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話什麼最經典,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2021-05-04 22:39:01 字數 4859 閱讀 8490

1樓:永夜

太多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等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

"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原文:出自《論語·學而》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很喜悅,高興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這句話經常被用以對遠道而來(有知識有文化、知心的人)的朋友表示歡迎,也表示老朋友見面後很開心的樣子。

乙個人有了原則(將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場想事情(關心自己的朋友),他自然就來了,不是會很快樂嗎?

2樓:傾鶴糧

孔子論語中最經典的五句話: 在山東曲阜《2007祭孔大典》上,宣布了通過各種**渠道評出的《論語》中最具影響力的五句話,這五句話即是《論語》中的精華,也是作為中國人不能不知道的文化經典,這五句話已作為明年北京奧運會的宣傳和迎賓用語,以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兒女熱情好客、禮週儀方。 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告誡我們要注意搞好團結,搞好關係,和睦相處。注意,這裡用了「樂」字而不是「說」字。

「樂」與「說」是不同的。「說」是在心裡樂,而「樂」不只是內心高興還要表達出來。孔子在這裡告訴他的學生說,當遠方的同學投奔我們來時,我們一定要表現得高高興興,也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夠越來越紅火。

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出處《論語·顏淵》,「四海」指天下,全國。

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孔子的**司馬牛對師兄子夏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翻釋過來就是:

司馬牛憂慮地說:「別人都有兄弟,獨是我沒有。」子夏說:

「生死乃命中註定,財富地位由上天安排。君子尊敬別人,待人恭敬,而且有禮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

君子何必擔心沒有兄弟。」 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

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你厭惡的事就不要對別人去做。

四,「德不孤,必有鄰」。 「德不孤,必有鄰」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五,「禮之用,和為貴。」 「禮之用,和為貴。」是說:

禮的應用,應以和諧為貴。 這句話源於《論語·學而》。全段原文為,有子曰: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翻譯過來就是:有子說:

「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滿意請採納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3樓:韓琴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

白話文釋義: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支學習,找出他們缺點加以改正。

2,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

白話文釋義: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嗎!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乙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白話文釋義: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篇》

白話文釋義: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乙個有德的君子嗎?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看見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4樓:螢火蟲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西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

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型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型。(其他知不變)

誨的意思:教,傳授。

乎的意思:語音助詞。

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罕》)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中的經典語錄有什麼意義,論語經典語句的現實意義

對於今天的為人處世來說是很好的理論依據!論語經典語句的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 孔子思想歷經幾千年而經久不衰,在科技 經濟 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孔子思想是否已失掉了其真正價值?我認為 論語 作為儒學之經典,在當今並沒有失去它原有的價值。無論是在個人道德 學識修養上都具有深刻的指導作用,還是如何正確處理人際...

論語中告誡不要驕傲的,論語中告訴人們不要驕傲要謙虛的語句是什麼哪一句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滋生,天何言哉。敏於事而慎於言 訥於言,敏於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中告訴人們不要驕傲要謙虛的語句是什麼哪一句 三人行bai,必有我師 du 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zhi出自於 論語dao 述而 回...

論語中的博學而篤志怎麼讀,論語12章中的仁與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關係。

博 學 而 篤 志拼音 b xu r d zh 博覽群書,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的意思 意思就是只有博覽群書,非常博學了才可以堅定自己的志向,並且照著這個志向走自己的人生 論語12章中的仁與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關係。有人認為是並列關係,有人認為遞進關係。這牽扯到不同學派的不同認知。學而時習之 和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