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明君漢宣帝到底有多牛

2022-02-01 02:22:10 字數 6105 閱讀 1435

1樓:匿名使用者

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又稱「孝宣中興」,史家稱前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在以制定廟號、諡號嚴格而著稱的西漢一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

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劉詢因病崩於未央宮,葬於杜陵,廟號中宗。

2樓:匿名使用者

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是漢武帝劉徹的曾孫。他平生出名的典故有「故劍情深」「南園遺愛」「芒刺在背」;不太出名,但其實更牛的有兩件大事:一是徹底搞定匈奴,開闢西域都護府,二是設立常平倉,解決民生問題,文治武功他都佔齊了。

漢宣帝在位的時期,西漢國力達到最高峰,而物價卻最低,史稱「孝宣中興」,也有把宣帝朝與昭帝朝合在一起稱作「昭宣中興」。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故劍情深」「南園遺愛」和「芒刺在背」。

劉病已是衛子夫一系的後代,當初,他的祖父衛太子劉據,被小人江充陷害,在「巫蠱之禍」案中自殺,禍及滿門。劉病已作為叛逆之後,因為當時剛出生,未被處死,而是成了乙個囚犯。後來,被漢武帝收養掖庭。

武帝死後,劉病已生長民間,因為家貧無財無勢,豪門不願嫁女,便取了小官吏之女許平君為妻,兩人感情很好。

後來,漢昭帝去世,新繼位的昌邑王劉賀無德無行,不久就被權臣霍光廢棄,轉而迎立劉病已登基。這就是歷史上的漢宣帝劉詢。這一年,劉病已十七歲,正是青春好少年。

據說,他半天就搞定了繼位登基的各種繁瑣禮儀,顯示出鳳子龍孫的神異天賦。

漢宣帝繼位後,一項重大任務是要迎娶皇后,大臣們爭先恐後為他物色新皇后,包括霍光之妻霍顯,也想把女兒霍成君嫁給他。這時候,霍光權勢滔天,已經到了讓漢宣帝感覺「芒刺在背」的程度,要把這些壓力頂回去,實在不容易。

平時,漢宣帝對霍光只能採取隱忍戰術,避免自己變成第二個昌邑王劉賀。但為了許平君,還是必須出來表態。

漢宣帝下詔說,我有一把微賤時的故劍,現在不見了,可我很想念它,下詔尋回。大臣們都是人精,自然讀懂了個中意思,於是,紛紛改提立已封為婕妤的許平君為皇后,宣帝終於實現了對妻子的不離不棄的承諾。「故劍情深」就成了歷史上最浪漫的關於愛情和諾言的一道詔書。

許平君在歷史上有賢名,但好景不長,三年後,霍光之妻霍顯趁著她生孩子的時候,買通醫生毒死了她,對外說是難產而死。

宣帝將許平君葬於杜陵南園,娶了霍光之女霍成君為新皇后。本來霍顯還想讓霍成君毒死太子,但因為宮中防範嚴密,未能下手。

漢宣帝隱忍了五年,霍光去世後,霍家陰謀造反,宣帝滅了霍氏滿門,廢了霍皇后。十年之後,下令霍成君遷雲林館,廢皇后自殺。

漢宣帝百年之後,也葬於杜陵,只可惜宣帝生前英明,死後還是由兒子漢元帝拿主意,宣帝終未能與許後合葬。「南園遺愛」成為千古憾事。千古杜陵,至今尚在。

武功彪炳:設立西域都護府。漢宣帝時期,漢朝面積最大,直屬的六百多萬平方公里,加上西域都護府、北方鮮卑和匈奴故地,控制面積一說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一說二千五百六十萬平方公里。

漢朝疆土東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琉球群島及朝鮮半島中北部,包括九州島;北至北冰洋,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這時候的漢人,民族自信心也達到空前。

傳說中的漢宣定胡碑更是震撼人心。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在《後漢書。

南匈奴列傳》中,班彪給劉秀的奏章中有「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這些句子,印證了那個彪悍逆天的鐵血時代。也留給後人無限遐想。

文治昌明:「霸王道雜之」。漢宣帝武功極盛,但他在位時期,漢朝卻不像武帝朝那樣民生凋敝、四海怨言,因為他有一套自己的治國思想,確實是個天生的帝王之材。

制度思想領先。可以說漢宣帝是乙個披著儒家皮的法家,或者說實用主義者。就按照他教育兒子的話,「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霸道與王道並重,這就是漢宣帝的治國思想,確實也有實效。

在吏治上,漢宣帝也頗有辦法,通過整頓吏治、加強考核,達到了政治清明的效果。譬如,把**「久任」的實施範圍,由朝廷大臣擴大到高階地方**;又譬如,**即便積有功勞、或有優異表現應該公升遷,也不輕易提公升調動,而是另外尋求對策,給良吏以物質、精神兩方面的獎勵和褒獎。這些做法,至今還是中國人的吏治寶典。

漢宣帝更有為政寬簡,懲治貪腐之事。除了採用能吏鎮壓豪強,更多次大赦天下。調整經策、整頓工商;抑制兼併,輕徭薄賦。就連赫赫有名的《史記》,也是在宣帝朝頒行的。

至此,西漢王朝的國力到達頂峰,而物價卻最低。民生休息,四海安靖。史稱「是故漢世良吏,於是為盛,稱中興焉」。

恩澤千古:設立「常平倉」。常平倉,是中國古代**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官需民食而設定的糧倉。

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充分發揮穩定糧食的市場價值的作用。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進行**。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穀貴傷民」,對平抑糧食市場和鞏固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遇到大災之年,常平倉更是老百姓活命的指望,對於乙個古代農耕文明來說,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

這個政策思想,起於戰國李悝,范蠡和管仲也有類似思想。但直到漢宣帝朝,正式創立平準法,設定常平倉。從此,此倉被歷代**沿用,直到如今,仍然對糧食市場的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如果說,漢宣帝的赫赫武功是給後世留下一大片遼闊江山,熙熙文治是恩被漢朝百姓。那麼,常平倉等富有創造力的政治措施,則是澤被後世的壯舉。

這就我們英雄的先祖先賢,也是我國歷史上的真正大牛人。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3樓:天天天藍

(一)、聯絡

1、 文學真實儲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採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甚至於還靠著從**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3、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

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

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4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乙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乙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5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臺的歷史了。

」 清 黃人 《<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程序。

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闢了乙個新時代。」 菡子 《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 5. 指歷史學科。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編輯本段詞語意義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

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本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

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相關書籍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範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我個人認為,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是真實存在的,而文學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也許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文學存在於歷史之中。

千古一帝指誰最合適,千古一帝究竟指的是誰

從歷史發展潮流的角度應該是秦始皇不要他是中國第乙個皇帝。但是僅限於封建制 從別的角度來看,武則天也屬於千古一帝,因為他是第乙個也是最後乙個女皇帝。千古一帝究竟指的是誰 個人認為,如果只選乙個,秦始皇較合適。雖然秦始皇 漢武帝 唐太宗和康熙,這四位帝王都被人們冠予 千古一帝 的美名,但秦始皇畢竟不一般...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千古一暴」

同意樓上的。這個畢竟要自己以自己不同的思維方式去考量。秦始皇 在統一度量衡 貨幣 走出奴隸制 開始封建制等許多方面都是有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但是 人畢竟是人 總有錯誤的。焚書坑儒 大興土木什麼。等等 很多 不咋地的事情。具體你覺得的他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就看自己的考量了。個人覺得 還是貢獻比較大...

歷史上四位千古一帝有誰, 請教 什麼是「千古一帝」?中國歷史上的哪些皇帝是被譽為「千古一帝」的?

1 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史上首位大一統疆土的帝王,建立 集權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2 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在位期間勤於正事,兢兢業業,當時的漢朝在他統治期間經濟軍事政治文化都達到了巔峰。3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期間大破突厥,平定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