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誰知道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呀?多謝

2022-10-14 17:24:30 字數 4699 閱讀 6032

1樓:

荷塘月色

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勝的景色在近春園一帶。咸豐十年(2023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近春園內所有房屋被化為灰燼,淪為「荒島」,前後達一百二十餘年。2023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於世變,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門到這一帶散步,以其精妙的構思和生花之筆寫下名文《荷塘月色》。

這篇作品寫於2023年7月,此時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期,這時朱自清思想十分苦悶,他不滿現實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義思想影響下,他感到「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做些自己愛做的事業」

(——陳孝全、劉泰隆《朱自清作品欣賞》第124頁,廣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這篇作品寫的是在乙個靜謐夜,作者為了排遣心中的苦悶,到北京清華園古井堂附近散步時,所見荷塘月色的景象和當時的心情。(楊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藝術》第2頁,北京出版社2023年出版。)

為了獲得心裡暫時的寧靜,他獨自沿著荷塘小徑揹著手踱著,忽然覺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這「世界」就是在「茫茫的月色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人」的「獨處妙處」的境界。這種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擺脫由現實擾亂「心裡頗不寧靜」,而追求剎那安寧的心境的反映。

(--陳孝全、劉泰隆《朱自清作品欣賞》第124頁,廣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荷塘月色 的寫作背景

2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一公尺陽光

《荷塘月色》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的,反映了作者彼時彼地怎樣的心境,是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1.「超然」與「矛盾」的心語《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的優秀散文。寫於2023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大學西院。

文章裡提到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麼呢?他曾經對夫人陳竹隱說:

「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陳竹隱《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乙個愛國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乙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

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活寫照。

2.彷徨苦悶,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這篇作品寫於2023年7月,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期,這時朱自清思想十分苦悶,他不滿現實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義思想影響下,他感到「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做些自己愛做的事業」(《那裡走》)。

3樓:匿名使用者

`````````````````

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 5

4樓:叫那個不知道

《荷塘月色》寫於2023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

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擴充套件資料《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參考資料

5樓:桃花飄零了

《荷塘月色》作於2023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擴充套件資料

《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描寫清華荷塘月色之美,抒發沉鬱的心情。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6樓:王大前

創作背景:《荷塘月色》作於2023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作品簡介:《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描寫清華荷塘月色之美,抒發沉鬱的心情。此文文筆優美、想象豐富,因收入中國大陸地區及香港的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

但也有人質疑此文的價值。 本文寫於2023年7月,正值「四·一二」事件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

作者簡介:朱自清(2023年11月22日—2023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餘,號菊坡,本姓餘,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

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2023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

作品賞析:《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7樓:1234小妖精

荷塘月色的珍貴之處就在於在那種社會時代背景下字裡行間仍然流露出的清新脫俗,而又含蓄委婉的表露出了對社會顯示的不滿。並不是說他的文筆多麼多麼鬼斧神工,而是流露出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心靈上的折射。

8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很鬱悶的時候寫的!

有誰知道關於朱自清寫<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

9樓:紅樹上的山

不是在清華教書寫的嗎?而且是比較迷茫的時候,沒有乙個可以信任,或是可以寄託自己理想和情感的地方或說是方向。

《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到底是什麼?

10樓:璐友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抒情為主的抒情散文。寫於2023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裡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

作者也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豫;他選擇了逃避,卻又在矛盾中掙扎。在如此複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文質俱美、 自成高格散文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

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美表現在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

散文的本質是審美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內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其實十分司空見慣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經朱自清先生的大筆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們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憂傷風景。

11樓:眾誠文學

對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的歸於政治因素,有的歸於日常家庭生活的因素,這都是源於讀者對《荷塘月色》寫作背景的看法不同所致。如果客觀地分析其寫作背景,那麼"頗不寧靜"的原因應該歸於作者面對的複雜社會現實和特殊的家庭現狀。

《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是什麼?當時朱自清是怎樣的處境?

12樓:可愛的康康哥

本文寫於2023年7月,正值「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

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誰知道敕勒歌的寫作背景,誰知道敕勒歌的寫作背景???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作品簡介 敕勒歌,我國南北朝時敕勒族的一首民歌。北齊時,這支游牧部族居住在朔州 今山西北部 一帶。翻譯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陰山腳下,這裡的天幕象氈帳篷一樣籠罩著遼闊的大地。蒼天浩渺無邊,草原茫茫無際,每當大風兒吹來...

誰知道關於轉殖的呀,誰知道關於轉殖的資料呀????

所謂轉殖資料,我認為就是複製.而轉殖 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 是指複製與原件完全一樣的副本的過程。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轉殖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或者是植物的無性繁殖方式。乙個轉殖就是乙個多細胞生物在遺傳上與另外一種生物完全一樣。轉殖可以是自然轉殖,例如由無性繁殖或是由於偶然的原因產生兩個遺傳...

曹禺的日出的創作背景,誰知道曹禺 日出 的寫作背景

曹禺 日出 的創作背景 曹禺在寫完 雷雨 之後,感到它有些太象戲了,同時思想上也受到了左翼文壇更多的影響,於是創作了思想意識更加明確 手法也較為自然的 日出 日出 是曹禺的第二部劇作,寫於1935年,作者當時在天津河北女子師範學院任教。據曹禺女兒萬方回憶,曹禺當年為了能在作品中真實描寫翠喜的境遇,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