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人南遷形成的現代漢語方言是什麼

2025-07-04 04:19:57 字數 1484 閱讀 3318

1樓:吃車牌滴小怪物

中原人南遷形成的現代漢語方言是客家話。

客家話是中原人在南遷的過程之中逐漸形成的,雖有中原方言的特點,但不是中原方言。

漢語方言的形成是歷史上持續不斷的漢語化程序的結果。這一漢語化程序表現為:1.

中原居民的大量南遷,促使當地土著的語言漢語化而融入漢人;2.北方遊牧民族進踞中原,一批批換用中原漢語而成為漢人;3.周邊民族對漢語、漢字的借用。

由此形成了人口眾多、遺傳不同的漢民族以及幅員遼闊、方言歧異的漢語輪帶區。

與唯衡強調語言共時特徵歧異而治絲愈棼的劃分思路不同,漢語方言劃分的基本原則有:1.方言區域分佈和移民軌跡(包括州府建制、河流走向等因素;移民的數量反映為州府建制的變化,移民的路線與河流走向密切相關)、文化底層分割槽的一致性;2.

漢語歷史語音和現代方言、周邊民語的互證性;3.音系特徵和基本詞彙、語法結構的綜合性。首先,務必消解以北京話為主要參照系統的定勢性立場,定勢性立場造成了方言歷史演變闡述中的混淆先後;其次,應當徹底破除漢語方言的差別主要在於語音差別的「印歐語眼光」,衝破漢語方言「一元分化」論模式並樹立「南耕北牧·衝突交融·混成發生·推移發展」的語言文化歷史觀;再次,務必突破靜態系統的音位記錄方法,接受社會語言學和語言接觸理論,樹立「異化即同化」的觀點,採取音素或音位變體的記錄方式,否則南方漢語的百越底層會視而不見。

最後,務必制定綜合南北方言的基本音素、基本詞彙和基本結構的比較項。除現代方言之間的對比,指桐做還要注重與文獻語料的貫通和與毗鄰民語的溯源。

中原漢族遷往江南的原因是什麼

2樓:可碩越英叡

(1)據所學可知,從東漢末年起,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到西晉初年,人數達到幾百萬.到西晉後期,我國出現了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2)據所學可知,中原漢族遷往江南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安定,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許多人遷往江南地區.

3)據所學可知,大量人口的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故答案為:1)東漢末年;匈奴族、鮮卑族.

2)北方戰亂.

3)影響: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3樓:步餘年

這個主要就是當時北方地區戰爭頻繁,所以中原漢族遷往江南地區避難。

中原的漢族人為什麼會紛紛南遷呢?

4樓:漫閱科技

西晉覆亡後,各少數民族競相建立政權,戰爭不已。中原的漢族人士不願受胡族統治,紛紛南遷。西晉時,北方諸州人口約七百餘萬。

而永嘉之亂後幾次大批南渡的達九十萬人,約佔八分之一。東晉和南朝境內人民,大約土著佔六分之五,北來僑人佔六分之一。司馬睿與封國琅邪的大族王氏建立默契,各自出鎮南方要地,以預謀退路。

早在永嘉元年(307),司馬睿已出鎮建業(後改名建康,今江蘇南京)。長安陷後,建武元年(317)睿稱晉王,次年即帝位。

現代漢語七大方言各自如何形成,漢語有七大方言,但現代漢語的共同語是以什麼方言為基礎?

方言的形成是由於歷史的傳承性造成的,普通話的形成是由於政治 經濟 科技發展的需要。這個問題很大,最好自己去看 現代漢語 王力先生的就很好 漢語有七大方言,但現代漢語的共同語是以什麼方言為基礎?共有七大方言 分別是 一為 北方方言 它是漢民族共同的基礎方言,使用人口佔漢族總人口的70。北方方言 又分為...

現代漢語中的八大母音是哪,現代漢語中的八大母音是哪八個

i 舌面前高不圓唇 e 舌面前半高不圓唇 舌面前半低zhi不圓唇 a 舌面前低不圓唇 u 舌面後高dao圓唇 o 舌面後半高圓唇 舌面後半低圓唇 舌面後低圓唇。母音發音時,氣流在咽頭 口腔不受阻礙 子音發音時,氣流通過口腔 鼻腔時要受到某部位的阻礙。母音發音時,聲帶要顫動,發出的聲音比較響亮 子音發...

詠雪翻譯成現代漢語。《詠雪》的翻譯是什麼?

太傅謝安在乙個寒敏信冷下雪的日子把家人聚在一起,與兒女輩談詩 一會兒雪下得緊了,謝安興勃勃地說 紛紛揚揚的大雪跟什麼相似?謝安哥哥畢敗的兒子胡兒說 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謝安哥哥的女兒說 不如比作柳絮隨風而起。謝安哈哈大笑橋數輪。她就是謝安大哥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詠雪翻譯 乙個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