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一下新五代史 伶官傳序,新五代史伶官傳翻譯

2021-09-13 13:28:14 字數 5560 閱讀 8070

1樓:龍山獨臥

譯文:莊宗喜歡滑稽戲,又通曉**,能自己譜曲,直到現在汾州、晉州一帶,往往能聽到人們唱他譜寫的歌,所謂「莊宗親自譜寫」的曲子到處都能見到。他小名叫亞子,當時也有人叫他亞次。

他還常常用戲子名字自稱,叫自己為李天下。從他繼承父業,到統一天下,常常和戲子在庭院排練遊戲,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權,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當年他在胡柳一帶作戰,他寵愛的伶人周匝被梁人俘獲。後來他滅掉梁進入梁的都城汴京,周匝來到他的馬前拜見他,莊宗見到他很是高興,賜給他金銀錢物,慰勞他的艱辛與忍辱負重。周匝對莊宗說:

「我被梁人擒獲,能夠活到現在,多虧了教坊使陳俊、內園栽接使儲德源幫忙。請陛下賜給我兩個州報答這兩人。」莊宗答應封這兩個人為刺史。

郭崇韜勸他說:「和陛下您一起打天下的,都是些忠誠勇猛的英雄。現在天下剛剛創立,還沒有封賞乙個功臣,就先把伶人封為刺史,恐怕失掉天下人心。

不能這麼做!」於是沒有執行命令。一年後,伶人多次向莊宗進言,莊宗對崇韜說:

「我已經答應周匝,你還不執行的話,會使我見到這三人很慚愧。你的話雖然正確,但是為了我,就執行吧。」最終把陳俊封為景州刺史、把德源封為憲州刺史。

2樓:

這是《伶官傳序》嗎?

新五代史伶官傳翻譯

3樓:**雞取

《伶官傳序》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伶官傳序》翻譯:

唉,國家興衰的命運,雖然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嗎?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莊宗得到世界並失去世界的原因來了解。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

」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裡。此後出兵,就派隨從**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揹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把閻王父子綁起來,用木箱裝上梁俊臣的頭,進入太廟,把箭還給祖先,並告訴他們他們的成功,他是如此的傲慢和壯麗。

當敵人被殲滅,世界平靜下來後,乙個人在夜間喊叫,**向四面八方作出反應。他急匆匆地向東逃走,在他看到叛軍之前,士兵們散開了。君主們和大臣們互相注視,不知道該回到**去。

所以向天發誓,剪掉你的頭髮,大家的眼淚都溼了裙子,多麼頹廢啊。

是不是很容易讓世界變得艱難而失去它?還是要推斷他的成敗,是因為人事?《尚書》說:

「自滿帶來損害,謙遜得到好處」,憂心忡忡、艱苦奮鬥能使乙個國家繁榮昌盛,休閒享樂能使自己滅亡,這是很自然的。

因此,當莊宗強大的時候,全世界的英雄都不能與他抗爭;當他衰落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攻他,他們自殺,國家滅亡,全世界都嘲笑他。

生活中的災難往往是由細微的事情累積而成的。人們的智慧型和勇氣常常被他們自己的被寵壞的東西困住。只有被寵壞的伶人才能這樣做嗎?

4樓:匿名使用者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並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後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

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後宗莊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裡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裡,使人揹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慨,是多麼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裡發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去好;到了割下頭髮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麼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

還是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

"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傑,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後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於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於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於是作《伶官傳》。

翻譯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講的是如何治國

5樓:大愚若智

《五代史伶官傳序》選自歐陽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傳》,是一篇史論。此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後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於「人事」,藉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慾。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決定於人事。然後便從「人事」下筆,敘述莊宗由盛轉衰、驟興驟亡的過程,以史實具體論證主旨。

具體寫法上,採用先抑後揚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先極讚莊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前後對照,強烈感人,最後再輔以《尚書》古訓,更增強了文章說服力。

全文翻譯:

啊!國家的興盛與衰敗的道理,雖說是天意,難道不是人為的緣故嗎?**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傳言晉王李克用臨死時,曾把三支箭交給莊宗,並對他說:「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與我結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歸附於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

給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心願。」莊宗收下箭藏在宗廟裡,此後打仗時,就派**以少牢之禮祭祀於宗廟,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錦鍛織的袋子裡,揹著它衝殺在前,等打了勝仗,又把箭放回宗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放著梁王君臣的頭顱,進宗廟,把箭交還先王,稟告報仇成功的訊息的時候,他意氣之盛,可以說是豪壯啊!等仇敵已滅,天下平定,乙個人在夜間呼喊,叛亂的人四方響應,莊宗慌張東逃,還沒等見到敵人,官兵們就離散了,只乘下君臣互相瞧著,不知投奔**是好,以至於剪斷頭髮,對天發誓,眼淚沾濕了衣裳,這又是多麼衰敗啊!難道真是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嗎!

還是推究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都在於人為的緣故呢?

《尚書》說:「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好處。」憂患與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喪失性命,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當莊宗氣勢旺盛時,天下所有豪傑無人能同他對抗,等到衰敗時,幾十個伶人就可使他命喪國亡,為天下人所恥笑。可見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僅僅是伶人的事嗎?於是作《伶官傳》。

伶官傳序的全文翻譯

6樓:夜璇宸

一、譯文:

啊!國家的興盛與衰敗的道理,雖說是天意,難道不是人為的緣故嗎?**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傳言晉王李克用臨死時,曾把三支箭交給莊宗,並對他說:「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與我結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歸附於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

給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心願。」莊宗收下箭藏在宗廟裡,此後打仗時,就派**以少牢之禮祭祀於宗廟,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錦鍛織的袋子裡,揹著它衝殺在前,等打了勝仗,又把箭放回宗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放著梁王君臣的頭顱,進宗廟,把箭交還先王,稟告報仇成功的訊息的時候,他意氣之盛,可以說是豪壯啊!等仇敵已滅,天下平定,乙個人在夜間呼喊,叛亂的人四方響應,莊宗慌張東逃,還沒等見到敵人,官兵們就離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著,不知投奔**是好,以至於剪斷頭髮,對天發誓,眼淚沾濕了衣裳,這又是多麼衰敗啊!難道真是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嗎!

還是推究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都在於人為的緣故呢?

《尚書》說:「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好處。」憂患與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喪失性命,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當莊宗氣勢旺盛時,天下所有豪傑無人能同他對抗,等到衰敗時,幾十個伶人就可使他命喪國亡,為天下人所恥笑。可見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僅僅是伶人的事嗎?於是作《伶官傳》。

二、原文:《五代史   伶官傳序》宋代文學家  歐陽修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擴充套件資料

一、賞析

《五代史伶官傳序》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史論。此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後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於「人事」,藉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慾。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決定於人事。然後便從「人事」下筆,敘述莊宗由盛轉衰、驟興驟亡的過程,以史實具體論證主旨。

具體寫法上,採用先抑後揚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先極讚莊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前後對照,強烈感人,最後再輔以《尚書》古訓,更增強了文章說服力。全文緊扣「盛衰」二字,夾敘夾議,史論結合,筆帶感慨,語調頓挫多姿,感染力很強,成為歷來傳誦的佳作。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2023年8月1日-2023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五代史伶官傳序》屬於哪個朝代的作品

遺愛紅塵 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的作品 五代是樑唐晉漢周 所寫的是後唐莊宗李存勖時期的事 對方考慮看過 五代史伶官傳序 選自歐陽修所作 新五代史 伶官傳 是一篇史論。此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後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和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

《五代史伶官傳序》是如何運用對比關係的詞語突出中心的

文章運用了正反對copy比論證的方法,說服力極強。晉王臨終授矢莊宗,告以遺恨,要莊宗不亡世仇,完成遺志。莊宗重任在肩,惟恐辜負先人之託,用兵時負矢在前,身先士卒,終於一勝再勝,大獲成功。可他大功告成後,便改初衷,寵幸伶人,貪圖享樂,以致政事廢弛,衰敗繼之。作者以莊宗成功時 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的情景...

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史怎樣運用對比關係的詞語來突出中心的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憂勞 逸豫 興國 亡身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傳序 是如何運用對比關係的詞語突出中心的?文章運用了正反對copy比論證的方法,說服力極強。晉王臨終授矢莊宗,告以遺恨,要莊宗不亡世仇,完成遺志。莊宗重任在肩,惟恐辜負先人之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