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為什麼在明朝達到頂峰

2025-04-24 22:41:47 字數 1471 閱讀 7542

1樓:網友

科舉制度是由隋朝的隋煬帝開創的選官氏譽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朝政的局面,這是因為明朝的時候,科舉制度已經非常成熟了,又採取者核答了八股取首慧士,因此達到了巔峰。

明朝科舉制度都利與弊是什麼?

2樓:網友

明朝科舉制度的優勢。

1、明朝的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家對於人才的需求,通過層層考科,可以為國家選拔出一些可以滿足統治需求的**。

2、明朝的科舉制度也有利於加強**集權統治,選拔人才的權力在**,有利於國家管理。

3、有了科舉制度,一些寒門子弟也有了做官的途徑,有利於皇帝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在社會上營造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給予了這些底層百姓乙個嚮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4、明朝的科舉制度倡導的也是公平與合理,意味著大家相對同屬於乙個起跑線。

5、明朝的科舉制度也是文化教育的一種普及方式,這在某種程度上極大的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明朝科舉制度的侷限性。

1、明朝的科舉制度採用的是八股取士,後來不斷嚴格,演變的越發刁鑽,而且考試對文字的技巧性要求已經超過了對實質內容的要求。

2、八股文的盛行也導致了乙個問題,那就是在這種嚴格禁錮思維的模式下,考試只注重形式,寫的內容卻生硬空洞。

3、明朝的科舉制度並不是一種普及的教育體制,在這種有差異的選擇制度下,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夠有資格參加考試。

4、而且要參加科舉需要的花費巨大,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

3樓:q鈥哸鈥唞

好處是: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

弊在於: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明朝為什麼要廢除科舉?

4樓:秘文昂施勃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

學習的,通稱監生。監櫻簡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脊首褲官僚子弟入監的稱廕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

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

滿族。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

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芹緩,稱翻譯科。

科舉制為什麼最後被廢除?

因為在科舉考試當中,往往會出現很多的作弊情況,再加上不是誰都能參加科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的,所以廢除。主要是不合時宜。因為科舉發展到後期已經喪失了選拔人才的功能,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科舉制也成昨日黃花。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是什麼呢?科舉制度。到19世紀初基本上就廢止了,為什麼說後來的科舉制度不用了...

明朝時期,科舉制有什麼變化,科舉制度在明朝時有什麼變化

原生大秦 1.規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舉,錄取的人數極少。明朝科舉的規模比之要大上很多。2考試內容越發當一,只讀四書五經,八股文形式束縛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舉不僅考經史典籍,也考數學 農學等等,推動了人才的全面發展。不過能從八股文死板的考試中脫穎而出的那些人,也必是擁有超乎常人的實力的。明朝很...

隋唐科舉制度與明朝科舉制度有什麼不同

1 考試內容不一樣 隋煬帝時期開始設定進士科科舉制誕生,當時的進士科考的主要是考生對時政的匱乏。到唐朝唐玄宗時期進士科主要考的是詩賦,因此唐朝詩歌繁榮 而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採用的是 八股文 從四書五經中命題,題材 思想僵化 2 選才的標準不一樣。隋唐時期主要是以才選官,如 對時政有見解和擅長詩詞歌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