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歌舞劇一般統稱為

2025-06-16 07:15:24 字數 4140 閱讀 8698

1樓:看看電視小黑子

我國古代 的歌舞劇一般通稱為戲曲,其歷史悠久,劇種繁多,如漢代的《東海黃公》、唐代的《踏搖娘》、宋代的《隊舞》等。

在歌舞劇中,演員通常熔歌、舞、講、表演等於一爐以塑造人物,在簡 潔的舞臺上借虛擬表演,自由變化的舞臺空間劇情,揭示矛盾衝突,完成藝術形象的設計。

我國近現代歌舞劇有的吸取戲曲藝術表演手法來表現新生活、新人物,有的則是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增加戲劇內容,是綜合**、燈光、佈景、服裝、道具等手段來表現一定戲劇內容的藝術品種。

如:陝西秧歌舞劇《蘭花花》,安徽花燈歌舞《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

唐代舞蹈劇目。

1、古典舞:是指在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

中國的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圓氏改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

2、現代舞: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古核鎮典芭蕾的因循守舊、脫離現實生活和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主張擺脫古典芭蕾舞過於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

目前國內比較著名的現代舞團有橘判雲門舞集(臺灣)、城市當代舞蹈團(香港)、廣東現代舞團、北京現代舞團、上海金星舞蹈團、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等,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則創作了不少風格獨特的現代芭蕾作品。

3、踏歌:中國傳統舞蹈。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

古典舞《踏歌》雖準確無誤地承襲了「民間」的風情,但其偏守仍為「古典」之氣韻,那樣一群「口動櫻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於「隴上樂業」呢。《踏歌》旨在向觀眾勾描一幅古代儷人攜手遊春的踏青圖,以久違的美景佳人意象體恤紛紛擾擾的現代眾生。

4、民族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等生理條件所限。

在表演技巧和風格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民間舞不乏樸實無華、形式多。

2樓:梁鯨

我國古代的歌舞劇一般統稱為戲劇。比如《竇娥冤》。

3樓:整個吧最帥的

歌舞劇,就是一種以歌舞為主鬧仿滲要藝術表現大者手段來展現戲劇性內容的綜合液脊性表演形式。我國古代的歌舞劇,一般通稱為戲曲。

請問我國戲曲舞臺上的古典服裝以哪個朝代為主?

4樓:lh科教小百科

明朝。

中國戲曲服飾是古代服飾的美化與藝術的再創造,是在明朝服飾的基礎上,糅合了上至唐代下到清朝的各種服裝的樣式而成的。所以戲曲中不論哪個朝代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以明朝裝扮為主,不受劇情中地區、季節限制,一切只為角色身份服務。

介紹。戲服指專供戲劇表演使用的服裝,區別於日常穿著的服裝。戲服畢竟是戲服,只能掩飾一會兒的本色。

有一定程式性的服飾、手法,及寫實寫意的佈景是必要的。在臺上的戲曲,是一幅幅美術創作,將佈景、燈光、人物服飾配合後,便成為一幅幅構圖和諧、色彩協調的圖畫。

舞劇的儀式性主要指的是

5樓:

摘要。中國民間舞蹈的儀式特徵,從巫術、祭祀、習俗等三種民間儀式活動中舞蹈的表演,分析了民間舞蹈的儀式性特徵。 以前三章為基礎,**提出了儀式性不僅是儀式舞蹈的特徵,而是舞蹈的根本屬性的觀點。

認為舞蹈是在乙個十分特殊的歷史時期產生的。每個民族具有典型文化特性的舞蹈大都產生於該民族的「童年時代」,是該民族「童年時代」不成熟時期認知世界和認知自我的主要方式。其中的巫術內容和圖騰信仰的印記則不可避免的烙在了民族舞蹈之中。

後來的舞蹈雖不用於各種儀式文化,但是,中國早期舞蹈的基本核心諸如舞蹈動作、舞蹈結構、舞蹈表情方式等基本舞蹈語彙中的儀式性因素則通過各種途徑被積澱下來,成為後來舞蹈製作的基本基因和材料被消化和滲透。儀式性不僅僅是中國早期舞蹈的根本屬性,也是整個舞蹈藝術的根本屬性。

中國民間舞蹈的儀式特徵,從巫術、祭祀、習俗等三種民間儀式活動中舞蹈的表演,分析了民間舞蹈的儀式性特徵。 以前三章為基礎,**提出了儀式性不僅是儀式舞蹈的特徵,而是舞蹈高塌芹的根本屬性的觀點。認衫逗為舞蹈是在乙個十分特殊的歷史時期產生的。

每個民族具有典型文化特性的舞蹈大都產生於該民族的「童年時代」,是該民族「童年時代」不成熟時期認知世界和認知自我的主要方式。其中的巫術內容和圖騰信仰的印記則不可避免的烙在了民族舞蹈之中。後來的舞蹈雖不用於各種儀式文化,但是,中國早期舞蹈的基本核心諸如舞蹈動作、舞蹈結構、舞蹈表情方式等基本舞蹈語彙中的儀式性因素則通過各種途徑被積澱下來,成為後來舞蹈製作的基本基因和材戚畢料被消化和滲透。

儀式性不僅僅是中國早期舞蹈的根本屬性,也是整個舞蹈藝術的根本屬性。

舞劇的服飾造型設計可以玩哪幾個方面寫。

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結合。

可以試試。不能只是看現代文化。

好的文化發展不是全部把傳統文化給去了。

而是要相互發展。

好的黃老師謝謝您<>

我國戲曲舞臺上的古典服裝以哪個朝代為主

6樓:網友

戲劇服飾以明代服裝為基礎,有漢、唐、宋代服裝的痕跡,吸收清代服裝造型和圖案。戲劇服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受時間、朝代、季節的限制,在展示中國數千年曆史故事的數以千計的劇目中遊刃有餘。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崑曲的逐步完善,表演時穿著的服飾扮相也隨之完成,它們基本上是以明代的服飾為範本,並採取強調角色個性的美化,以符合舞臺審美的需求,它能夠鮮明地塑造劇中人物的角色,強化其特徵,使之成為戲曲舞臺上的焦點。

舞劇,又稱為什麼,起源於哪個國家?

7樓:非著名導演

舞劇作為舞蹈、戲劇、**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在可供查證的史書典籍中尚未見有關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不過,具有戲劇因素的樂舞卻可追溯至西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時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綜合了舞、樂和詩等藝術形式,表現武王滅商這一歷史事件的情節性大型歌舞。後來出現的《九歌》,雖具有更強的舞劇因素。但依然不是我們今天所共識的嚴格意義的舞劇。

至於明、清以後,舞蹈融入戲曲的史實,也不能說舞劇已經誕生。

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舞劇於20世紀30年代方才初見端倪。從某種意義上說,經過「外來藝術」的引進和吳曉邦、戴愛蓮、梁倫等新舞蹈藝術先驅的探索,才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中國民族舞劇藝術。1939-49年,中國舞劇一共才不足10部,1949-1979年則出現了100多部,1979-2009年則有 300多舞劇,到2011年初為止一共500多部舞劇,數量上為世界第一。

舞劇開端:「新舞蹈藝術」的奠基人吳曉邦於1939年創作的三幕舞劇《罌粟花》,叩開了中國舞劇的大門。

中國的舞蹈史在可以提供查證的史書典籍中,還尚未見到有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但是,本身具有戲劇因素的樂舞卻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時期(西元前1066——西元前771)。著名的《大舞》(中國第一部大型情節性的歌舞。

就是綜合了舞、樂、詩等藝術形式,表現武王滅商這樣乙個歷史事件情節的大型歌舞。

此後,又出現了《九歌》(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所作的祭神樂歌),具有更強烈的舞劇因素,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今天所共知的嚴格意義上的舞劇。

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舞劇需要有較高的經濟投入,要有相對穩定的龐大的專業演員隊伍和現代化裝置的劇場。此外,舞劇藝術是舞蹈發展到相當高度的產物,而在那動盪的年代裡,直到20世紀初葉,中國的舞蹈也還未成熟到足以產生綜合性的舞劇藝術。中國舞劇在20世紀30年代才初見端倪。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舞劇也可以說是「外來藝術」的引進。

外國舞劇從狹義上講,一般是指

8樓:

摘要。您好,很榮幸為您解答,您的問題:外國舞劇從狹義上講,一般是指 的答案是:指一種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戲劇、啞劇、舞美等形式的舞蹈藝術品種。

外國舞劇從狹義上講,一般是指。

您好,很榮幸為您解答,您的問題:外國舞劇從狹義上講,一般是指 的答案是:指一種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戲劇、啞劇、舞美等形式的舞蹈藝術品種。

萬斯洛夫指出:「舞劇的戲劇結構是指舞劇劇情的衝突發展。作為它的基礎是:發生在一定生活情景中的情節和思想衝突。

古代廚房一般稱為什麼古代的人管廚房叫什麼?

關於古代廚房的稱呼一般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廚,庖屋也。根據成語 庖丁解牛 一詞可以看出,庖丁就是廚師的意思,那麼庖屋就是廚房的意思。二.古代貧困人家只在堂屋燒飯,沒有專門的廚房,所以只把灶台稱之為 堂前 富裕家庭的廚房稱為 居灶君 在軍營裡則稱為 伙房 三.古代,人們多把辦食事的 廚房設在正堂之東,...

銀行的對外取款機一般稱為什麼

atm自動櫃員機 美式英語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或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atm 英式英語 cash machine 或 cashpoint 又名 自動提款機,是指銀行在不同地點設定一種小型機器,利用一張信用卡大小的膠卡上的磁帶 或晶片卡上的...

古代的祭祀一般有哪些古代祭祀的種類有那些?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物件分為三類 天神 地祇 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觀則記載儒教 周禮 禮記 與 禮記正義 大學衍義補 等書解釋。古代中國 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