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琴的典故

2021-04-30 12:46:19 字數 5765 閱讀 6341

1樓:勞飛丹

這蔡邕的「焦尾」琴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據《後漢書·蔡邕列傳》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

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

」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

」邕素為鄉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

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譯文:吳地(今江浙一帶)有個人燒梧桐木做飯,蔡邕聽到火燒木材發出的巨大聲響,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討來做成一把琴,果然聲音很好聽,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陳留,他有個鄰居準備了酒菜請他來赴宴,他去的時候鄰居已經喝得興起了。

坐上有個客人在屏風後面彈琴,蔡邕到了鄰居門口悄悄一聽,說:「啊!用**招我來卻藏有殺心,怎麼回事?

」於是回去了。請他的人告訴主人說:「蔡先生剛來,到門口又走了。

」蔡邕向來被鄉里人尊崇,主人趕緊追趕並問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訴了他,大家都感到掃興。彈琴的客人說:「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見乙隻螳螂正要撲向鳴蟬,蟬將飛走還沒有飛走,螳螂的動作一前一後。

我心裡有些擔心,唯恐螳螂喪失了機會,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殺心流露到**中來嗎」蔡邕莞然而笑說:「這足以表明了。」

漢末,蔡邕遇害後,焦尾琴儲存在皇家內庫之中。據說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焦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天,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

後傳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後又贈與大周後。李煜死後歸宋室所有。據傳,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漢靈帝時(公元168年—189年),陳留郡的蔡邕,因為多次上書陳述自己的政見,違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為得寵的宦官憎惡他,他考慮到免不了要遭到毒害,於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足跡遠達吳郡、會稽郡。他來到吳郡時,吳郡人燒桐木來做飯,蔡邕聽見火勢猛烈的聲音,便說:「這是塊好木料啊!

」因而請求把桐木給他,他把這段桐木削製成琴,果然能彈出優美悅耳的聲音。但是琴的尾都已經燒焦,因而把它取名為「焦尾琴」。

原文:漢靈帝時,陳留蔡邕,以數上書陳奏,忤上旨意,又內寵惡之,慮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至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聲,曰:

「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搜神記》

2樓:匿名使用者

蔡邕的「焦尾琴」名揚千古,關於蔡邕救琴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說法不一。

(1)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裡容不下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於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

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於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

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闢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捨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捨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裡,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裡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裡,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里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的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

」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

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後世有聯曰:「靈帝無珠走良將,焦桐有幸裁名琴」。

(2)有一次,蔡邕路經吳縣,見乙個挑夫在江邊用三根木棍捆成三腳架,掛著一口大鐵鍋燒水。火點燃後,他就去挑水去了。燃燒的木材在噼啪聲中散發出一種梧桐木特有的香味。

蔡邕好奇地上前一看,原來一塊老桐木板正著了火在燃燒著。他連忙把這塊木頭抽了出來熄滅了火,雙手捧著,細細端詳,愛不釋手。這時燒火的挑夫回來了,責問蔡邕為何抽掉他生火的木材。

蔡邕說:「你知道嗎?這是一塊很好的梧桐木,是作琴的好材料,你卻當柴燒了。

你肯賣嗎?多少錢?」挑夫說:

「既然你有用,就拿去用好了」。蔡邕深深地感謝挑夫。回到住地就動手把它雕成一張七弦琴,因琴尾正好在燒焦的地方,故給它起名為「焦尾琴」。

這架「焦尾琴」與齊桓公的「號鍾琴」、楚莊王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2.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繫東漢名人蔡邕所創制。

《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後因稱琴為焦桐。

3樓:北海天

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繫東漢名人蔡邕所創制。《後漢書·蔡邕傳》:

「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後因稱琴為焦桐。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

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聞名四海。

求有關中國古典樂器的的故事,典故

4樓: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

「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古琴本身就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

比如:琴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為孤形,代表著天;琴底為方形,代表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

古琴有十三徽,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和閏月。古琴最初為五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一根弦。

周武王伐紂時,為了鼓舞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琴鶴:謂以琴鶴相隨。比喻為官清廉。宋代蘇軾《題李伯時畫趙景仁琴鶴圖》之一:「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家傳。」

琴心劍膽:即琴和劍。古代文士常以隨身之物。

琴心,撫琴怡心;劍膽,倚劍仗膽。喻剛柔相濟,儒雅任俠。南朝梁元帝《法寶聯璧序》:

「箴與琴劍,銘自盤盂。」元代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琴,今稱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製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證的文字記載,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這四張琴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現在,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雖已成為歷史陳跡,但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大的。

一、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質巨集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春秋時期的俞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國的賢明君主齊桓公手中。

齊桓公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對號鐘尤為珍愛。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鐘與之呼應。

牛角聲聲,歌聲淒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二、繞梁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乙個故事:周朝時,南韓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

她那淒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迴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唐人杜佑《通典•樂典》:「宋孝武大明中,吳興沈懷遠被徙廣州,造繞梁。其器與箜篌相似。

懷遠亡,其器亦絕。」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理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中了!

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

他無法抗拒繞梁的**,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三、綠綺

綠綺是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8)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

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

「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

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李群玉《戲贈魏十四》詩:「蘭浦秋來煙雨深,幾多情思在琴心。」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

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

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

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四、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家蔡邕(133-192)親手製作的一張琴。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音質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便取名焦尾。

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揚名四海。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儲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命王仲雄演奏。

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這張焦尾琴。

西晉傅玄《琴賦序》:「齊桓公有鳴琴曰號鐘,楚莊有鳴琴曰繞梁,中世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唐代李白《聽蜀僧彈琴》詩: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號鍾、繞梁、綠綺、焦尾,因主人不同,而命運各異。如鐘聲激盪的號鐘曾為俞伯牙覓得知音,最終成為齊桓公的愛物;如孤雁長鳴、餘音不絕的繞梁像美女一樣無辜,它因迷得楚莊王不理朝政,最後落得個被捶為數段的下場;綠綺最浪漫多情,它曾伴著司馬相如向卓文君示愛,促成一段千古佳話;最悲壯也最幸運的是焦尾,當它作為一截桐木在烈火中哭泣尖叫,即將爆裂的時候,恰被正亡命江湖的蔡邕發現,蔡邕於烈火中搶出,重新賦它以琴體生命。

焦孟不離是什麼意思,有何典故,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是什麼意思

孟不離焦 或者 焦不離孟 出自 楊家將 焦 孟指的是楊延昭 楊六郎 部下的兩員大將焦贊和孟良,二人是結義弟兄,常形影不離。後用於比喻兩人關係非常鐵,感情深厚。典故 孟良焦贊是楊家將中兩員都以勇猛著稱的大將,常常一起出場,被稱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孟良焦贊在歷史上都有一點蹤跡,但孟良沒有明確記載,只知...

典故,」一甲一名「」一琴一鶴「啥意思

一甲一名沒有 一琴一鶴 發音 y q n y h 釋義 原指宋朝趙抃去四川做官,隨身攜帶的東西僅有一張回琴和乙隻鶴。形答容行裝簡少,也比喻為官清廉。出處 宋 沈括 夢溪筆談 卷九 趙閱道為成都轉運史,出行部內,唯攜一琴一鶴,坐則看鶴鼓琴。宋史 趙抃傳 帝曰 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 為政簡易,亦...

焦焦的成語有哪些,焦的成語有哪些

雨無論比 宵旰焦勞 形容勤於政事。同 宵旰憂勞 神焦鬼爛 形容火災慘烈,眾多的人被燒死。管禿脣焦 管 筆管,指筆 焦 乾燥。筆寫禿,嘴脣說幹。比喻辦事交涉很費力 一片焦土 形容遭遇火災 或戰火 房屋全部被衩焚燬的景象。心焦火燎 心裡急得像火燒著一樣。形容十分焦急。心焦如焚 心裡焦躁,像著了火一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