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學習如何做人做事《論語》中談到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修身做人的句子彙總

2021-03-06 08:32:19 字數 6093 閱讀 5465

1樓:陽和沙水

論語是孔子的言行舉止的記載,孔子提倡仁,論語裡多次講仁,孔子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性格的不同,對他們提出施行仁的方法也不同。人性向善,做到善就能體現出仁,因此要如何做到呢?在中庸裡講中庸之道,能夠做到中庸就能做到仁。

中庸就是走中線,凡事不偏不倚。這樣就能很好的做人做事了。所以論語是孔子言行和對學生的教導,體現在結果上。

而待人接物的修行上還是要看中庸和大學。

2樓:alphag的春天

學習方法: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4.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5.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樓:杞縣小莊村

乙個是學習,乙個是做人,乙個是做事

《論語》中談到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修身做人的句子彙總

4樓:語文與生活

一、《論語》中關於「學習態度」的句子: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二、《論語》中關於「學習方法」的句子: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論語》中關於「修身做人」的句子: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別人不理解我,只怕自己沒有能力。)

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憂愁,是肇因於以前沒有深思熟慮的作為;同樣的,今天的作為如果未經長遠的深思熟慮,未來必會嚐到苦果。)

3、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如果我們對自己要求嚴格認真,對別人卻能包容諒解,那就不會招到別人的怨恨了。)

4、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6、不遷怒,不貳過。(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心情不好,不能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不要犯第二次,一定要知錯便改。)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方法: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

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4.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5.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要《論語》中有關學習方法、態度,以及為人處事的句子一共10句左右

6樓:帥帥的老木匠

《論語》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言行的書。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②。」

出自《論語•為政》。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踰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出自《論語•里仁》。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論語•述而》。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①也。」

出自《論語•子罕》。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出自《論語•衛靈公》。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論語中關於如何做人

7樓:未來大空湯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乙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

孔子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

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

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

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

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

這裡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

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中有關品德修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名句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回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答 學習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習態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子罕 修養 論語十二章裡的學習態度 學習方...

《論語十則》裡關於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名句(各一句)並談談自

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態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體會 自己的學習應該多複習,不要裝懂。論語十二章中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句子有哪些?各3句 學習態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

送東陽馬生序和論語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有什麼相同的觀點

隨遇而安 在學習態度上都主張謙虛認真努力學習方法就是要尊師 戴震難師戴震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與 論語 所提倡的哪些觀點相一致?請你各列舉一句。 體現出 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和因材施教 戴震由於善於思考,勤學好問,踴躍質疑,提出的問題老師也回答不了,正體現了孔子提出的 學而不思則罔 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