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無為 塔婆,佛教的「無為」和道教「無為」有何異同?

2025-05-09 04:25:11 字數 5910 閱讀 4490

1樓:網友

你應該這樣理解這句話!如果乙個人去修七級浮圖是為了求來生福轎山叢報,這個是有為的功用!

救人一命呢?如果菩薩在修六度萬行裡面呢!屬於佈施,無畏施!

唯搭如果再能三輪體空,做到無相佈施,這個是無量功德!那個是有量福德,肯定這個要大過那個了!但如果那個也是菩薩發心,並且迴向菩提和法界一且眾生呢,那這個話就不能這麼講了!

若人淨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也與此相類!

從他起閉櫻修都是有為法,從自性起修才是無為法! 舉個例子:你心裡常常觀照自己的念頭,不讓貪、嗔、痴、慢、疑、生起,假如起來,還令消滅,就是無為法,你常常想發財就是有為法!

佛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無為法,賺更多更多的錢就是有為法!觀察十二因緣法就是無為法,把事業搞好就是有為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無為法,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

有壽者相就是有為法!

2樓:網友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浮屠是梵語「buddha」的音譯,就是佛陀的音譯,後來引生意也有指佛塔搜扒槐,這句話原文佛經上大概是沒有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是完全符此衫合佛陀宣說的法的,比如《梵網經》所列四十八種輕戒中第二十世友「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稱,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與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典,諸魚聞經後,皆生忉利天。

雜寶藏經》卷五說,一沙彌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諸蟻子,而得長命之果報,常行放生尚且如此何況救人?

金剛經說以無所住而生其心,諸佛無心,唯以愛物為心,菩薩都是以他為自的。

至於說無為法,有為法的當下就是無為法,這個道理很深,我簡單的講兩句,師兄還是要多看佛經慢慢的就明白了。

一切事物都是**於我們的意識對輾轉之間的資訊傳遞而建立的,換句話說我們執著的其實就是一些概念,既然只是概念**來的根本?憑空的執著罷了,哪這些資訊從**來的?從變化無常的我們所謂的事實來的,因為他們變化無常,所以是幻相,是幻相就沒有根本,對概念不執著,對因緣生的諸法不執著產生的正確認識就是真如,他不是造作而來,遠離一切名言,無生無滅,超越空有!

這種一切事物具有的真如可以說是相似真如,真正你我要達到圓滿的那種常,樂,我,淨的狀態是需要切實的依經修行的。

佛教的「無為」和道教「無為」有何異同?

3樓:t深深海底行

簡單來講:

佛教的無為,是「客觀」的:一切眾生本具的真心,無論有修無修,永遠都是無為的體性。只需觸證他並轉依他,就是大乘實義菩薩。

道家的無為,是「主觀」的:要你的覺知心去執取無為這個法。(具眼之人,但聞乙個「要如何」,即知此說僅是說事相,不涉及諸法實相正理。)

所以,佛教以實證這個無為、轉依這個無為作為入門(大乘開悟明心);道教卻是在覺知心上打滾:通過修煉讓自己的覺知心變得「無為」(其實還是有為)。

所以,佛教觸證真心之後的無為,是永不壞滅的真實無為;道教修煉所得的無為,卻僅僅能夠存在一世,壽終壞滅,虛妄無常。何以故?能得之法,比不離「成住壞空」,必有失去的一天。

本來自在(自己就在,非「前無今有」)之法,才是真實常住。所以《金剛經》雲:「如來於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心經》雲:「無智亦無得」。

這個「無所得」法,不生不滅而能生萬法。即是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心,名為心、如、如來、法身、實際、涅盤等等。即是佛法第一義諦。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4樓:網友

道家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從產生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所以說「道」是「無為」;但從其產生萬物的結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說「道」是「無不為」。所以,道家不是說「不作為」,而是說「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放棄,而是說按規律、按邏輯自然發展和變化,不去強求。

在佛法中,無為,指的是不作妄執,中道而行。生活中我們對「無常」、「無我」的五蘊、四大認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為真、以虛為實,念念不斷,產生種種幻想和牽掛,所以說是「妄執」,就是錯誤的執著。不執著,不分別,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

放下慾望的約束執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為達到什麼得到什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做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簡單而實際的覺者生活。

二者都表示一種類似的行為方式,但是出發點不同。道家的出發點是順應規律、認識規律;佛法出發點是分析理解規律背後的起因。道家看的是過程,佛法看的是起因。

5樓:網友

有區別的,佛教的無為是中道,而道教的無為還有個無為在,這就是金剛經裡面世尊開示的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過呢,這裡面說的一切賢聖,應該只是指佛、菩薩、聲聞、緣覺、

6樓:李楠帥哥

形式上是一樣的,但目的和出發點不同,道教希望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的目的,佛教的無為是真正的無為。

7樓:這個使用者未註冊

佛教的無為是為了騰出時間來尋找本我,道教的無為是在無為中達到有為。

8樓:網友

佛教的無為到了至善圓滿境界,道教講無為而沒到無不為的境界。

9樓:心靈的一絲平靜

佛教: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道教:無為 順應自然規律一樣。

10樓:舟幾又

佛教心無為而行有為,道教行無為而心有為。

11樓:青山碧水間

樓上的,金剛經裡說過……

12樓:英雄就美

佛教**說過無為,請教下。

佛教中的「無為」就是「無所事事」嗎?

13樓:初大涯

據我個人的理解,佛教中的「無為」是跟「執著」相對而言的,其意義實際上是做事不要太執著。當你執著的時候得不到,不再執著的時候卻會得到它。

佛教的禪理很深,做任何事,講究「有為」與「無為」的平衡。最好的例子是睡覺,如果你想睡覺,你可以有意識地就做睡覺的動作(有為),但如果你滿腦子想著「我要睡著」卻肯定睡不著(執著),但什麼都不想卻一會就睡著了(無為)。佛教的「悟禪」也是這樣,不充分理解並在實踐中體會」「無為」的這種意義,就不可能進入禪的更高的境界。

14樓:匿名使用者

「無為」來自老子道德經,老子提倡小國寡民,君主「無為而治」。

西漢帝國的文帝和他的兒子景帝時期就接受立刻這種思想,那個事件被稱做「黃老之治」,那段時期也被後人稱之「文景之治」。

15樓:在官莊水庫講芬蘭語的小溫鯨

當然不是。

應該是無慾無求。

16樓:珍看漫

無為是達到無不為前的乙個階段。

指不要刻意的去做某件事,最好順其自然。

<無為經>的寫作年代?對佛教的影響?

17樓:匿名使用者

1509 武宗 正德 四年 己巳 羅清刊行《無為經寶卷》五部六卷。

但是是道教的啊!

無為」系道家消極主義的旗幟,這似乎成了學人的共識。然而,在先秦時代,「無為」思想並非老子、莊子的專利,諸子百家都津津樂道。同時,「無為」手畝也不是絕對的無所作為,而判塌是相對的無為或曰相對的有為,即有所為而畢衝森有所不為。

先秦時代的思想家對它作了不同的理論界定與意義詮釋。

佛教中的無為是什麼意思?有為又是什麼意思?

18樓:荒城_輾轉成歌

佛教中的無為是指按「道」行事,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清靜、寡慾、順天時、隨地性、因人心、不違反天時、地性、人心,不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

佛教中的有為是指有大智慧,廣度眾生。

有為」與「無為」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兩個重要範疇,也是古代精神哲學、價值哲學、政治哲學的兩個重要概念,表達了兩種不同的哲學精神、處世態度、價值取向、行為選擇。一般認為,儒家、墨家、法家主張「有為」,道家、佛家包括禪宗主張「無為」。

有為」論和「無為」論都有其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價值和意義。「有為」與「無為」這一矛盾是辯證矛盾。我們在思考這一矛盾時,不能把二者絕對對立起來,而要正確地把握其辯證統一關係、互補關係、平衡關係。

19樓:耔杉

您好!您的問題應該是:有為法和無為法,佛教中把凡是因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都叫有為法。包括一切人事物,乃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包括我們眼睛能看到的,也包括我們眼睛看不到的一切。

而無為法是: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比如:真如、實相、法性、圓覺都是無為法。

但無為對有為而說,如果執取「無為」,取相分別,又成「有為」了。

20樓:王明浪子

一切境象事行懼屬空性,心不住空有既是無為。心緣事象,追逐無窮,以為有所得既是有為。

21樓:大阿彌佗佛

佛教裡的無為是斷一切惡(諸惡莫作),有為是修一切善(眾善奉行)。

阿彌陀佛。

22樓:恭樂邦

我只知道無為是道家的思想 不是佛家的。

23樓:網友

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即是無為。

24樓:煩惱即菩提

空性是無為,其餘是有為。

佛說無愛無恨無慾無為是指什麼?

25樓:億億雨茫飛

如果你不能從原來所關注的挪開眼簾,就無法看到更多……乃至於你的心始終不停留,在因此看到很多很多之後,甚至看出真實……所謂:世界大空,空生正覺。

不能放手,眼界就始終是螻蟻乙個。

26樓:匿名使用者

世界大空,空生正覺。

佛儒道的無為學說

27樓:淡忘回憶的天空

無為,共同點是自然,隨緣。

不爭不搶不奪。

也可以說是,清心寡慾,少求心自平安。

如果乙個人少欲無為,那麼很多惡事,紛爭,勾心鬥角,互相算計,猜疑的業都免除了。

28樓:王蔡明

儒家不講無為,佛家是空無,只有道家是無為,不過道家是無為而無不為。儒道有共同。

佛家講來世,儒家講現世,道家介於兩者之間。

29樓:網友

瞭解到人生的苦難多不勝數,只有減少自身的需求才能避免。

佛說: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給個最好的解釋。

30樓:木泱拉姆

『生死疲勞。從貪慾起』:這是說,由貪慾而感受到無窮盡的痛苦。

這些痛苦,都是由於追求五欲而造種種罪業,使我們在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相繼不斷的奔波,沒有停止過。眾生所以會在生死道上疲勞奔波,簡單的說,就是由於貪求五欲而來的。佛在經典上也曾經告訴我們說:

貪慾為生死的根本。』貪慾就是使我們眾生有生死疲勞的原因,如果我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遠離貪慾,無作無為。在生活的環境上,隨遇而安,不要貪得無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這是教導我們對治多欲的方法。

少欲』就是對世間的五欲之樂,不要過多的追求,最好不再去追求。『無為』就是無作無為的意思。這是自然的道理,拿六塵與六根來說,既然不貪著六塵,六根自然脫離六塵,遠離六塵,所以自然有『無為』之樂,沒有苦惱。

再簡單的說,『少欲』就是外無所貪;『無為』就是內無所求。內外既然都不貪求,無所作為,自然得到逍遙自在,再也不會被五欲牽扯在生死苦海里。 『身心自在』是說自在之樂。

身能進退沒有障礙,叫身自在;心能離開煩惱的繫縛,叫心自在。也就是說,能離開生、老、病、死叫身自在;如果能除掉生、住、異、滅就是心自在。經裡面說:

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

少欲既能生諸功德,無慾更能受無盡利益。簡單的說,九法界眾生都是有作有為,唯有佛一人,才是無所作無所為,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解脫自在。

急求巢湖流域的巢湖縣和無為縣自然災害歷史記錄

搶劫刑事案件詳情可以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查詢刑事判決書。搶劫罪,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 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 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刑法 第二百六十三條 以暴力 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無...

佛教的傳入和教道的興起 5

佛教的傳入和教道的興起 上天的安排,只為眾生 佛道二教在漢末興起的重要原因是什麼呢?我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發揚至今,有很多文化需要我們傳承。總所周知,在古代,有佛教。道教 儒家,它們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在各個時期,都會有它們的存在,自然也會有一批信仰者,雖然偶爾受到統治階級。的影響,但是...

佛教裡說的六道輪迴是真的嗎,佛說六道輪迴是真的不?

要知道是不是真的呀,選擇 是真的 or 不是真的 呀?那得問幼兒園的小朋友,灰太狼的孩子 小灰灰 與 喜羊羊 是好朋友,是不是真的?這倆問題的答案,是一樣的吆。佛說六道輪迴是真的不?40 出離六道束縛,解脫輪迴大苦的人就是真正的佛。救度眾生離顛倒妄想,解脫六道輪迴,成就佛果菩提的是真正的佛。喬達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