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硫的氧化物的問題,化學高手進

2022-03-12 21:48:03 字數 4318 閱讀 3096

1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一氧化硫好像還沒有定論、、圖右上角是我推測的結構這是乙個雙自由基、、而且會多聚、那麼就比較像是sp2雜化 兩個未雜化軌上各有乙個單電子

四氧化硫好像沒這東西、你如果說的是硫酸根就很好解釋了。見圖。sp3雜化、並且有反饋配鍵、所以實際上電子是共軛在這五個原子上的。

如果有看不懂儘管追問。。

那個、、四氧化硫的結構如果研究出來就可以寫研究生**了、、對於競賽的東西不要太糾結於結構、有些東西是專門為題而造的、再說歷年的競賽題標準答案有些也是錯的。學化競的孩紙傷不起。。共勉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硫和氧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同一族,最外層都是6個電子,一氧化硫和氧氣的結構比較像,都是用兩個共價鍵相連,只不過稍向氧偏移,因為氧得電子能力強。至於四氧化硫,呃,應該是硫酸根吧。因為硫最高就是正六價了。

結構是中心是硫,四周是氧,最後多兩個電子,呈負二價。(手機發不了圖,抱歉,只能口述)

3樓:耗子想知道

文盲路過....茫然

4樓:青翼福蛙

有一氧化硫和四氧化硫(⊙_⊙)?

急問題!!化學高手進! 5

5樓:

1, 一氧化二氯鍵角比水大,應該是由於氯的電負性較大,使電子雲更偏向氯,而使氧原子的兩對孤對電子處電子雲密度減小,相互之間斥力也減小。由於孤對電子之間的斥力往往強於單鍵之間的斥力,對分子結構的影響更大,所以氧原子孤對電子間斥力減小使cl—o鍵之間的斥力更明顯,排斥的程度比水分子中h—o鍵更強,因此一氧化二氯中氯原子間距更大,使其鍵角也更大。

2. 這個問題我就不太確定了,你指的穩定性應該是反應中的穩定性吧,個人的見解是:由於順鉑的極性大,因此其電荷重心偏向一邊,分子的極化率較小,而反鉑由於其極性很小,因此分子的極化率較大,如果引入比較強的配體,由於引入配體的極化率大於原配體,就會使中心原子偶極矩不能消除,導致原配體與中心原子之間的鍵減弱,因此更加不穩定。

3. 我查了一下,應該是13版的

(p.s. 你大概是大學生吧,我的回答只能當作參考,畢竟本人只是高中生,大學的答題要求可能很不一樣……)

6樓:黃曉徭奧

降低的原因有多種,有的是活化了分子,有的是改變了其他量

。活化能就是分子反應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這和反應途徑有關,而和溫度、壓強、濃度等因素無關。但是使用催化劑由於等於改變反應中間過程(相當於走捷徑)而使得活化能降低。所以是:

正催化劑

施加活化能降低,活化分子百分數劇增,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總數劇增

撤去活化能公升高,活化分子百分數劇減,單位體積內總數活化分子劇減

例如h2(g)+i2(g)=2hi(g)這是可逆反應,它是怎麼改變反應的?如果是正催化劑的話:其實h2和o2中不全是分子形式存在的,也有是單個的原子的,混合在一起的話,都是相互碰撞的,可是不是有效的碰撞,活化分子太少了,不夠格,是不會反應的,而有催化劑的話,就會進行另外乙個與催化劑的反應,他們的活化能反映要求相對來說較低的,碰撞基本是有效的,然後產物再與前面不反應的反應,相當於過山頭,開了一山洞,最後催化劑還是催化劑回到了原點,不知道我這麼講,你明白沒?

注意不要滴定過量,那個滴定點不好把握,快到滴定點時,要注意觀察在誤差分析中,明確恒量與變數,一般情況下進行資料

處理代入公式時,c標和v待為恒量,v標為變數,把握v標這個變數的改變,或者其它物理量的改變轉變為v標變化,也就是把引起誤差因素轉化為變數v標變化,再進行分析。根據產生誤差,分門別類進行歸納總結如下:一、儀器潤洗在酸鹼中和滴定實驗中,滴定管、移液管和錐形瓶都要用蒸餾水洗乾淨,剛用蒸餾水洗過的滴定管、移液管內壁附著一屋水膜,為了防止水膜稀釋溶液,使所盛溶液濃度變小,在裝入待裝液前,要用盛放液潤洗2—3次,用待裝入的溶液代換水膜。

錐形瓶不能用待測液潤洗,錐形瓶中溶液雖然濃度待測,但已客觀存在,其體積也是用滴定管準確測定的,這樣,錐形瓶中待測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是一定的。若將錐形瓶用待測液潤洗,必然是增大了錐形瓶內待測液的體積,增大了待測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導致滴定誤差偏高。由此道理可知,錐形瓶在裝入待測液前不必乾燥,相反,向錐形瓶內加入適量的蒸餾水有利於滴定。

二、氣泡在滴定實驗中,給滴定管裝液時,讓尖嘴充滿液體而排除滴定管尖嘴部分氣泡。如果滴定管尖嘴部分留有氣泡,沒有趕掉就進行滴定,滴定管流出的標準液,有一部分填充氣泡空間,並沒有全部參加反應,因而使v標增大,結果偏高,如果滴定前無氣泡,而滴定後尖嘴部分有氣泡,會使全部參加反應的標準液有一部分不能表現出來,使得v標偏小,從而使結果偏低。三、讀數在滴定管中注入液體後,調節液面,此時記下液面位置為v1,滴定終了,記下液面讀數為v2,在一次滴定實驗中,涉及到兩次讀數,讀數要求是視線要與凹液面最低點相切,不能俯視,也不能仰視,最終消耗標準液體積:

v標=v2-v1,俯視或仰視,如使v標偏大,所測結果偏高,若使v標偏小,所測結果偏低。四、指示劑選用指示劑要滿足條件:第一,指示劑變色範圍要在終點ph發生突變範圍內,一般情況下強酸強鹼相互滴定,指示劑用酚酞甲基橙均可,但若是強酸與弱鹼則須選用在酸性範圍內顏色發生突變的甲基橙,若是強鹼與弱酸反應則須選用在鹼性範圍內顏色發生突變的酚酞,否則會引起較大誤差;第二,指示劑用量。

由於酸鹼指示劑本身又是弱有機酸或弱有機鹼,不宜過多,過多的酸鹼指示劑充當了酸鹼中和反應中的酸或者鹼而導致滴定誤差。一般中和滴定中所用的溶液濃度在0.1mol/l左右,體積在20ml左右時,酸鹼指示劑用2滴-3滴為宜。

若酸鹼指示劑用量太少,其顏色太淺,不利於滴定終點的判斷。例如,用鹽酸滴定氨水選用酚酞作指示劑,鹽酸與氨水完全作用生成nh4c1溶液呈酸性,而酚酞變色ph在8—10之間,當滴有酚酞氨水由紅色變為淺紅色時到達滴定終點,但實際上還一部分

nh3·h2o未被中和,從而使得v標偏小,從而結果偏低。五、雜質雜質可能含在標準液中,也可能含在待測淮中,雜質可能參與反應,也可能不參與反應,雜質對測定結果影響須具體分析,若因雜質存在使v標增大,則結果偏高,若使v標減小,則使所測結果偏低。譬如,用含nacl雜質的naoh配成標準溶液來滴定鹽酸,由於nacl存在,使得所配naoh溶液濃度偏小,一定體積溶液中所含naoh物質的量減小,中和一定量鹽酸須更多標準液即v標增大,所測鹽酸濃度偏高。

六、其它移液管取液時,移液管尖端殘留液泡吹入錐形瓶中會帶來誤差。因為在製作移液管時已考慮到留在移液管尖端的殘留液不包含在應有體積數之內,若將其吹入錐形瓶中,則v待增大,消耗v標增大,c待偏高,另外滴定過程中,錐形瓶振盪太激烈,致使少量溶液濺出,使v標減小,使c待偏低。

7樓:浪凡地板

1 , 鍵角是怎麼形成的呢,是分子在空間中所有力的乙個平衡狀態。為什麼大,因為原子和原子之間存在引力與斥力,而相對而言核電荷數越多力就越大,但也不是鍵角就因此而越大,只是形成的平衡狀態時相對而言。

2,順鉑?反鉑?查到了,學過不過書上沒有講的太清楚,pt應該是sp3 雜化的,乙個可能是雜化重疊時順的大於反的,還有就是順鉑形成的空間結構較反鉑而言分子重心更接近分子形成的的空間結構的重心。

3,第十三版,這個肯定

僅供參考,我學藝不精。抱歉

8樓:同齊幸菀柳

5.c!抑酸劑的是

a.碳酸鈣

b.氫氧化鋁

d.小蘇打

---都有應用!6.d

!a.該物質屬於兩性氫氧化物

---顯然不對!

b.該物質是al(oh)3

和na2co3

的混合物

---顯然不對!

c.1mol

naal(oh)2co3最多可消耗3molh+---也不對!

naai(oh)2co3

+4h+

==na+

+ai3+

+3h2o

+co2

d.該藥劑不適合於胃潰瘍患者服用

---易胃穿孔!

9樓:匿名使用者

1.cl的吸電子能力強,使o上孤對電子雲密度減少,對cl-o鍵的斥力減少,整體上更接近sp3等性雜化,所以鍵角更大

2.這個……你說的「穩定性」很模糊啊……應該不是熱穩定性吧?順鉑170度會轉成反鉑……如果是配合物穩定性的話,應該是由於反位效應,但為什麼我覺得反鉑更穩定……

3.13版

10樓:智乃針谷蘭

那個讀十水硫酸鈉

叫芒硝就是含有結晶水後面那個式子是十水硫酸鈉脫水也就是把結晶水去掉

一般加熱就行

這也屬於化學反應範疇

11樓:曾年胥昌黎

假設有乙個n,14/19.7%=71

假設兩個n,28/19.7%=142>100不合適!所以捨去所以分子量71

所以ch為71-14=57

57/14(ch2的分子質量)=4

所以是c4h9n

化學中酸性氧化物,鹼性氧化物的性質

1。so2與co2性質的比較 co2與so2性質的相同點 均為酸性氧化物,具有酸和氧化物的通性,如與ca oh 2反應均形成白色沉澱等 不同點 so2水溶液的酸性比co2水溶液的酸性強,so2具有還原性和漂白性.2。能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稱為鹼性氧化物 能和鹼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稱為酸性氧化...

金屬氧化物的化學式,八種氧化物的化學式

金屬氧化物分為很多種,中學要求掌握的主要是常價氧化物,過氧化物,常價氧化物例如氧化鈉 na2o 氧化鈣 cao 化鎂 mgo 氧化鐵 fe2o3 feo氧化亞鐵 氧化銅 cuo 氧化銀 ag2o 等等,就是氧元素和常見金屬組成的常價態氧化物,氧為 2價。而過氧化物則是通過過氧根 o2 2 與金屬組成...

所有氧化物的熔融狀態都是氧化物嗎

也是氧化物,因為熔融是將物質由晶相變為液相的過程。熔融狀版態僅僅指晶體,如果氧化物權是氣體的話,是沒有熔融狀態的。熔融,是指溫度公升高時,分子的熱運動的動能增大,導致結晶破壞,物質由晶相變為液相的過程。原理原質纖維的著火點 燃燒熱 火焰溫度和限氧指數等指標,對易燃程度,火勢的蔓延與擴大,有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