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中國古代兵學家提出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

2022-05-24 12:16:43 字數 4730 閱讀 8397

1樓:

我認為,這句話從一定角度上可以理解為對情報的認識。

將,即掌握戰場一線情報德指揮員;

在外,即處在各種情況瞬息萬變的第一線;

君,即遠離戰場第一線的戰略決策方,可能是乙個人,也可能是乙個組織。

於是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作為部隊的指揮官,不能死板地執行戰前既定的戰略戰術部署,和後方的指揮者發出的指令。因為情報傳達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誤差和延遲,「君」在下達作戰指令之際,很有可能沒有掌握到完整、甚至是正確的情報。這無疑會對其指令的準確性造成影響。

這就要求前線部隊的指揮官要根據戰局每乙個細微的變化,自主地對戰術行為作出調整,充分利用戰場上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指揮作出相應的反映,將戰局導向有利於我方的方向。

另外說一句,這只是戰爭理論上的真理。但在戰爭背後,將軍本人還有者更廣闊的需要考慮的內容。要知道,有多少本著這一理論不受君命贏得了勝利將軍,卻因此倒在了政治鬥爭的路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樓主慎查啊。

2樓:匿名使用者

做為統帥,在外與敵作戰,不必拘泥於皇帝的命令指令,統帥可以根據戰場實際靈活處置情況,機斷行事。

《孫子兵法·九變篇》:「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將領統兵作戰時,有機斷處置的權力,不是一切都要請示國君。

理解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要點的主要內容

3樓:絲煙抹茶

理解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要點的主要內容,並思考對現代企業經營有何啟示。比如,中國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分為巨集觀管理的治國學和微觀管理的治生學。治國學適應**集權的封建國家的需要,包括財政賦稅管理、人口田製管理、市場管理、貨幣管理、漕運驛遞管理、國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學則是在生產發展和經濟執行的基礎上通過官、民的實踐逐步積累起來,包括農副業、手工業、運輸、建築工程、市場經營等方面的學問。

其基本要點包括:

順「道」

這裡指管理要順應客觀規律。司馬遷把社會經濟活動視為由各個個人為了滿足自身的慾望而進行的自然過程,在社會商品交換中,**貴賤的變化,也是受客觀規律自然檢驗的。

啟示:現代企業經營要順應社會客觀規律。

重人「重人」是中國傳統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歸離。得民是治國之本,欲得民必先為民謀利。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眾心所歸,方能群才薈萃,故《管子》把從事變革事業、注重經濟建設和為人民辦實事視為聚攏優秀人才的先決條件,稱為「德以合人」, 「人以德使」(《管子·五輔、樞言篇》)。

啟示:現代企業經營要重視人才。

4樓:良宸美警

主要內容

以人為本的管理

以人為本思想在我國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決好人的問題,才能達到「本理國固」的目的。

正人必先正己管理

古代管理強調領導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端正自己與他人,成就物業為自我。

辯證法思想的「經權觀」管理

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貫穿著經權觀,根據時空和勢態變化而不斷改變著的方法和策略。

經世實用的管理

古代的軍事典籍中蘊藏著大量的戰略管理思想,成為軍事乃至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寶藏。

天人合一和諧觀管理

古代管理思想以整體和諧觀為基礎。

管理作為乙個統一的整體的過程,使社會與自然,管理的各個要素和功能組成有序結構。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十分豐富,諸子百家又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取長補短,難辨軒輊。

論述博採百家,全面綜合地推敲,力圖從縱橫交錯之中理清其脈絡,在相互滲透的論點上發現管理的真諦。

現代管理學源於西方,中國從來不缺少閃光的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非常豐富而深邃,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前一直發揮著強大的作用,引領著中國走在世界發展的前列。

開創中國特色的管理之路,離不開對中國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經驗的研究和應用。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論框架基本形成於先秦至漢代這一時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先秦到漢代的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許多古代經典著作,如《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九章算術》、《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經驗。

《老子》主要體現了管理者的權變謀略和在管理過程中的境界、素質及管理原則的思想;《孫子兵法》主要體現了管理者在人事、決策、環境、組織等方面的戰略思想;《韓非子》主要體現了管理者的統御謀略思想;《論語》、《孟子》、《荀子》主要體現了管理者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謀略思想;《三國演義》主要體現了管理者的創造性管理思維;《紅樓夢》主要體現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時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術》則是我國古代培訓管理人員及供他們日常應用的手冊,其中三分之二的題目可與財政或工程**職能相對應,堪稱兩千年前世界管理數學之最。

從巨集觀的角度看,我國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治國、治生和治身。治國主要是處理整個社會、國家管理關係的活動,即「治國之道」。

它是治理整個國家、社會的基本思路和指導思想,是對行政、軍事、人事、生產、市場、田製、貨幣、財賦、漕運等方面管理的學問;治生是在生產發展和經濟執行的基礎上通過官、民的實踐逐步積累起來的,它包括農副業、手工業、運輸、建築工程、市場經營等方面的管理學問;治身主要是研究謀略、用人、選才、激勵、修身、公關、博弈、獎懲等方面的學問。這三部分管理思想還可細劃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為本」思想在我國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決好人的問題,才能達到「本理國固」的目的,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傳承下來的。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人的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如關於人的行為規律。

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1]。在管理中,要重視研究人的規律,要根據一定的規律去滿足人的慾望,辦事情才能符合客觀實際。關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荀況提出: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2]的觀點,強調人有掌握天時、使用地利的辦法,如果放棄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賜,那就太糊塗了。關於獎勵和懲罰問題。認為要用賞賜去鼓勵人們不怕犧牲,為國立功的精神和行為,用刑罰使幹壞事的人害怕,並得到約束。

關於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的思想,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3]。這裡,荀子提倡的就是集體行為,他認為群體性是人類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離開群體。

總之,我國古代十分強調以人為核心的各種群體關係,包括家庭鄰里、社會、國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導的不是個人主義而是對更大實體的責任。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國古代管理非常強調領導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4]意思是端正自己與他人,成就物業為自我。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最佳的管理行為都應是以雙向約束為基本要求的,不僅約束他人行為使之端正,同時也使自己的行為得以規範。

先哲們認為,「正己」為「正人」的前提,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正」,豈能奢言正人。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質是「人為、為人」。個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為修養,「正人必先正己」,然後從「為人」的角度出發,來從事、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創造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激勵環境,使人們能夠在激發狀態下工作,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人為」與「為人」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對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從「人為」向「為人」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在家庭、行業、國家一切方面的管理之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越是注重自身行為的素質,其「為人」即管理的效果就越好。

我國古代管理非常強調領導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管理是乙個「修己安人」的過程,一切管理都以「修己」作為起點,最終達到「安人」的目標。其實,「安人」的終極目標還是實現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三、富有辯證法思想的「經權觀」管理思想

我國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貫穿著經權觀,「經」指「變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穩定的原則,「權」指「應變的權宜」,即根據時空和勢態變化而不斷改變著的方法和策略。這種經權觀要求「執經達權」,即根據普遍的管理原則和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來選擇和確定合適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後達到管理目標;同時要求「通權達變」,即根據不斷變化的情勢而隨時調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德治禮治的恆久之道正是由於不斷的變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實現的。

四、經世實用的戰略管理思想

我國古代的軍事典籍中蘊藏著大量的戰略管理思想,這已成為今天軍事乃至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寶藏。在《孫子兵法》中,孫子著重指出了戰略謀劃的重要性。他強調事前必須周密分析條件,充分考慮「道」、「天」、「地」、「將」、「法」這「五事」,做到「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5]。

在「五事」的基礎上,還要探求和對比敵我雙方的強弱優劣,稱為「七計」。這裡所說的「道」,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管理目標,「天」和「地」相當於時機和環境,「將」指有能力的管理者,「法」則相當於制度、紀律、組織。「法」即是經營學中的經營管理能力。

五、「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觀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體和諧觀為基礎的。也就是把管理作為乙個統一的整體的過程,促使社會與自然、管理系統與外部環境以及管理組織內各種組成之間達到最佳和諧,把管理的各個要素和功能組成乙個統一的有序結構。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靈魂是和諧觀。

它以追求管理系統的協調、和諧、穩定為目標,在生產管理上實現「天人合一」;在社會管理上實現「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實現「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和諧觀使管理不僅表現為一種科學的理性操作,更是一種人們所創造的理想境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乙個組織中的成員都能自發地按照規範和要求辦事,自覺地發揮自己的力量,維護組織的宗旨和榮譽,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孟子所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國古代物理學家有哪些,中國古代科學家有哪些?

墨翟 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 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 凹面鏡 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 數學 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 力學 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係 等自然科學的 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學家

森海和你 1 左丘明 約前502年 約前422年 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 百家文字之宗 萬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2 司馬遷 前145年 不可考 字子長,...

中國古代墓葬的方式中國古代墓葬的方式?

獨特的墓葬形式 中國墓葬的形式很多。一般來說,人死後用棺材殮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這屬於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數民族有一些奇特的喪葬形式。比如說 巴人懸棺 葬。藏族的人死後,依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採用 水葬 火葬 土葬或塔葬等形式。普通人都採用 塔葬只對高僧,是將大師們的法體經過防腐處理放入塔內或將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