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感覺和社會知覺的區別

2021-05-02 14:19:31 字數 3919 閱讀 4541

1樓:

先有知覺然後才可能有感覺

舉個例子吧 比如說** 你只有經過感官上的刺激才能形成感覺(比如說這個**適合不適合自己的需求吧! 只有在**的過程中或者過後才能知道這個**適合不適合自己)可能這個比喻不太恰當

另外對於二樓所說的知覺屬於理性認識 從唯物論上來說絕對是錯誤的!不信你可以看看《新編邏輯學》是北京大學編寫並出版的!上面明確說知覺在感覺前!呵呵!

2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心理學名詞

26、感覺和知覺:感覺專指人對外物現象個別屬性的認識,知覺是指人對外物現象的整體的認識;知覺的整體性和理解性是知覺的兩大重要特徵。

27、社會知覺:心理學術語,指具有社會意義的那種知覺,而社會意義是離不開人的,所以社會知覺也稱人知覺、對人知覺、人際知覺,包括個體自我的知覺,對群體成員和群體本身的知覺。

感覺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一步,通過感覺,我們從內外環境中獲取資訊,通過知覺,我們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於從環境中輸入的資訊加以整合和識別,使雜亂無章的刺激具有了意義。

感覺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開始,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最簡單形式。什麼是感覺呢?感覺就是當前作用於我們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

"我們的周圍世界是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有山、有水、有人煙,有花、有草、有叢林,有廣闊的自然界和無數屬於社會文化範疇的事物。任何一種客觀事物都有著許多屬性,而事物的個別屬性跟事物的整體總是緊密聯絡著的。我們桌上的蘋果就有許多屬性:

鮮紅的顏色,甘甜的味道,清新的香氣;我們用手摸摸它,就能覺察出它的一般硬度、溫度和平滑程度。我們通過眼睛而看到蘋果的紅色。我們通過舌頭而嚐到蘋果的甜味。

我們通過鼻腔中的嗅覺器官而聞到蘋果的芳香。我們的手接觸蘋果表面,便產生微涼的冷覺和硬而平滑的觸覺。這時,我們主觀的關於紅色的感覺就是對客觀的蘋果的顏色屬性的反映。

我們主觀的關於甜的感覺就是對客觀的蘋果的味道的屬性的反映。我們主觀的關於香的氣味及關於涼、硬和平滑等性質的感覺都分別是對客觀的蘋果相應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我們不僅能感覺到我們身體以外的事物的狀況,而且也能感覺到我們身體本身外表和內部的種種情況。

可見,我們的感覺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我們的感覺器官和頭腦中所固有的,而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作用於我們感覺器官的結果。客觀世界則是我們感覺的源泉。

感覺的神經機制是:感覺器官中的感覺細胞(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物的刺激,便產生一定的神經衝動;這種神經衝動由傳人神經傳遞到 大腦的皮層下的相應中樞和皮層的相應中樞,來自感受器的神經衝動在這裡進行著分析、綜合活動,以揭示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實踐,我們在感覺的基礎上,才進一步產生對事物的整體和事物之間的關係的反映,獲得更複雜更深入的認識。

知覺就是當前作用於我們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的整體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

我們感覺到蘋果的顏色、滋味、香氣、平滑、硬度和溫度等,看到它的大小和形狀以及它的空間位置,在綜合這些方面的基礎上構成了我們對「蘋果」的整體的映象,這就是我們對蘋果的知覺。

所以,感覺和知覺都是當前事物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所產生的反映。它們的差別在於:感覺是對事物的個別屬性(如顏色、氣味、溫度)的反映;知覺則是對事物各種屬性所構成的整體的反映。

我們在知覺的時候,頭腦中產生的不是事物的個別屬性或部分的孤立映象,而是由各種感覺綜合而成的對事物的整體關係的映象。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都是以知覺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除初生嬰兒以外,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覺。

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就是這樣或那樣地感知著客觀事物的。

感覺和知覺有時總稱為感覺(如在哲學中),有時總稱為知覺或感知。實踐活動的任務以及活動的內容和性質,決定著人們選擇什麼樣的事物或事物的哪些方面作為自己感知的物件,決定著人們如何去感知這些物件。同時,對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這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來檢驗。

實踐活動是我們感覺、知覺產生的基礎,同時又是檢驗我們感覺、知覺真實性的唯一標準。"(《心理學》伍棠棣等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3版)

"一、什麼是感覺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到「感覺」這個詞,如「我對他的感覺不太好」』「我感覺完成這項任務挺困難的」等等,這裡的「感覺」的意思是「覺得」,與心理學的專有名詞「感覺」的意思並不相同。在心理學中,感覺指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客觀事物具有許多個別屬性,這些個別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就是感覺。例如,我們可以通過眼睛反映物體的顏色,這屬於視覺;通過耳朵反映物體發出的聲音,這屬於聽覺;通過鼻子聞一聞物體發出的氣味,這屬於嗅覺;通過**接觸感受物體的溫度或軟硬程度,這屬於膚覺……感覺是最簡單的心理過程,是各種複雜的心理過程的基礎。

感覺在人類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覺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端。通過感覺,人們既能認識外界事物的顏色、明度、氣味、軟硬等屬性,也能認識自己機體的狀態,如飢、渴等,從而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

借助於感覺獲得的資訊,人們可以進行更複雜的知覺、記憶、思維等活動,從而更好地反映客觀世界。其次,感覺是維持正常心理活動的重要保障。實驗表明,在動物個體發育的早期進行感覺剝奪,會使動物的感覺功能產生嚴重缺陷;人類也無法長時間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覺剝奪。

感覺剝奪會使人的思維過程混亂,出現幻覺,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還會有嚴重的心理障礙。

二、什麼是知覺

1.知覺

任何一種感覺,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當我們把對事物的不同個別屬性加以綜合時,就產生了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這就是知覺。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整體的反映,是對感覺資訊的組織和解釋過程。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意識到孤立的感覺,因為我們總是要把對事物的各種感覺資訊綜合起來,並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解釋事物。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是以知覺的形式來反映事物。例如,我們看到的紅色,不是脫離具體事物的紅色,而是紅旗的紅色,或紅花、紅衣、紅車等等的紅色;對於聽到的聲音,我們總是知覺為言語聲、流水聲或汽車聲等有意義的聲音。

2.觀察和觀察力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畫、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人主動獲得惑性認識的活動形式。觀察是知覺的高階形態,是我們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途徑。

觀察力指觀察的能力,即通過觀察活動認識事物特點的能力。觀察力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學習要求發展兒童的智慧型,那麼,它也應當培養他們的觀察力。

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曾經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成績落後的原因縱然是複雜的,但普遍的特點之一是觀察力差。良好的觀察力也是從事科學研究、創造發明不可缺少的條件。德國的普萊爾、中國的陳鶴琴都曾通過觀察自己的孩子,研究兒童心理的發展。

達爾文曾經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三、感覺、知覺的區別和聯絡

感覺和知覺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感覺和知覺是不同的心理過程,感覺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即事物的各種不同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感覺僅依賴個別感覺器官的活動,而知覺依賴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可見,知覺比感覺複雜。

感覺和知覺有相同的一面。它們都是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那麼我們對該事物的感覺和知覺也將停止。感覺和知覺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初級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徵和外部聯絡。

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光靠感覺和知覺是不行的,還必須在感覺、知覺的基礎上進行更複雜的心理活動,如記憶、想象、思維等。

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感覺,也就沒有知覺。我們感覺到的事物的個別屬性越多、越豐富,對事物的知覺也就越準確、越完整,但知覺並不是感覺的簡單相加,因為在知覺過程中還有人的主觀經驗在起作用,人們要借助已有的經驗去解釋所獲得的當前事物的感覺資訊,從而對當前事物作出識別。"(《普通心理學》王雁主編)

感覺和知覺,心理學教材裡面都有一章會專門講這個,自己看看好了。還有很多分類什麼的。下面的**是乙個心理學書庫,有些片斷可以看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感覺是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知識.如受外力打擊感到疼痛,聞到香味感到舒服等.知覺是對客觀事物在理解基礎上認識,即知道什麼原因會引起什麼結果,是偶然現象還是必然發生的等.

如看到雲層密布,就知道要下雨;瑞雪是豐年的前兆;梧桐葉落而知秋等等.所以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感覺屬於感性認識階段,知覺則屬於理性認識階段.

什麼是社會知覺偏差?社會知覺偏差對人際交往行為有哪些影響

你是對外經貿的在職研究生嗎?這是一篇 哪!我去年剛做過。人際交往中的偏見主要有哪些表現?如何避免各種偏見的影響 良好的人際來 關係能幫源助我們達到許多目的,為我們鋪平成功之路。人的需要有兩種,在日常生活方面,好的人際關係會使我們事業發展更順暢,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會很快得.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途徑 建...

感覺和知覺的區別感覺和知覺的區別和聯絡

最佳答案 感覺是區域性,知覺是整體。比如你看到乙個?你只用了視覺獲知它的形狀和顏色等區域性資訊,等你過去拿起它的時候你用觸覺感覺到它的重量和硬度發現是泡沫做的,從而知道它是假的,這是知覺。注意 知覺並非包括感覺,而是乙個區域性乙個整體。感覺是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知覺是整體性的認識 知覺是對事物進...

以前社會和現在的區別,以前社會和現在的區別

1 國民經濟不同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 增長。2 農村經濟不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