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清朝拒絕割讓外東北,沙俄會怎麼做

2022-05-04 04:11:50 字數 4621 閱讀 2471

1樓:陽sir的考古之眼

外東北對於清朝意義重大是其龍興之地,但是最終卻將其拱手讓給了沙俄,其中隱藏著清**對於局勢的判斷,那麼如果拒絕的話,沙俄會採取武力行動嗎?

(一)外東北地區對內有各種農民起義運動,對外則有第二次鴉片戰爭。兩者對於清**的威脅都很大,太平天國是要造反,把皇帝趕**;而西方列強則是想嚇嚇清**,進而擴大自己的利益。但是對於當時的朝廷來說,這兩件事就是壓在頭上的兩座大山,在清**的眼裡,這兩個事件都是會要他命的。

此外,但就外東北局勢而言,當時清**在此地的駐兵並不多,而且那些八旗老爺兵面對這些洋槍洋炮早已被嚇破了膽。不僅如此,外東北地區的中國百姓都很少,原因大家都清楚,這源於清**兩百多年來的封關政策。

(二)沙俄的做法所以,新疆沒丟是因為英國和沙俄相互掣肘的結果,但是在外東北就沒有這樣勢均力敵的對手來牽制沙俄,而且東北地區氣候和歐洲相似,適合於毛子居住,其位置更重要,是出海口,沙俄也是勢在必得。 所以從這點來看,即便清**在外東北地區布防決定抵抗,沙俄也一定會採取軍事行動將這一重要的戰略要地拿下。

2樓:蝦彈文化

會威脅,但不一定會真打,因為那個時候,一來清**的實力並不弱,二來國際上的大國都在眼睜睜看著中國這塊「肥肉」,誰先開打誰可能就給其他國家當了探路的石子。當年清朝割讓外東北給沙俄的時候,在北方其實並沒有多少沙俄的軍隊,只是一些象徵性地軍隊罷了。

但是同樣的,在北方也沒有清**的軍隊。如果清朝拒絕割讓外東北,沙俄自然不會善罷甘休,肯定會繼續加大威脅的砝碼,一直試探清**的底線。如果說讓清**死也不後退,寧願開戰。

那麼沙俄最大的可能性是像英國那樣,把軍隊調集在天津門口,揚言要轟炸了天津城和北京。

當然,沙俄擁有的是陸軍,威懾力不如海軍。因為那個時候清**的軍火裝備規模並不比沙俄差太多。曾國藩的江南製造總局開設的「母廠」,繼而在全國各地開辦的「子廠」使得當時清**的戰鬥力是飆公升的。

至少在**裝備上,並不落後與國際太多。實際上,只是在頂尖科技**上比其他國家差,在普遍性質上的軍隊**上,並不差,甚至比日本當時的熱**還要先進一些。

當時北方的僧格林沁被捻軍給滅了,清朝的戰鬥力主要在淮軍和楚軍上,湘軍的陸軍被裁掉了。可是淮軍和楚軍獲得了曾國藩在軍火上的全力支援,特別是李鴻章的淮軍,幾乎是武裝到了牙齒。這種軍隊雖然在後來的事實中證明戰鬥力根本無法與洋人相比。

但是在開戰之前,嚇唬人是足夠了。

所以這個時候的沙俄盡量不開戰,一旦開戰那就是從國內調集大量的軍隊進行盡可能的碾壓清朝。而清朝紙老虎的形象也會提前敗露在世界面前,從而很有可能被提前毀滅。綜合而言,就算清朝拒絕割讓土地,開戰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一旦開戰清朝敗亡的可能性很大。

3樓:戲半桖

當事人的說法更有說服力!李鴻章!割讓外東北給沙俄是斷尾求生,是以洋制洋的無奈之舉!

沙俄佔了外東北,也就和近現代東洋兩強國日本美國地緣結近相衝突,中國舍了外東北保住了東北,也平衡了美日俄!

4樓:會飛的瑪麗豔

如果當年清朝拒絕割讓外東北,沙俄可能會像清朝發起戰爭,並吞併清朝部分領土。而當時清朝的國力並比不上沙俄,所以一定會戰敗。

5樓:悠悠說百態

如果清朝不割地,沙俄必定出兵新疆,他們對新疆一直虎視眈眈,而且新疆比外東北離沙俄大本營更近。

6樓:眼中明滅

最多軍事威脅,不可能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當時沙俄正在克里公尺亞被英法暴打,中國地方**如此軟弱,割讓大片土地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

7樓:布加勒斯特

你割不割讓 沙俄在逼迫清**簽約的十年前就已經對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進行了實質型的開發管理(置官、駐軍、收稅)當地的鄂溫克、鄂倫春部落也接受了沙俄的優待減稅政策 相反之前清**也只是年例型的派人去收稅(說白了就是強收保護費和山地特產—因為皇太極時期和康熙時期沙俄襲擊過鄂溫克和鄂倫春部落)客觀的說清朝割讓的是勢力範圍 清朝並沒有在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駐軍

8樓:媽媽愛倆寶

我倒是覺得無論是哪個地方的人都有一些欺軟怕硬的,不是有那麼句老話嗎,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如果清朝堅決的拒絕的話我想就不會有那一段恥辱的歷史了。

9樓:國足明天

不要離開當時環境,當時太平軍已佔南京和長江中下游,大清半壁江山沒了,英法聯軍佔了北京天津廣州,回民在陝甘新疆作亂,這些都是要害,東北兵早調空了,對比大唐安史一亂,青海甘肅新疆都被土番搶走乙個道理,對比大唐,清朝損失還是小的

10樓:劉楓也

就像北宋明明打個平手,還是把2個洲給了給了遼國,並每年給遼國50萬兩歲幣,原因是遼國打仗就是生活,北宋再打可能無法正常生產真要不打自亂

11樓:就是困了吐了

沙俄可能會和清**開戰。因為當時沙俄不斷向外侵略,企圖擴大自己的勢力。

12樓:大唐殭屍

清朝對外東北只是名義上擁有,根本沒有實際控制,沙俄簽訂條約只不過是從法理上確認一下

13樓:小源說數碼

肯定會暴力入侵。但是究竟誰贏誰輸這個到很難說,因為沙俄軍事也出於腐朽時期。

14樓:領侍衛內大臣

你以為你不同意,他就拿不走了?敢讓你割地,都已經是他囊中之物,自願割就免了戰火,不然照樣發兵奪下來

15樓:丹璟

外東北是被先占領的,然後簽約割讓的,哪怕你不遷條約,他也不會把土地還給你

16樓:烤糊的夢想

沙俄肯定會慫,剛剛克里公尺亞戰爭失敗,哪來的力氣再打?當時清朝不知道這條喪家犬歐洲失敗了。

17樓:格拉底先生

那不是割讓!是通過談判劃定邊界!

18樓:東方不敗

那時候滿清沒有鷹派當權者!!

19樓:青梅竹馬布拉格

現在強大了可以收復失地

20樓:生曉瑤

外蒙也是滿清割讓的?

在歷史上說清朝戰勝了沙俄,為何還割讓出去了大片東北領土?

21樓:

這是因為當時的宋朝在經濟上非常的富裕,但是在軍事上並沒有太好的能力。

22樓:匿名使用者

從歷史上看:雖然打贏了沙俄,但是沙俄那種想要侵略的心理卻完全沒有消滅,於是迫不得已割讓大片土地給沙俄,要求他不再侵犯,果然因為這片土地的割讓,讓清朝享受了上百年的安靜日子。

23樓:夜影行

雖然清朝戰勝了沙俄,但因為在軍事力量上相差過大,所以最後不得不讓出大片的土地。

24樓:帥氣的貓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兩千多年有幾個少數名族統治的朝代,比如元,清就是代表。

25樓:

因為這是在粉飾歷史,當時就是個雙方權宜之計,我割讓領土,你別侵犯我,談不上輸贏。

26樓:職場瑾汐

因為當時只是名義上的領土,並無實際控制力。

27樓:清風不願伴九州

因為這只是名義上的原圖實際上他沒有什麼控制能力吧雖然他戰勝了撒

28樓:jjppppp啊

在歷史上說清朝戰勝了沙俄,還割讓出去了大片東北領土因為國家落魄

清朝晚期割讓給沙俄的土地為什麼要不回來了?

29樓:匿名使用者

問誰要?尼古拉被宰了,列寧倒是說要還卻沒來得及實行也死了,史達林即位後根本就不搭理這茬,假裝不知道,你有什麼辦法。

30樓:飛花拈葉

肯定收不回來了,因為現在世界上已經公認完各個國家的疆界了。歷史問題不被考慮在內了已經,所以是不可能收回來的。

因為要是按照歷史來重新劃分疆界,就會很亂套,比如英國的殖民地應該有美國,那麼美國現在都成為乙個獨立的國家了。再者中國元朝的版圖最大,可現在也不能要求那時候的版圖來衡量今天的我們國家啦~

所以如今的世界各國大體上都是目前的疆界位置,不會有太大變化和爭議暫時。

31樓:書生有力

154萬平方公里啊.

康熙生氣,我還生氣呢,估計所有的滿族人都生氣.那大部分是滿族的發祥地.

哎,最主要的是中國從滿清**倒閉後就沒有比蘇聯俄羅斯強大過.如果有絕對的優勢的話打一帳就可以了.到時候占領了.俄羅斯人也不會拼命的,可惜現在條件不夠啊.打不過人家沒有辦法.

其實俄羅斯人就是愛侵略的民族,他們對土地有極大的占有慾望,可以說是癖好了.你看歷史上,俄羅斯本來就在莫斯科附近那小片地方.可是,你看他們領土擴張的速度?驚人啊!!他們一旦強大一時就擴張領土一次兩次三次..

現在不是還不怎麼強大的麼?他們又要霸佔北極了.暈!!俄羅斯人早晚要完蛋在這個上面.

我對中國那15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外蒙古的收回還是有信心的.前提是必須打仗,還必須徹底打敗俄羅斯.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了!!等機會吧!!

32樓:悉德壽

誰給出去的東西還往回要啊

清朝晚期割讓給沙俄的土地為什麼要不回來了

問誰要?尼古拉被宰了,列寧倒是說要還卻沒來得及實行也死了,史達林即位後根本就不搭理這茬,假裝不知道,你有什麼辦法。肯定收不回來了,因為現在世界上已經公認完各個國家的疆界了。歷史問題不被考慮在內了已經,所以是不可能收回來的。因為要是按照歷史來重新劃分疆界,就會很亂套,比如英國的殖民地應該有美國,那麼美...

在歷史上說清朝戰勝了沙俄,為何還割讓出去了大片東北領土

這是因為當時的宋朝在經濟上非常的富裕,但是在軍事上並沒有太好的能力。從歷史上看 雖然打贏了沙俄,但是沙俄那種想要侵略的心理卻完全沒有消滅,於是迫不得已割讓大片土地給沙俄,要求他不再侵犯,果然因為這片土地的割讓,讓清朝享受了上百年的安靜日子。雖然清朝戰勝了沙俄,但因為在軍事力量上相差過大,所以最後不得...

吳三桂當年住在哪裡,吳三桂清朝時期住在什麼地方?

吳三桂本身他在清朝的時候,他個人在京城應該沒有宅子,他的兒子吳應熊因為娶了太宗十四女為妻,曾住在現在的西單北大街的石府胡同裡。吳三桂由於在北京停留的時間很短,後來就一直往南方打,最後到了雲南那兒,等於是在那塊成了藩王,就是說他個人在北京 清朝年間的時候,是沒有什麼宅地的。吳三桂一直鎮守雲南,吳三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