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養生主為例論述莊子散文寓言的特點?
1樓:第五以筠
養生主》是戰國時期莊子創作的一篇散文,講述養生之方,用人生的道理來看待養生之道。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說明養生須內省,遵循養生的規律,就可以盡享天年。第二部分至「皆為所囿」,以六個比喻說明,養生同樣需遵循大自然的規律, 不能違背事物本性,恣意發揮,否則無益有害。
第三部分至文末,由養生主返歸到作者心中之主,即禮義之道。
莊子散文的特點之一是善用譬喻。第二部分有一連串的譬喻,雖然從表面看,是形象思維,但就其根本實質來說,是抽象思維。作者並不以構成藝術形象的人物或故事為滿足,而是要在形象之中寄寓自己的思想,這裡備啟的形象只不過是思想的軀殼罷了。
莊子散文的另一特點是體物寫志(或稱因物明志),第二部分六個寓言故事可以說是體物寫志的典型例子。「萬物皆出於幾,皆入於幾」,「幾」即「道」,是「天」的體現,這一萬物生死的規律並不為一般人所認識,比喻社會生活中處境不同的人,對世間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因此要善於委曲地,順應時機地應付。
作者認為只有像「庖丁解宴陸牛」那仿祥如樣的人事經過多了,摸透了其中的「道」,才能和牛身上那些不用的器官脫離關係;才能摒棄一切有為的技巧;才能在解牛時做到遊刃有餘而「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同時才能避免因過分利關節而招致「膚若綻裂」的後果。文中的「公文軒見右師」、「澤雉十步一啄」和「老聃死秦失吊」亦都是盡最大可能地迴歸自然,順應自然,讓生命在自然中自在順利地活動。
認為人只要認識了這一順應自然的「道」,就可以擺脫是非的困擾,擺脫外界對於自己的種種限制和束縛。這種看法在以儒家思想作為主要社會思潮的封建社會中是不會占主導地位的。
總之,《養生主》由於莊子以獨特的哲學思想,觀照常見的生命現象,用散文來敘述生命存在的本源和狀態,從中體現深刻的哲學思考,以此**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2樓:從驕傲
文章描寫生動形象,細節刻畫精細入李陸微。耐人尋味。選自《莊子》中的《養生主》是《莊子》中的賣擾碧名篇,為世代人民所傳頌,它為人類中舉樹起一面維護生命的大旗。
《莊子》—內篇—養生主—小結
3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解析】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
自古以來就有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我們感佩古人的勤奮,同時也會對浩瀚的知識感到畏懼。莊子認識到知識的無窮,認為生命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追求知識,否則得到的只是勞累。學習的目的,不在於死知識,而在活智慧。
關鍵是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和自己的人生經驗結合起來,活學活用,知行合枯消一,才能領悟其中的奧妙,體會學習的快樂。
第二部分以庖丁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沒爛知「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
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世上事物紛繁複雜,只要反覆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文章敘議相間,層次分明,語言生動形象。寫宰牛時動作之優美,技術之高超;成功歷行後的志得意滿等,繪聲繪色,如聞如見,引人入勝。
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聖人不凝滯於事物,與世推移,以遊其心,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的生活態度。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東西。但是,莊子想要表達的可不止這些。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不存認知的可能,一是順其自然的心境,本文字裡行間表面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莊子內篇養生主原文及譯文
4樓:驚喜妙妙屋
莊子內篇養生主原文及譯文(部分):
原文:吾生也有涯(邊際或極限),而知(知識或才智)也無涯 。
譯文: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有一件事我們平常不太願意面對:那就是我們的稟賦也都是如此的有限。
但正因稟賦的有限,使我們懂得了謙卑。我們的生命與稟賦都是如此地有限,而我們還有許多的追求,那不是很糟嗎?)而知識是無限的。
有一種東西,它是無窮的。就是你在思想、在思慮你的煩惱。)
原文:以有涯隨(追隨或索求)無涯,殆(意為危險 此處指疲睏不堪 神傷體乏)已!
譯文: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智識,真令人不堪疲睏啊!
原文: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譯文:已經這樣做的人,那實在是過於勞神費心啊!(已經疲憊不堪了,卻還要繼續下去。為什麼莊子要談到以有涯隨無涯的問題?因為那是對我們生命的一種灼傷。)
原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接近 追求貪圖)刑。
譯文: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但不要以此來博取名聲(出名並不一定是好事情。你會失去什麼?
你會為盛名所累,會需要耗費掉生命裡本可不必耗費的精力。高士韓康有一句詩:逃名始得以名留)。
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不要讓自己的形骸受到太大的虧損)。
原文:緣(順著 遵循)督(中 正道)以為經(常)(緣督就是順著自然之中道之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通「性」保全天性 或者是生命),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終享天年)。
譯文:沿著名譽與刑罰的縫隙間形成的道路走。遵循了這條人生的正道,那就可以保重身體,保全生命,可以侍奉雙親,可以享盡天年(如何在保全生命的同時,完整我們的生命價值?
天年到底有多久?當你真正做到「緣督以為經」,你才可以善盡身體可達到的年壽,你才可以更好地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先秦散文 荀子 勸學》原文鑑賞
荀子勸學篇原文 原文內容介紹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水為之,而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先秦歷史散文的種類有哪些?先秦歷史散文有哪些?
先秦時代的散文主要有史傳和諸子兩大類別。歷史散文是記載歷史事實的史書,它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允許採取文學創作的方法進行虛構。在我國古代,史籍非常發達,其中有許多著名的名書,如 史記 資治通鑑 等。這些史籍,有的記載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記載的內容龐雜,因此,在編寫的過程中,總是按一定的體例加...
莊子說理文的特點莊子散文的特點,謝謝
莊子 中自稱其創作方法是 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天下 寓言即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言語。人們習慣於以 我 為是 非標準,為避免主觀片面,把道理講清,取信於人,必須 藉外 寓言 重言即借重長者 尊者 名人的言語,為使自己的道理為他人接受,託己說於長 者 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於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