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噯是中午娛
晡時即申時。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晡時是十二時之一差鎮衫,即申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即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申時生人,多為誠實、踏實,常自強不息,能獨當一面。出生在shenshi的人大多聰明伶俐,有很強的耐力。他們善於善始善終,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靈活多變。
他們外柔內剛,善於溝通,懂得把握機會,冷靜理性。出生在申中的人,膽大心細,靈活多變,善於變化,但他們缺乏耐力,對人性不耐煩。他們的工作沒有盡頭,不喜歡受人約束。
他們大多從事自由工作,時間自由,其才能虛腔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申時末出生的人,性格忠厚,重義輕財,喜歡幫助別人。但在性格上,有許多害羞之處,容易受感情牽連。
如果過於謹慎,會錯過事業發展的機會。
十二時辰,又稱十二地支。
中國古人將木星。
的軌道分為12個相等的部分。木星的公轉週期約為12年,所以在中國古代,木星被用來標記年份,稱為 "年星"。後來,這12個部分被命名為 "十二地支"。
地支以12為乙個週期,分別為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常與天干 "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
從甲子。到癸亥,60為乙個週期,稱為花甲,用來記錄年、月、日、時。計年時,每乙個分支都對應乙個生肖,又稱中國十二生肖。
在吉月,每個地支對應24個節氣,從乙個節氣(非中氣)到下乙個節氣。從月初開始的時期是由相交的時間決定的,而不是從某個農曆月的第乙個月到最後乙個月。許多年鑑表明,乙個農曆月對應乙個分支,但這是旅鬥近似的,而不是一致的。
每個分支對應乙個固定的時間段,稱為乙個小時。在中國古代,白天和黑夜被分為12段,每段為一小時,約為今天的兩個小時。
2樓:橋海秋
具體指的是下午3:00~5:00,因為在這個時間段猴子比較喜歡啼叫,所以叫做晡搭滑指時,而且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相對來知配說都會比較聰讓緩明伶俐,而且對環境有極強的適應力。
3樓:要天天喝
具體指的是現在的下午3點到下午5點的時候,所代表的是古代的申時。
4樓:大事發生的
晡時相當於現在的下午3:00~5:00。
我國古代記時中,「晡時」指什麼時間?
5樓:韻琳娛樂說
我國古代記時中,「晡時」指的是3點到5點。你是不是還背了一下十二生肖發現沒有「晡時」啊。其實啊,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你問的這個是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另乙個我們熟知的地支紀時法: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夜間11點至次日1點,依次類推。
時光是古代的計時單位,古代的人們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根據十二生肖中動物出沒的時間來命名每個時辰。一夜分成五更,每多等於一小時。
日夜,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由此而形成晝夜。它的向陽之地是白天,背陽地是夜晚。日、月、日、月等,中國傳統用日、日、日、醜(日)、辰、卯(月)、未、日、未、酉(sìo)、未、未、、、用這種方法,每一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如巳時的相當於9點到11點。
那時候,白天靠太陽的影子,晚上靠水壺(計時工具)來測時。它並非最早的時間測定法,在此之前,通稱所反映的情況是中國古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進行計時的。
"雞鳴"、"人定",在半夜用雞叫,人入夜睡的特點。利用進餐時刻來表示時間,「食時」、「食時」。古代的人一日兩餐,日出之後,隅中以前,所以叫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餐在「日」後(太陽偏西)以後,日入以前,因此這段時間稱為「食時」。
剩下的8個時期以太陽的位置作為主要特徵命名。因季節不同,時間間隔可達兩個小時,後來被十二地支所代替。
6樓:大超說教育
我國古代記時中,「晡時」指吃完晚餐之後,太陽下山之前這段時間。
7樓:嘉玉玉寶貝
應該指的是下午的3:00~5:00這樣乙個時間段,這應該是在西周時期所使用的十二時辰制。
8樓:墨綠夜晚
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晡時 」是吃第二頓飯的時候,一般在15時~17時之間。
我國古代記時裡,「日昃」指什麼時間?
9樓:盼少侃大山
日昃太陽偏西。地支中的未時,也非常於計時的13點至15點這個時間區間。
計時方法(記時方法)是因應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記時方法包括日期規劃和時間規劃。日期規劃,就是編制行事曆明確日期;時間規劃,就是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
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是編制行事曆的基石;同時編織行事曆的方式,同樣反作用於時間的規劃。本詞條主要討論時間規劃。
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計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裡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十進位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因此早期的歷法、時間才用了十進位。陰陽五行歷,屬於十月太陽曆;十時辰制,則是時間的十進位劃分。在十時辰的使用早期,選擇了若干關鍵性的自然現象、生物反射、生活習慣作為時間的節點,幫助人們認知時間。
到後來,才逐漸轉變為使用數字、或天干等**來表述。
據《隋書。天文志》,白天的五個時間節點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為:
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逐漸轉變為夜間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點,稱為五鼓、五更,一直延續到清末。
百刻制是十時辰制的進一步劃分,即把十時辰進一步劃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於商代,有出土的漢代日晷,盤面上的刻度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們對時間測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動了銅壺滴漏的產生(畢竟百等分圓周,對於手工製作,難度不小)。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歐洲天文學理論傳入再次提出九十六刻制。
十六時辰制是歷算的副產品。中國早期的歷法,從陰陽五行歷轉變為四時八節歷,歷算過程中,將一年切分為十二個月時,會出現以16為分母的分數。古代人很早就認識到,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天,切分為12個月,則每個月30又7/16天。
十六時辰制,就是配合歷算而進行的時間劃分。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10樓:隨遇而安
是下午大概2點左右的時間這個時間段,這個時間段太陽是偏西朝向,這種方法是古時候的一種計時方法。
11樓:雙子小黑嘿
指的是13點至15點 。在古代採用的是十二時辰制,而且每乙個表達方式都指代了不同的時間段。
12樓:吱吱吱吱心
指的是下午2:00左右,這個時候太陽已經偏離了當空,這種計時方法也是我國傳統的一種方法。
13樓:比臉樹
我國古代計時是按十二時辰來計時的,「日昃」指是下午2點左右,太陽偏西的時候。
古代是怎麼記載時間的?
14樓:網友
古代除了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分鐘),因而古代語言中就有「刻」的說法。
兩個小時為乙個時辰,子時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那麼午時應該在中午敏猛戚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午時三刻該在十一點44分左右。
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時辰鍾。時辰 相等於現在的時間 配上的動物及原因。
子;zǐ (晚上 11 時正至凌晨 1 時正) 鼠 鼠在這時間最活躍。 (一說為0:00~2:00,以此類推)
醜:chǒu (凌晨 1 時正至凌晨 3 時正) 牛 牛在這時候咀嚼白天沒消化的食物。
寅:yín (凌晨 3 時正至早上 5 時正) 虎 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mǎo (早上 5 時正至早上 7 時正 )兔 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 chén (早上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龍 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sì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蛇 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wǔ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馬 這時橋陵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古代計時裝置日晷。
未:wèi (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 羊 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shēn (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猴 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yǒu (下午 5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 雞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xū (晚上 7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 ) 狗 狗開知源始守門口。
亥:hài (晚上 9 時正至晚上 11 時正) 豬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什麼叫記時文學,中國古代文學
紀實文學是一種迅速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新興文學樣式,亦稱 報告 是報告文學化的 也是 化的報告文學。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可以有一定的虛構性,但對虛構還有一定的限制。紀實文學定義 關於紀實文學的定義,還有多種觀點。如李輝的表述是 紀實文學,是指借助個人體驗方式 親歷 採訪等 或使用歷史文獻 日記 ...
我國古代文獻幾種主要形態,我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主要有哪幾種型別?各自在編纂體例上有什麼特點
我國古代圖書分類先後有過六分法 四分法 五分法 九分法 十二分法等,其中最重要影響也最大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六分法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法,創始於西漢末年的劉歆,他在漢哀帝時期,根據其父劉向在 別錄 一書中所撰的古籍提要,把各書一一歸類,編成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 七略 將圖書分為輯略 全書總序 六藝...
我國古代的所有醫學著作,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醫學著作
有如下 脈經 針灸甲乙經 肘後備急方 名醫別錄 本草經集注 內 劉涓子 容鬼遺方 小品方 偶知道我國最早的醫學文獻是 黃帝內經 簡稱 內經 分 素問 和 靈柩 兩部分。後來秦越人扁鵲著的 難經 補充了 內經 的不足,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兩漢時期誕生了我過最早的藥學專著 神農本草經 東漢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