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魔的人怎麼有佛性,佛教有沒得入魔的人物

2025-04-30 20:20:05 字數 4312 閱讀 4482

1樓:冷龍呀

關於這句話的說法我以前也和好多人有一樣的想法,很多人做了一輩子好事的人最後不能成佛,乙個罪孽深重的人,為什麼放下屠刀就能成佛呢?我的理解是在放下屠刀之前的人是乙個無掛礙的人,拿起屠刀的那一刻即是入魔,他入魔入的徹徹底底,心無他念。在被對他度化的瞬間,他就像入魔的那一剎那,都忘記的過往了,下一刻的他,和前一刻就是兩個人了。

他心中完全沒有任何的掛礙,所以他能瞬間成佛。這就是心中無掛礙的強大之處,有些人天賦好,如書雲,明鏡亦無臺,有些不用修就有,有些人修一輩子都不行。這就是為什麼好些人在說這個做了一輩子的好事,一輩子在行善,最終沒有什麼好的結果,因為他一直磨返在做的事表面,心中的掛礙讓他想著回報。

一旦這樣想,人永遠喊冊進入不了那個狀態瞎滲飢,而且離那個狀態原來越遠,如同緣木求魚,可悲可嘆。

2樓:和風細雨ai寶貝

因為人都是多面的,人的心理有雙重人格,既可以入魔,也可以成佛。

說乙個人佛性是什麼意思

3樓:

網路語佛性是並喚作為乙個褒義的形容詞來誇讚人的,佛性的人並不是真的信仰佛教,而是指對生活和工作抱著佛一樣,無慾無求的心態。另外,網路詞「佛系青年」是指沒有出家但像佛祖一樣無慾無求、心如止水的青年人。他們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型圓是無所謂,不走心卜蔽塌。

佛教有沒得入魔的人物

4樓:酸鬥聽狂聲

在統治三界的時候,無天佛祖的確是非常壞。無天佛祖也是虛構的人物,因為在三界裡,搜謹緩鮮少有人知道無天佛祖的來歷。但是無天佛祖的法力通天可以稱得上無人能及。

所以才能夠統治三界。當時佛教所有的神仙都不喜歡無天佛祖。甚至如來對於無天佛祖都有些恐懼,為了晌灶天庭的神仙不造成傷世模害,所以很多小仙都不會與無天佛祖對抗。

5樓:速度蝸牛小盆友

佛教有入魔的人物:提破達多。

他是信核羨佛陀的堂兄也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但是非常嫉妒佛陀,因為他的才能在佛陀面前算不了什麼。後來和他的表弟都想當加比羅偉國國王(佛陀氏搜出家滑拍了是獨子),結果他表弟當了國王,他出家了,出家之後也沒有掩飾他對佛陀才能,品德各方面的嫉妒,並且想當僧團領導人,所以很多次暗害佛陀,破壞僧團,最後惡貫滿盈墮入地獄。

說乙個人佛性是什麼意思?

6樓:網友

我覺得應該是說這個人比較慈悲,比較文明,不是野蠻之人。

7樓:網友

佛性我個人認為是,這人心胸開闊,做事大公無私,說話,辦事沉著冷靜,還有很足的公德心,愛心等。

什麼是佛性

8樓:aaa**王

慈悲心就是佛性

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

大般涅槃經記載,慈悲有三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這是凡夫的慈悲。

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的慈悲亦屬這一種,故亦稱小悲。(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

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係觀音菩薩發之大願,故特稱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所以慈悲心是佛心。

9樓:潘生戎璇子

通過修行戒定慧,熄滅貪嗔痴,證悟了空性的般若智慧後,了悟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無分別的、生命的本性,眾生皆有佛性,因此,眾生皆可以成佛。

10樓:無量光無量壽

世尊曰,自性清淨,是諸眾生本性,但見肉身,不見法身,諸佛悟後,常見法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壞無成,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在聖賢地,名曰聖性,在乾坤內,名曰天性,在菩薩地,名曰佛性,在諸佛上,名曰清淨法身,若不修行,終不能悟本來面目曰。

11樓:滿願心理

佛性就是成佛的種性,也就是每個人都具有可以成佛的種性(相當於種子)。

12樓:虛空即

佛性就是宇宙的不可再分解的本質,最究極的單位,也就是人類的心靈,沒有本質就沒有世界,更不可能造作。

佛性是生命成佛的本錢,沒有佛性就不可能有苦樂。

13樓:複述祖師講經

淨空法師---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法性,這是我們講得很多,你沒有留意聽。佛性是自性裡面的一分,那一分是什麼?智慧。

華嚴經》常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自性本來有的智慧,單單講本有的智慧,我們就稱它作佛性。佛是覺的意思,就是覺性,佛性完全翻成中國字就是覺性。

你有覺悟,那覺悟是你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

淨空法師---學佛最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自性。自性亦稱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我。

我們現在這個身與心是假我。

佛性是什麼

14樓:路青原

又稱如來性、覺性。即 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種子、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為如來藏之異名。

據北本涅盤經卷七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凡夫以煩惱覆而無顯,若斷煩惱即顯佛性。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經典主張,並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由於他們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

佛性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涵。諸家依《 涅盤經》一般說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 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諦的 般若智慧;

3、緣因佛性,則是配合了因智慧開發正因的六度萬行的功德行願。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圓滿具備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種佛性說: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改變,一切眾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 禪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漸顯現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圓滿,至成佛時,本有的理體佛性徹底顯現。

佛性一詞和法性、實相、 如來藏等概念,義一而名異。 《大乘玄論》卷三稱:「經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實際等,並是佛性之異名。

涅盤經》也說「佛性有種種名,於一佛性,亦名法性、 涅盤,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三昧、師子吼三味」。

15樓:

佛經裡有明確定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跟《雜阿含經》的說法是一致的,第一義空= 佛性=十二因緣=中道。

三三五)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於菩提樹下,逆順觀十二因緣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長阿含經】

16樓:網友

智慧生命活動的本質本性,也是智慧生命生死變化的根源。就是現在研究的智慧生命之謎。在佛法中叫佛性,自性,菩提,如來等等名稱。

17樓:法華三昧

佛性就是真正的你自己,芸芸眾生的本來就是佛性,天地萬物的本來就是佛性,正因為有這一性,就有了宇宙、天地、日月執行、花開花落、生老病死,一切都是佛性使然,都是佛性的表現。你本是這性,只因無明現乙個「我」,認這個「我」是自己,分出了我和我之外的一切,就把本來給忘了,實際上都是自己,雖然因為這迷惑顛倒,隨著「我」妄生妄死,但是都離不開這性,還是這性在起作用。回到性的本位(明瞭這一切)就是是佛,還是這性,沒增沒減,就是迷悟之別。

有沒得很喜歡犬夜叉的人犬夜叉的性格分析

我超級喜歡犬夜叉的賽 我覺得他是生活的好伴侶哦 首先,他很單純,就像個大哥哥一樣保護著大家 戈薇 珊瑚 彌勒 七寶 珊瑚 雲母等 還經常無厘頭地在現代做些傻事 他也很重感情,不管是對戈薇還是桔梗,他都一往情深,有人說他腳踏兩隻船,這完全是謬論!其實這正是他重感情的最好體現!他有時很粗魯,但有時又溫柔...

守衛劍閣修真入魔有什麼用,守衛劍閣怎麼修真

劍閣一共有5個東西可以修真,分別是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人參 乙個玩家只能修一種,敏捷英雄一般修白虎,力量的修玄武,智力的修朱雀,近戰英雄可修青龍,召喚類英雄可修人參 修真的具體方法是,殺死四聖獸和人參後,會掉落相應的聖痕和獸魂,把獸魂放進物品欄,然後到地圖的正下方,就是英雄死後復活出來的地方那...

為什麼感覺信仰佛教的人很少!有的地方有其他兩大教堂,卻沒有佛教寺廟

即便是佛 中能正信佛法的也很少。大部分人都是迷失狀態。而人們更願意將自己擺放在信仰乙個簡單的詞彙中實現自己所認為的價值。事實上這個價值在佛教中的意義幾乎等於零。也就是說是沒意義的價值。正信的佛 更少,很多都是求財求富貴的 中國人普遍都會求神拜佛,但卻沒形成對佛教的宗教信仰,這是為什麼呢?那二者之間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