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教育孩子不浪費,當面吃掉垃圾桶的剩飯合適嗎?

2025-05-30 00:10:18 字數 5319 閱讀 3264

1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教育孩子歲磨局不浪費,當面吃掉垃圾桶的剩飯合適嗎?

不合適,因為不健康,會引起拉肚子等身體乎讓不遊脊適。

為了教育孩子不浪費糧食,當面吃掉垃圾桶的剩飯是否合適?

2樓:無級abc老師

這種教育方式我是不認可的,我覺得不合適。其實還有很多方式,教育孩子節約糧食。比如以下的:

1.讓孩子懂得糧食來之不易。浪費糧食的孩子,往往不知道生產糧食要花費多少時間和人力。

一粒公尺到達餐桌,需要花費3000多個小時。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蟲、施肥、灌排水,任何乙個環節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到豐收之季,又要經過收割、乾燥、脫殼、去碎公尺、提存等步驟,最後包裝起來送上人們的餐桌。

建議家長們可以在節假日帶孩子去農村或者糧食生產基地,讓孩子看一下農民是怎樣播種、鋤草、施肥、澆水的,還可以讓孩子親自感受做農活的辛苦,真正地體驗到「粒粒皆辛苦」。

另外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讓他了解這個世界上有不少貧困地方的孩子還在飢餓中掙扎,我們每天有衣食無憂的生活就當有感恩和珍惜之心。

2.從細節制止孩子浪費糧食。培養任何好習慣,都要從娃娃抓起、從小事抓起,節約糧食也不例外。

要設立規則,讓孩子沒有機會浪費糧食。浪費的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平時吃飯時孩子沒有把碗裡的食物吃乾淨,家長如果視而不見或直接倒掉,孩子就會習以為常,慢慢把浪費變成一種習慣。

所以家長要和孩子提前制定好飯桌規則,一是根據孩子的需要盛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決定盛多少飯,二是碗裡的飯菜要吃乾淨,吃不完不可輕易倒掉,如果有浪費需要接受一定的懲罰。讓孩子知道餓的感覺,懂得食物的甘美,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節約糧食的意識就在潤物細無聲中養成了。

3.家長要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榜樣,應在平時的生活點滴中為孩子做好勤儉節約的表率。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在家吃飯時也要帶頭實行「光碟行動」;帶孩子外出就餐時,父母要合理消費,適度點餐,實在吃不完的飯菜可以打包帶回家;帶孩子去吃自助餐時,要給孩子講明用餐禮儀,要求孩子吃多少取多少,不要讓孩子養成隨便浪費的習慣。生活即教育,在父母一言一行的影響和教育中,孩子自然而然會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4.通過閱讀教育孩子節約糧食。很多兒童讀物包括生動的繪本都有關於節約、不浪費的內容,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閱讀,讓他了解勤儉節約的道理。

平時可以教孩子念一些琅琅上口的關於節約的兒歌或者詩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節約糧食的意識和習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愛糧節糧,從你我做起!

3樓:劉嬋爰

為了教育孩子不浪費糧食,當面吃掉垃圾桶的剩飯是不合適的。

原因如下:(一)吃垃圾桶的剩飯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1)對教育孩子的人來說,可能會引起身體上的不適。

垃圾桶是用來裝不要的東西,裡面會有各種各樣的細菌。剩飯剩菜時間過久,也會生成一些黴菌。吃進去以後。可能會腸胃不適,引起急性胃腸疾病,這是不值當的。

(2)對孩子們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方式。

現在孩子們對自身衛生是挺講究的,並熟悉垃圾桶的主要作用。如果當面吃垃圾桶裡的食物,會讓孩子們覺得匪夷所思,會讓孩子覺得這位老師不可理喻。

(3)從教育意義上來說,降低了施教者為人師表的作用。

這樣做,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使教育者成為孩子口中的笑柄。大大降低了施教者的威信,形象和可信度。這是得無償失的做法。

(二)教育孩子可採用多種高效積極的方式。

(1)用書本中的故事和知識點教育孩子。

在課堂學習中,讓孩子們知道,有許多小朋友缺衣少食,忍受飢餓和寒冷。如果我們能夠節約一點點,他們就能多吃一點點。

(2)適當參加田間勞作。

讓孩子們參與力所能及的田間勞動,摘蔬果,除雜草,種菜苗,收稻麥等等,可以讓孩子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勞動的辛苦,農民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從心底明白節約糧食的必要性。

(3)和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交朋友。

試著和貧困孩子們交往,體驗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這會讓孩子們覺得每一滴水,每一顆公尺,每一口菜,都是何其珍貴,何其重要。

(4)培養孩子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從生活細節,生活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節約的習慣。積極參加"光碟行動",吃多少,盛多少,絕不浪費一點一滴。

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戒驕戒躁,不可急功近利喲!

4樓:網友

家長教育孩子節約糧食肯定是對的,但是必須要用好的方式方法。當面吃掉垃圾桶的剩飯這種方式我個人認為是不合適的做法。父母言傳身教的教育孩子本沒有錯,要採取合適的方式方法。

吃掉垃圾桶裡剩飯的做法,我認為首先是衛生風險的問題,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我們也要注意教育孩子們個人衛生的重要性。從垃圾桶裡取剩飯吃的做法,卻偏偏是個反面教材。我認為,教育孩子節約糧食的根本是不要讓產生浪費糧食的情況發生。

這樣可以更加有效的避免糧食浪費。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1、讓孩子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浪費糧食的孩子,往往不知道食物是怎樣產生出來的,他們只知道有錢就可以買到很多食物。

建議父母有機會帶孩子去農村看一下農民是怎樣播種、鋤草、施肥、澆水的,讓孩子體驗「粒粒皆辛苦」。 2、不給孩子浪費糧食的機會 浪費的習慣是慢慢養成的,雖然孩子沒有把碗裡的食物吃淨,父母也把碗洗淨了;但當桌子上有孩子不愛吃而剩下的菜的時候,父母就會倒掉。這樣就給孩子留下了浪費的機會。

建議父母給孩子定量的食物,吃不完不可輕易倒掉。 3、父母不要吃孩子剩下的飯菜 有的父母看見孩子有吃不完的飯菜,要麼倒掉,要麼自己拿起來吃掉。這樣做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認為剩飯也很正常。

如果孩子剩了飯菜,父母可視情況或督促他們儘量吃掉,或讓他們把剩飯留下來下頓再吃。這樣,孩子慢慢就會養成吃多少盛多少的好習慣。 4、讓孩子學會用餐的文明禮儀 帶孩子去吃自助餐的時候,要給孩子講明用餐禮儀,要求孩子吃多少取多少,或者每次少取,不夠再去取,而不要讓孩子養成不是自己的東西就可以隨便浪費的習慣。

5樓:網友

你好,這個是不合適的。雖然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做好榜樣和表率,但是當自己的孩子出現了浪費糧食的行為,作為家長採取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個人認為未必就是一種合適的教育方法。

我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是基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當自己的孩子出現了浪費糧食的行為,家長採取這樣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撼自己孩子內心,讓自己的孩子能夠為自己浪費糧食的行為產生愧疚的效果,但是家長這樣做避免也有一定的作秀和誇張成分,畢竟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比較明白事理的,家長完全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說明珍惜糧食的重要性,指出孩子浪費糧食這種行為的錯誤之處,也一樣能夠起到教育好孩子的目的。

其次,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浪費糧食,並不是僅僅通過這一件事情就能夠達到家長的預期,目的應該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始終的監督好自己的孩子日常的行為,當自己的孩子有浪費糧食的行為,家長應該及時的糾正,時間長了就會讓自己的孩子養成珍惜糧食的良好習慣,就不會再浪費糧食,個人認為,這樣的教育效果顯然比之前的那種方式要更有效且更為長久,對於孩子來說,不浪費糧食,學會珍惜糧食是需要乙個習慣養成的過程,對此,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行。

親,同意我的觀點希望哦。

6樓:三番姐風景

我認為這個家長有點過頭了。

愛惜糧食,勤儉節約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孩子特別是90後、00後的孩子,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優越,父母又過於溺愛孩子,就使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鋪張浪費的壞習慣,所以家長不能什麼事都慣著孩子,要讓他們從小就要學會勤儉節約,不能浪費糧食。

當然,孩子從小養成鋪張浪費的習慣,長大後再來要求他改變,那就很困難了。我深深地記得有句俗話叫「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這句話是得到大家公認的。事實就是如此,我們作為家長教育孩子必須從娃娃抓起,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正確認知。所以家長想要教好孩子,就必須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修為和端正自己的三觀,正確引導孩子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做乙個充滿勵志和正能量的孩子。

如果孩子不喜歡吃的東西隨便倒進垃圾桶裡,首先要告訴他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下次絕不能有第二次發生,如果再有,應該怎麼處罰,要讓他長記性,適當在組織語言上稍稍嚴厲一點,不能隨口一說了事,必須重視這個問題。

如果孩子早已是累教不改,你就得給他實質性的懲罰,必須讓他受到限制,比如乙個月不給他零花錢,讓他每天只吃三餐正餐,沒有半點零食吃,態度必須堅決不妥協,這樣才能打擊到他,才能讓他知道你的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家長當著孩子面吃掉垃圾桶的剩飯不合適。孩子有可能會反感你,根本沒有說服力。有空放假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去農村體驗生活,打穀子正好是放暑假,讓他們去親身體驗盤中餐粒粒是不是很辛苦得來的。

平時有時間可以帶孩子去種菜的地方看看,或者自己帶孩子去開闢一小塊空地來種蔬菜,讓孩子親手去種,逐漸培養孩子接觸大自然,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慢慢的就會讓孩子成長很多,也會收穫多多。

每乙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為父母爭光,孩子的教育致關重要。惹要孩子能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就必須從娃娃抓起,萬事開頭難,只要你真正為孩子好,就別溺愛孩子,不要事事都順著孩子。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就得誇讚,做錯了就得處罰,不能由著他的性子來。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我們家長的未來,請家長好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在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上更要保證孩子的思想教育正確,讓他們在黨和**的關懷下茁壯成長,長大以後做乙個知恩圖報、勤儉節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讓父母為之驕傲和自豪。

7樓:卉卉愛哭鬼

我覺得這樣不合適。教育孩子珍惜糧食沒有錯,但也應該選擇合適的方法來教育,比如下面的這幾個方法:1.

在家用餐時,要根據全家人的食量來準備飯菜數量,不挑食、不偏食,吃多少盛多少,不倒剩飯剩菜。

2.帶孩子外出就餐點菜時,適度適量吃多少點多少,減少奢侈浪費,若有剩餘的要打包帶回家。

3.做個義務宣傳員,看到家人、親戚、朋友浪費糧食的現象,主動地制止並向他們宣傳浪費的後果。

4.以光碟為榮,剩宴為恥;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5.家長既要做光碟行動的實踐者,也要做光碟行動的推動和宣傳者。提醒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積極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體現的是我們家長的基本素質、責任和榜樣。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節約糧食,從現在做起,從改變習慣做起,彼此相互影響與督促,為孩子們做出表率,幫助孩子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對浪費現象大聲說不。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中華民族歷來倡導節約。為進一步營造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的社會風尚,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崇尚節儉傳統美德,將節約意識內化於心、節約習慣外化於行。但講剩飯當著孩子面吃掉我覺得不太符合我們的教育理念,並且這樣也不帶衛生,我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合適。

教育是一切為了孩子教育是為了一切孩子教育是為了孩子的一切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孩子 教育是為了所有的孩子 教育是為了孩子的將來 宋慶齡 一切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的一切 為了一切孩子 三個一切的意思 一切為了孩子 bai 現在所做的所有工du作 兒zhi童工作 都是為了孩子們dao 為了孩子的一內切 涉及到容有益兒童的一切所有事項,我們都要努力去做 為了一切孩子 ...

為了不浪費基因,寶媽14年內生下了7個娃,網友 建議生到絕經,她是誰?

在很多老一輩人的心裡,他們都覺得多子多福,因為在他們那個年代,人們大多有著 人多力量大 的傳統思想。但是,到了現如今,很多年輕人對於生孩子這件事,就不那麼上心了,很多響應國家號召的 二胎 夫妻已經被累得不成樣子了,還有很多年輕人都拒絕生娃,過起了自己的 丁克 生活。因此,我們現在也很難再看到兒女成群...

父母不吼不叫的教育孩子,對孩子都有哪些好處?

誰小時候沒被父母吼過,不是照常過來了嗎?說這句話的父母,心裡總是懷著乙個 完美的孩子 覺得乙個孩子應該向著自己的理想發展,所以當發現他不聽話的時候,就會用咆哮的方法去教育。但這種教育往往是無效的,孩子下次還是會犯錯。對於父母來說,對孩子大吼大叫只有一分鐘,但會給他帶來終身傷害。是時候仔細考慮如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