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都有那些,人的本性是什麼呢?

2021-09-09 07:56:32 字數 4325 閱讀 6593

1樓:小小黃

人的本性是什麼?早期有性善說(孟子),性惡說(荀子),性本無知無慾說(老子)。這個源遠流長眾說紛紜不一而是的問題,爭論幾千年了。

一向認為凡牽涉到人性的問題太複雜、太深奧,日常所見的善與惡的變幻又太迷離、太茫然,故而從未費心深究過。

因前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虐俘事件,耳濡目染了一些慘不忍睹的****和報道,人的本性問題倏地纏繞心頭,揮之不散了。聯想到日軍侵華時,也是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視我國民眾的性命牲畜都不如。在多起近乎瘋狂的**中,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幼,被開膛破肚、作細菌試驗的生物,甚至是新兵練習刺殺的標本,其行為比野獸還野蠻,比魔鬼還**!

瞧那些施暴者,殺人時面不改色心不跳,還以此為樂。禁不住質疑連連:人與人的差別為何如此之大?

某些人為何如此**?即便懷有深仇大恨,何不一槍了結?令他人遭受生不如死痛苦,同為肉長的心,怎能就安寧了呢?

帶著種種不可思議的疑惑,從而思考起關於人的本性問題。

三字經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按此假定人的本性是善的,由於諸多外在因素影響,譬如生存環境,家庭學校教育,結交朋友好壞,或某一瞬間控制能力的偏差,方才表露出不同的善惡。

人的性格原本就是多重性的,有陽光面,也有陰暗側。正常情況下,理智往往起決定性作用。

古語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詮釋為人的性格與生俱來的,是後天無法改變的。

而另一種說法: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動物界裡的弱肉強食、生存競爭的基因尚殘留在細胞裡。意指人身上留有動物的本性潛伏其內,一旦生存條件重返險惡環境,惡的本性即會顯露無遺,求生的本能將導致向惡方向發展。

如此,人性本是惡的。

那麼是否殘忍者體內的動物效能比例比一般人高?故此引發的獸性亦強?

綜觀相熟之人,即便一母所生,遺傳基因完全相同,且在同一環境成長,接受一樣教育,吃相同食物,卻仍然產生彼此相差甚遠的性格。若此譯意,人之本性乃先天而生?

現實中人性善惡不是一成不變的。某些橫行霸道,作惡多端的惡人,一旦被法律制裁時,絕大部分悔之莫及,諄諄告誡千萬別步入他的後塵。此時的人性發生了逆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或許當惡的本性不能再為個體謀取利益,惡被摒棄從而呈現善的一面了。

參照某哲學家分析,把人性分為三層:第一層:生物性,偏於惡;第二層:

社會性,善惡交錯;第三層:精神性,偏於善。在此基礎上推匯出人性中有百分之九十偏向惡,百分之十偏向善。

細忖生活中能覺察的人的本性,實質是善惡並存與交織的統一。善與惡互相滲透著。彷彿沒有單一的至善或至惡之人。

所謂的善和惡僅僅相對而言的,受時間、地點、道德評判標準等條件制約。善與惡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時善時惡。顯而易見的是在集體時可行善,獨處時生惡;有人監督時善,失去控制時惡;身強力壯血氣方剛時易惡,體弱衰老時從善。

或許人類已使自己遠離了自然,於是本性愈來愈模糊不清了。科學進步,社會的高速發展,物質文明的背後卻藏匿著厚重的沉鬱與發洩的慾望。如此,惡僅為一種內心顯露的表象而已。

抑或善與惡是這個世界的原有之分,它不光指人而言,世間萬物都有善惡。行善或行惡均由外界所決定。

……以上的種種困惑曾與朋友們討論過,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敘己思,沒有統一答案。而我通過較長久的思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念:甭管人的本性善惡,關鍵如何去選擇和樹立的問題。

誠如一位朋友所歸納:人性,乃是處於動物性與神性之間的介質,是對動物性的克服以及向神性的靠攏,人距離動物越遠就越文明,亦能越從善。

如此,在遠離原始社會、置身二十一世紀的物質文明的時代,為了讓精神也文明些,我們應存有起碼的同情心,建樹人與人之間少些冷漠,多些熱情的理念。必要時伸出援助之手,給弱者一些希望與溫暖。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換位思辨。

不是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人奉獻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之說嗎?若社會上多了寬容,少了不滿,就會遏止和減少惡性事件的發生。說白了: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想使自己的心靈得以安寧,給下一代做個言傳身教的榜樣,應該把從善如流作為做人的準則才是。

2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本性都是多面的。在不同的客觀條件下展現出不同的一面。四川**時很多人展現出無私的一面。可就是這些人如醫生開回扣藥,官吏**腐敗等等。。。。。。。

3樓:嵇默

最開始我認為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但隨著我慢慢長大 我發現有的人在回答你的問題的時候 並不像我一樣認真的對待別人 而是相反:刻意誤導你 隨著遇到這樣的事情的增多 我開始明白 人的本性並不一定是善良的 也有**的人 所以我現在對待人的時候是 將心比心 誰對我好我就以一樣的態度對他 誰要野蠻或說欺騙我 我也一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所以人的本性有自私也有無私 就看那個度 你把握的如何了 這當然也與你的成長和所經歷的事情有關

4樓:匿名使用者

自私貪婪 但是懂得孝順吧

5樓:懵懂的嘟嘟

很多,看哪方面。比如貪婪,懶惰,善良,

人的本性是什麼呢?

6樓:茹晗微生品韻

儒學思想家定論是:人性善。

人性本善,所以進一步又加了一句,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而佛家說,一心迷是真身,一心

覺則是佛。正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儒學人性善論者首推為孟子。孟子認為:人性先天是善良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就是說,人有同情心、羞惡之心、謙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的萌芽,就象人有手足四肢一樣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事情。由此孟子說: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強調: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反對當時的告子時,曾說過:

人性的善良,正象水性的向下流。

人之異於禽獸就在於人有善性,就在於“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善端。

從人天生的屬性來看,是可以使人善良的,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善。至於有些人不善良,不能歸罪於他的屬性,這應是他不能充分發揮他的人性本善的緣故。

因此,一經探求,便會得到,一加放棄,便會失掉。即“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其實,孟子的性善論,美化了人的自然屬性,昭示了人應不斷向善的原始驅動力。但是,具有極濃的天命色彩,對人們的後天向善力具有極大的消極影響。

不管怎說,人,應該向善。

7樓:謬衣肇慧英

這是一個每個人都不一樣的答案,但有一樣是共存的,就是發展和生存!

8樓:字峰戚淑懿

人的本性是無知,你覺得能不能改。

9樓:井璞蔡巧香

我個人認為人沒有本性

雖未得本性都是後天形成的

無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10樓:潭起袁珊

人的本性,就是想得到的時候老得不到就很頹廢,得志的時候大有睥睨天下的豪情,窮困潦倒的時候感慨命運不公,除非很堅毅的人才會看的開。愛情失意的時候尋死覓活,久而久之就忘卻了。。。等等

11樓:督量烏雅夏菡

人是能控制自身本性的東西。

12樓:鬱茵孝靜雅

人的本性,貪婪。一切皆應不同層次的差距所至!

13樓:楚昱庫敏叡

是;自私

不是有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當然,並不代表就是可惡,也多少會有善良的一面的吧

14樓:字若校雪蓮

人之初,性本善。本性當然是可以改的,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很大。

15樓:池禮鐵新月

人的本性是單純。

遇到好的人,就會變成好人,遇到惡的人,就會變成壞人。

再遇到值回得他珍惜答的人,他又會從壞人變成一個好人。

他所珍惜的人負他,他就會變成比壞人更壞的人!

你不能分析一個人的本性是好是壞!只能去判斷你是否值得他珍惜或改變!

或者,你會不會讓他受傷變成一個壞人!

16樓:聖菊黃芊芊

讀過三字經沒有

人之初,性本善。

本性都是善良的。如果不是的話,剩下的都是禽獸版,那早被父母權掐死i了,

人之所以有七情六慾,那都是後天形成的。換句話,一個先天痴呆的兒童,失去了後天形成的機會,,你認為她會有七情六慾嗎?

我的回答你明白嗎?????

17樓:假面

私心屬於人的本性

抄和本能

什麼是人bai

的本性,人的本性有哪du些表現,如何看待人zhi的本性等問題dao,歷來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一個“私”字曾經被塗上醜惡的色彩,私心被貶得一文不值。如今這種現象已悄然消失,但是究竟應該如何看待人的私心,還沒有進行過認真的討論,沒有一個公認的見解。

現以本人的觀察與思考,就怎樣看待人的私心談一些看法。

人的本性是什麼,人的本性是什麼呢?

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不過他們都認為後天教育才決定的性格,所以討論最初的人性是沒有意義的,後天決定性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

人的本性會改變嗎,人的本性是可以改變的嗎

關於人性的討論一直是乙個熱點,但又很矛盾的問題。我依然記得有一年世界大專辯論賽決賽專門討論了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確實挺有道理的,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相信壞人會在好的環境中變成好人,好人也會在汙濁的環境中迷失自己。乙個人從乙個嬰兒到最後老去要經歷很多的東西。三字經都會背,人之初性本善,人性...

男人的本性是什麼,男人的本性是什麼

幸福不會時時等著你,愛你的和你愛的人不是隨時可以出現,請你學會珍惜。當乙個深愛著你的人為你而改變,那是因為他愛你,當你遇到乙個人,他為你收起他的頑固脾氣 也因為他愛你,他把你的興趣也變成是他的興趣時 還是因為他愛你.喜歡乙個人是沒有理由的,無悔的付出 都認為是值得的,只要能和相愛的人在一起。其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