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關中地區的糧食,是怎樣用陶囷和陶倉儲存的?

2025-04-18 04:40:24 字數 4128 閱讀 4075

1樓:年少時了了

陶囷是圓形建築,大口框中的禾字表明其答液主要是儲藏「稻公尺」,是從貯藏稻公尺山中的方形「稟」發展而來的;而陶清唯物倉則為方形,一般用於儲藏穀物。

2樓:宣美情感匯

秦漢時期關中地區的糧食,當時是陶囷和陶倉已經加蓋屋頂,可以有效防雨,能夠有效防潮。

西安一漢墓中發現了2000年前的糧食,這些糧食是如何儲存到現在的?

3樓:博學生活師

因為這些糧食沒有過多的接觸空氣,完好的儲存在了陶倉內,所以能夠儲存到現在。

根據網友提供的**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挖掘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乙個特別少見的大型陶倉,並且在這個倉內發現了滿滿一倉的糧食,在發掘過程中提取到的這個糧食已經凝結成塊,其中就有我們常能吃到的小公尺,這麼大的陶倉在漢代的時候可以看出當時的農業技術還是比較發達的。

這件事具體怎麼回事呢?

近日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人員發現了一座漢代的墓葬,這是帶有長斜坡的磚室墓,墓室的面積達20平左右,由於這個墓室被盜的很嚴重,所以考古人員在盜洞填土中清理出為數不多的器物,在耳飾最內側發現了20多件陶瓷和原始瓷的罐類器皿。上面最關鍵的是有銘文的記載,該銘文對於將來研究西漢中晚期喪葬制度和賠償器物的組合形式都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專家查閱了很多的相關歷史文獻和以往的發掘成果,推測出這個墓室應該是與皇帝的賞賜有關。

糧食是如何儲存到現在的?

從漢墓中發現的糧食,距今有2000多年了,能儲存的可以清晰的看到這種顆粒分明,其實是很難得的,一般來說儲存狀態是沒有這麼好的,這跟它的埋藏環境包括後期沒有遭到盜賊的騷擾都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大多數的穀物是因為在接觸到空氣之後被氧化掉並且腐爛發臭,但是這些糧食在地底的陶倉內沒有接觸到過多的氧氣被封在地裡,所以被良好的儲存到了現在。

考古對我們現代有很大的價值。

很多古代的方式方法要比現代的更加高超,所以考古可以瞭解到過去古代人的一些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古學今用,利用考古瞭解到的知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所以考古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是有很大的實用價值的,並且很值得。

4樓:慕

答案很簡單。墓穴裡面是沒有空氣流動的,完全密閉的空間,糧食是真空儲存的。只要沒有空氣流進去,糧食就一直不會受影響。

5樓:朝九晚五

漢墓中發現了2000年前的糧食是通過糧倉地窖或者一些密閉的罈子裡面,減少與外界的空氣接觸,從而達到儲存糧食的目的。

6樓:肖艾斯的旅行日誌

因為漢墓中較為乾燥,而且空間跟外界隔絕,以此形成了封閉的墓室,所以糧食沒有暴露在空氣中才能一直儲存。

陝西漢墓現罕見陶倉裝滿小公尺,古代的農民都是如何儲存糧食的?

7樓:sky小吉吉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最近在西鹹新區大堡子村發現一座儲存完整的漢代墓葬,出土100多件珍貴文物,包括鎏金青銅器、玉器、鐵器等。 令人驚喜的是,考古人員在墓葬西側壁龕內,發現乙個非常罕見的大型陶倉,這座陶倉寬約1公尺,高約80公分,體量巨大。考古人員在陶倉內發現了滿滿一倉糧食。

為什麼漢代的糧食還能儲存這麼久?古代農民都是如何儲存糧食的呢?

倉窖法 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採用地窖或倉庫儲存食物。這種方法多用於儲藏大量的糧食、水果或蔬菜等。一般來說,北方乾燥土厚,多采用地窖法,南方地下水位高,氣候溼熱,多在地面設定倉庫。

採用倉窖法儲藏食物時需要解決防潮防蟲等基本問題,其中防潮主要採取乾燥通風的方法,防蟲則採用日曬法和天然殺蟲劑法。 <

密封法 食物在密封的條件下,由於呼吸作用,不斷消耗環境中的氧氣,併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這種變化會反過來抑制食物的呼吸作用,使營養物質消耗減少,從而保持食物的新鮮程度。密封法的貯存物件多以水果為主,可以利用容器、沙泥或蠟等,如在活毛竹上挖孔,將櫻桃等鮮果放入,裝滿後將孔封住,可以儲藏較長時間而不變質。 <

乾燥法 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離不開水,當食物中水分降低到一定比例以下就能抑制微生物活動,有助於食物的貯存。乾燥食物可以利用自然光照和風,如將牛肉切成細條,掛在陽光下的通風處,將肉晾成肉乾進行儲存。當自然乾燥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時,也會利用熱能蒸發掉食物中的水分,如古人在荔枝採下後會先將荔枝在太陽下晾曬數日,直到荔枝顏色發生改變,荔枝核也比較乾燥,再用火加熱,直到核十分乾硬為止,再進行儲存。

8樓:春香經驗之窗

考古人員在陶倉內發現了滿滿一倉糧食。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植物考古專家田多分析,這些糧食應該是粟,俗稱穀子,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小公尺。在漢代,小公尺是北方地區人們的主食。

9樓:柒個與十一

一般都是會有糧倉的,而且他們一般也是會使用一些缸來進行儲存糧食,這樣的話也是可以防止它被風潮,不會影響口感。

10樓:愛貓咪的葉子

古代人都會有一些地窖,他們會把東西放在地窖裡面,因為地窖是比較潮溼的,而且也比較寒冷。

11樓:小自信

他們把糧食放到一些密閉的罈子裡面,讓糧食減少接觸氧氣,這樣來提高糧食的儲存時間。

考古學家在陝西漢代陶倉發現滿倉糧食,那個年代的儲糧技術如何?

12樓:持正向善的境界

技術高。儲存糧食使用陶器,陶器可以防潮防蟲,蓋上蓋子還可以防止老鼠破壞糧食。

13樓:網友

考古學家在陝西漢代陶倉發現滿倉糧食, 在那個年代基建不發達全靠人工,所以儲糧的位置和保護變得更為重要,不過在地下儲存這麼久,確實令人驚訝。

14樓:心情留聲機

那個年代儲量技術沒有現在這麼好,糧食儲存的時間不是特別長,而且也容易發黴變質。

15樓:愛情來了擋不住

真的非常好了,歷經了這麼多的歲月,裡面的糧食還是完整的,並沒有出現發黴腐爛的現象。

16樓:北山一師

那個時候的這個儲備糧食的技術可以說是非常好,而且他們有自己的倉庫,而且還選擇比較乾燥的地方,所以那時候的糧食儲備的更加棒,古代的人更加智慧。

17樓:愛貓咪的葉子

技術也是非常不錯的,但是也會存在很多的缺陷,所以那個時候的實力也非常不好,所以技術是還行的。

18樓:幸福小豬豬

那個年代的儲糧技術是十分高明的,因為當時並沒有一些藥物或者先進的裝置,所以人們想盡了各種辦法,儲糧技術非常先進。

19樓:月下吹風漫步

我們不需要小瞧我們古人的智慧,那個時候的糧倉造的實在是非常的先進,他們完全考慮到了防水防潮等各種因素,糧食能夠儲存非常長的時間。

規模罕見!陝西出土漢代陶倉發現滿倉糧食,另外還有什麼發現?

20樓:夢裡孟

陝西出土的漢代陶倉不僅有滿倉糧食,還有大量珍貴文物出土。如鎏金青銅器、玉器、鐵器等。這些文物的出土對我我國考古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1樓:tiangong述光

發現了乙個非常罕見的大型陶倉,寬約1公尺,高約80公分,體量巨大,而且在陶倉內有滿滿一倉的糧食,都已經凝結成塊,這些救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小公尺。另外,這座漢代墓葬已出土100多件珍貴文物,包括鎏金青銅器、玉器、鐵器等 。

22樓:星河裡的微笑

陝西考古人員近日在西鹹新區發現漢代墓葬,出土鎏金青銅器、玉器等100多件珍貴文物,還發現罕見的大型陶倉。陶倉寬約1公尺,高約80釐公尺,倉內裝滿糧食。考古專家分析,這些糧食應該是粟,俗稱穀子,即小公尺。

23樓:結局哪個杯

陝西出土漢代陶倉發現滿倉糧食外,這座漢代墓葬已出土100多件珍貴文物,包括鎏金青銅器、玉器、鐵器等文物。

24樓:溫柔的女人

發現了非常大的乙個糧倉,而且還發現了很多鍋和現在的鍋子差不多,而且還有高壓鍋,真的讓人不可思議,古代的人其實智慧也是很高的。

25樓:愛情來了擋不住

漢代的陶房倉具體的結構,是如何讓糧食這麼長時間,還可以完整的儲存。並且在這個墓葬中還發現了許多銅容器,鎏金容器,陶俑等珍貴文物。

秦漢時期,貴族和百姓是怎樣出行的

文化淺知 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對於前朝和後代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在秦漢時期,此時的交通道路已經比較完善,人們在出行方面變得更加簡便。道路的開通促使更多人上街,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那麼人們又是怎麼上街出遊的呢,一般他們的出行方式又是如何的?這還要從多個不同的階層的出行...

古代女子用什麼粉來塗臉,秦漢面妝是怎樣的

古代女子用來塗臉的大致有三種粉 公尺粉 鉛粉和辰粉。一 公尺粉 早在西周時期女子就已經發明出了粉底 公尺粉。公尺粉的製作非常簡單,就是將公尺細細研磨成粉狀,然後泡在水裡發酵,發酵成糊狀之後再篩選出粉質最細膩的部分,裝進乙個小盒子裡就做成了。公尺粉大概和我們現在用的粉餅差不多,不過粉質厚重且容易脫妝。...

音調裡的1234567是怎樣用耳區分的

音調裡的 bai1234567無法用耳區分。只有極du少數有絕對zhi樂感的dao人才能辨別。絕對音內感的能力指在沒有給基 容準音前,聽者能分辨任一音的音名及音高。這裡的任一音是針對音準調律無誤的音 pitch 而不包含噪音或無明確音高的聲音。更甚者能分辨出一群音的個別音名及所屬位置。相對音感則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