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和近代形上學有什麼區別

2021-05-06 06:34:14 字數 5362 閱讀 9856

1樓:最愛秋天的傳說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的「實體」概念,在希臘原文是:ousia ,按照德國學者斐爾特(w. viertel)的意見,「『ousia』一詞眾所周知地具有兩個意義,而且在柏拉圖(platon)時就已經這樣使用了。

ousia的乙個意義是指那能力(das vermögen)、全部的擁有(hab und gut)以及那在場(das anwesen亦可直接引申出『存在』的意義。);ousia的另乙個意義就是那在場者(das anwesende)、那存在者(das seiende)。」<1>(p.

87) 但是,依照中國學者陳康先生的看法,「作為『實體』講的『ousia』是亞里斯多德的;柏拉圖用來標明『相』<1> 的ontoos on((諸)存在(者)的存在,即:being of beings),和亞里斯多德的術語ousia頗為相當,二者都是指真正的存在。」<3>(294頁) 由此,我們至少可以明白無誤地確定一點,即ousia與存在緊密相關,甚至它自身指的就是「真正的存在」。

那麼,什麼是存在,以及什麼是真正的存在?(也許這樣提問,在哲學上並不一定正確,不過我們是在哲學史的框架內發問的。)伴隨著後人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同回答,便有了對ousia這個術語的不同翻譯。

英譯沿襲拉丁文的翻譯,確定ousia具有兩個意義,即substance和essence 。很明顯substance是亞里斯多德的術語ousia才具有的,因為亞氏指的正是最後在下的基體或者說「託子」,故中譯的「實體」(苗力田<2>等等)或「本體」(吳壽彭、汪子嵩等等)就是由此而來。而陳康是從第二個意義上來理解與翻譯ousia ,把它譯做「本質」,<3> 我分析陳康的意圖是著重在亞氏同柏拉圖思想學說的聯絡方面,因為被解釋為本質的ousia,無論對柏拉圖、還是亞氏皆可以被容納。

不過,考慮到我們是在翻譯亞氏的術語,以及考慮到這個術語與後世哲學史發展的聯絡,所以,我們還是傾向於英譯的substance及其中譯的「實體」。

一 我們人類有一種固有的認識與理解的模式,當一提到「存在」、「運動」、「白的」、「文明的」等等的時候,我們一定率先想到的就是:什麼東西存在?什麼東西運動?

……這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常識,若是沒有弄清楚前面這個「什麼東西」,即「主辭」,我們便感覺無法說話、無法思想。這種思想方式具有必然性,尤其對使用語句構造是主辭賓辭的語言的人來講就更具有必然性。我們看到:

「希臘文的語句構造是主辭賓辭,拉丁文也是如此。繼承希臘羅馬文化的歐洲四個國家,依著文藝復興的先後,乃是義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它們所用的語句的構造也皆是如此。賓辭乃是敘述主辭的。

生長老死於這樣語句方式裡的人,思想方面很容易也採取主辭——賓辭的方式。因此乙個性質必歸之於一主體,乙個性質團必也有乙個主體支援著它。」<3>(511頁) 上述中的「什麼東西」,或者「主辭」,或者稱作「主體」,若我們不但取認識的角度,而且更從存有方面來論究,就可以說是亞氏所追究的實體了,亞氏也正因此建立起了他的實體學說。

實體論是亞氏一切學說的中心。可是,我們發現,正是亞氏這部分學說存在著明顯的相互矛盾與衝突的思想。若是以哲學體系來看,我們便完全不能明白,何以亞氏這樣偉大的思想家、形式邏輯的奠基人,會置邏輯的基本規律而不顧,聽任矛盾衝突的思想同時存在呢?

要明了亞氏實體論中的主要矛盾,就必須首先理清他學說中的兩個觀念,這就是實體與實體性。

實體,在亞氏心目中,什麼是實體?從他的主要哲學著作《範疇篇》和《形上學》來看,亞氏儘管在什麼是實體的說法上存在有不近一致的地方,不過他始終明確堅持認為是實體的至少應當有:(1)個別物體(或個體);(2)物質(hulee或質料);(3)形式(eidos或埃多斯);(4)屬種(eidos與genos或埃多斯與格諾斯);(5)本質。

如果說它們都是實體,那麼對亞氏很自然產生的問題就是:它們之中誰更是實體,或者說,誰更賦有實體性?在《範疇篇》第五章亞氏直接認個別物體為「第一實體」,而同時僅僅將「埃多斯」(eidos意為屬種之「屬」)以及「格諾斯」(genos意為屬種之「種」)視為次於個別物體的「第二實體」。

<6>(2a12-4b19) 但是,在《形上學》第七卷他卻認為埃多斯在實體性上高於個別物體,甚至直接稱埃多斯為「基本實體」,也即第一實體。<7> (1032b2,etc.) 對存在於亞氏身上這樣明顯的相互矛盾的思想,我們若僅僅從傳統的哲學體系的角度作研究,是沒有辦法解釋明白的。

我們在這方面基本上同意陳康引薦的德國著名學者耶格爾(w.jäger)的看法,即「認為它們乃是亞里斯多德數十年間哲學思考裡的兩個現象,認為它們同是歷史上的所與(geschichtliche gegebenheit);……既然同是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但是它們的內容卻又互相矛盾,因此它們不能屬於他的思想史裡的同乙個時點。這就是講它們是先後的。

」<3>(248頁) 利用耶格爾的「歷史發生法」(genetische methode),得以清理出一條比較正確的研究線索。在思想的發生方面,是以《範疇篇》第五章的思想為最先;其次是《形上學》第五卷第八章中的實體思想;再次是《形上學》第十二卷中的實體論;最後,也就是亞氏最成熟的實體學說反映在《形上學》第

七、第八兩卷,即通常稱作「實體研究」卷當中。這也就是說,從亞氏的《範疇篇》確立個別物體為第一實體,到最後《形上學》第

七、第八卷中高舉形式<4> 為第一實體,而把個別物體,也即是形式與質料的複合物列為形式之後的實體,在亞氏有乙個思想的演變與發展的過程。其中起著比較關鍵作用的,就是亞氏對實體性高低的判定所採用的不同的標準與原則,以及伴隨著思想的演變與發展,對它們的不斷的修正與完善。

請教一下老師們 在 亞里斯多德 形上學 總是強調的 所以是的是 和 所以存在的存在 具體意思是什麼。 50

2樓:來自龍泉山顏如冠玉 的石竹

所以是的是。這個「是」是邏輯的,是經過頭腦思考而得出的,同時是可以用某種方式傳達的,你可以用言語把這個「是」告訴別人,同樣的,也可以由別人來告訴你。

所以存在的存在,這個「存在」是——如你所說——本原的,是你內心深處的,是不經過頭腦的,與頭腦無關的,自然而然在那裡的,難以用言語、用各種方式去傳達的,只能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去經歷的,別人無法直接把它給你,只能靠你自己。

我舉乙個例子,前者可以是某條科學定理,可以是相對論。後者則是你的祈禱、你的愛。

3樓:1_夭小姐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的秘密在邏輯學。要理解「是」我們就必須了解亞里斯多德創立的邏輯體系中,繫詞「是」的3個邏輯功能:一是判斷的聯結詞,即區分實體與屬性。

二指稱主詞自身,即揭示第一實體(這乙個)。三表示被定義的概念與定義的等同,即揭示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

所以是的「是」(「being」)指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即本質。而所以存在的「存在」即「是者」。「是者」在形上學中也是本質,實體。

從愛利亞派開始「是者」就作為哲學本體論物件範疇,後成為形上學的中心範疇。在哲學中,所以是和所以存在是同乙個意思。

「存在」即「是者」是就是存在。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是西方哲學,要了解一些名詞的意思必須要從英文的角度出發,最好是拉丁文而不是單純的中文字面意思,畢竟人家用的不是中文。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切知識中,形上學的知識是最無用的,但又是最高貴的 5

4樓:

形上學是甲骨文的基礎。

呂宗堯2011.06.15

5樓:阿飛

能把無實際意義毫無興趣可言的東西堅持不懈算得上彌足珍貴了

6樓:似荌

我也給同學努力著呢~~

主義和形上學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

7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bai解釋形上學:

形而du上學」

是翻譯過來的,最zhi早要追隨到亞dao裡士多德的《形而專上學》這屬部著作,但是其實這部著作直翻譯是後物理學或原物理學。形上學,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是「形而上」的學問。這樣應該比較好理解,就是超越現實的,追求永恆和絕對的學問。

裡面還涉及很多問題,這裡不一一列出。

馬哲中反對「形上學」最主要是反對這門學問的思維方式,及是大家常說的靜止地,孤立地,片面的思路。

這個涉及哲學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

接著解釋唯物主義:

在這個關係問題上有兩方面,其中第乙個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也就是誰先誰後,誰決定誰,誰是世界的本原的問題。

當認為思維是世界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這就是唯心主義

人對自然的反映是照相式活動 為什麼是近代形上學的觀點

8樓:怕麻煩

這種觀點只看到了人對自然的認識而忽略了人對自然改造的作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是一種形上學的觀點。

9樓:匿名使用者

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只對自己研究的課題進行實驗室式的研究,這當然是形而上。

10樓:夏林杆

「照相式」只是就事論事,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什麼是「在場形上學」「不在場形上學」?

11樓:匿名使用者

要理解在場,就先理解形上學.

解釋形上學的詞條很多,我就結合你的問題談一下.形上學一般所討論的,都是超越經驗的.其中心問題是"存在".

那麼形上學有什麼特點呢?就是二元對立,並且其中一方佔主導.比如,現象和本質的對立(本質是主導),質料和形式對立(形式佔主導),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對立(理念佔主導)……

形上學中大量充斥著這樣的思辯模式。

所謂在場,就是指這些在二元對立中佔主導地位的概念在場。也就是說,乙個事物,一定要有其本質,其本質一定要在,如果本質不在,這個事物就不可能在。在場更強調了現場感。

其實這個並不難理解,主要是哲學家使用的一些術語,總是被一些人當作時髦的東西,但是卻又未必精確的去介紹這些術語。結果造成了許多誤會。

再說書寫和言意(言說)。

首先,以德希達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家,都強烈反對傳統的形上學。德希達是從反對邏各斯中心主義開始,進而延伸到書寫和言說的對立。

傳統認為,言說可以使意義在場。而書寫已經會使一部分意義不在場。舉例來說,我現在和你面對面交談,討論一些問題,雙方交流可能很舒暢。

但是形成了文字,把對話記錄下來,這時現場的一些資訊也許就不能在文字中體現出來。因此傳統中都看中言說輕視書寫。

德希達卻不同意這個觀點,至於他的論證過程,很複雜,我就不多寫了,樓主自己可以去查點權威資料。

那麼德希達反對言說比書寫重要,是不是表示他認為書寫比言說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德希達作為乙個解構主義者,就是要防止陷入結構主義以前的錯誤之中去。結構主義者認為乙個系統結構中,有中心和邊緣的對立。比如言說和書寫的對立,其中言說是重要的,書寫是次要的。

如果你把這個顛倒過來,變成書寫和言說對立,書寫是重要的。實際只是顛倒了位置,沒有改變實際的關係,這仍然是形上學的表現。就好比說,奴隸主奴役奴隸,奴隸造反了,變成了以前的奴隸奴役以前的奴隸主,實際上和以前還是一樣,關係根本沒有變化,變化的是這個關係所處位置上的人。

不知道我這樣講,你能明白嗎?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white小少爺 哈哈,完全在亂說,樓主說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你們就當是 形而上學 這本書拉?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他的代表人物和代表座有拉美特里 狄德羅 霍爾 愛爾維修,主要著作有 形而上學導論 論物質 論人 等 伽森狄 1592 1655 法國哲學家,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代表人 著有 伊...

辯證法和形上學的根本對立焦點在於

辯證法和形上學的根本對立焦點在於 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世界觀和方 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1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絡的 形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絡,彼此孤立的。2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發展過程...

形上學通俗的怎麼解釋,到底是什麼意思

別聽教科書上那句硬譯過來的套話,大家聽了都不明白,讓人解釋越解釋越難懂!其實,形上學 指的就是 一切物質 物體狀態及存在之上的學問 相反,形而下學 指的就是 該物質 物體狀態及存在之前的理性存在 的意思,這一點,我國古代心學 理學早就解釋過了,無非是現在教科書的編者們是些 磚家 不動腦筋將該名詞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