築文化。
民居建築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融合了建築功能、民族社會習俗、宗法觀念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了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統一。通過民居建築的特點,可以瞭解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
仫佬族生活在山區,他們的民居建築也受到影響,形成了獨特的仫佬族文化。我們來看看仫佬族的建築特色。
仫佬族居住在有山的集中地區,舞陽河、龍江河貫穿其中。大石山與駝山交錯帶有不同程度的峽谷和平壩。仫佬族居塵裂住在山區或半山區,依山傍水建村。
仫佬族民居多為磚牆、瓦頂、低層建築。無論是在平地還是斜坡上,地基都應建在離地30-60釐公尺的平滑兄信臺上。牆的基礎是由耐火磚製成的。
人家住一樓,樓上有個穀倉。房子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用地灶取暖做飯。爐子旁邊經常有乙個小水缸,裡面裝滿了水。
藉助落地式爐灶,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熱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落地式爐灶建在主房間或廚房門的兩側。先在地上挖乙個坑,在坑裡用磚砌乙個爐子,然後在爐子旁邊放乙個大水缸。壇口和爐口略高於地面,避免信輪汙水流入。
在爐前建乙個煤坑,用活動板蓋上。除了切灰門,灶臺和鍋周圍都是土,表面必須鋪上三石土。爐子整天不滅,水缸裡永遠有熱水。
除了隨時在鍋裡做飯,冬天就像地球上的加熱裝置,讓主房間舒適溫暖。尤其是雨季,家裡的食物和衣服都不會發黴。逢年過節,家人朋友圍著灶臺吃「火鍋」非常方便。
因為無煙煤產於仫佬族地區,所以用地爐是很常見的。
錫伯族的建築有什麼特點?
6樓:養友暢
民居建築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融合了建築功能、民族社會風俗、宗法觀念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通過民居建築的特點,可以知道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仫佬族聚居的地區是多山地段,民居建築受此影響,形成獨特的仫佬族文化,接下來就來看看仫佬族的建築特點吧。
仫佬族聚居區內,山嶺綿延起伏,武陽江、龍江流貫其間。在大石山與土山丘陵的交錯中,有縱橫不等的峽谷平壩。仫佬族多住在山區或半山區,依山傍水建立村落。
仫佬民居,多為磚牆、瓦頂、矮樓建築。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臺。牆基以火磚砌成。
人住底層,樓上是倉房。民漏叢居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地爐旁常有一小水壇,內加滿水,藉助地爐起到加熱作用,熱水可供日常使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地爐建於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中。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中用磚砌好爐子,爐旁安放乙個大水壇,壇口與地爐口都略高於地面,以避汙水流入。爐前砌乙個煤坑,上面蓋塊活動的板襲搜基子。
爐子除掏灰的爐門外,以及罈子的周圍,全都用拍謹泥土填平,表面還得打上三合土。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總有熱水。除隨時可架鍋做飯外,冬天象土暖氣裝置一樣,使堂屋舒適溫暖。
特別是在潮溼多雨的季節,屋裡的糧食和衣物等都不致發黴。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就圍著地爐吃「火鍋」,非常方便。因為仫佬族地區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十分普遍。
瀋陽錫伯族家廟的介紹
7樓:禾翎
瀋陽太平寺,俗稱「錫伯族家廟」,位於瀋陽市和平區皇寺路178巷2號。是錫伯族人出資興建的一座喇嘛廟。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始建,1752年(乾隆十七年)擴建,後又經乾隆四十一年、嘉慶八年、光緒二十八年重擴建,寺廟日臻完善。
錫伯族血緣跟蒙古族近,錫伯族和滿族的關係是什麼?
錫伯,清初也稱席北,其祖上號超莫爾根,姓瓜爾佳氏,本是蘇完部第二代長貝勒,這一支的後人承席北之名,其屬下部眾被稱為錫伯部,居雙陽城 今吉林省新立城 後遷黃龍府城 今吉林省農安縣 由此可知錫伯部最早起於海西女真一支。明末由葉顫笑赫部發起九部聯軍共討努爾哈赤,錫伯之蘇完是其中之一,故今天錫伯民間傳說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