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什麼現實意義

2021-04-21 07:33:10 字數 3587 閱讀 1842

1樓:匿名使用者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專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屬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人物質生活清苦,挨凍受餓常有,卻非人所願,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基本不會出現,所以不必刻意死板的去套用,況且原文本意是在於激勵那些艱苦奮鬥者,而不是讓人模仿。

把重點放在「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吧。人生總有遭遇、挫折、失敗,勇敢的去與它們搏擊,面對直至擊敗它們。或許以你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暫時還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但是可以預先接受這些好句子,以後遇上可以一一驗證。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算是這些話的現代版、通俗版。

2樓:愛飄的亞里亞

人類對於整個宇宙而言是很渺小的,值得探索研究的還有很多。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什麼現實意義

3樓:文淵

之於個人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著乙個對未來或目標的追求,它能夠激勵人不斷進步,進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實現個人價值。而安樂是一種安於現狀的保守主義,有不思上進、不求進取之意,重於享受生活,無長遠規劃。

之於乙個民族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追求中國復興夢的早日實現,雖然中國經濟已經取得進步,但同比世界發達國家而言,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按照十三五規劃,2023年實現小康社會,這是對民族發展的一種規劃。如果我們只是單純享樂,安于發展現狀,中國將快速走向衰落。

4樓:匿名使用者

安樂必死

現在有乙個新名詞,叫「安樂死」。它指的是讓上了年紀的人在未經歷任何病痛、安逸舒適的情況下壽終正寢的一種方法。其實,細究起來,這「安樂」與「死」還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絡。

兩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後人把這段話概括為八個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就是說:人常常處於憂患即逆境當中,會愈挫愈強,其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反之,人常常處於安樂即順境當中,會消磨志氣,一旦離開了安樂的環境,就會因無所適從而死去。

人的生存是如此,動物的生存也情同此理。曾經一段時間,人們發現草原上的馬的體型變得臃腫,奔跑的速度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在於它們少了天敵——狼的威脅。

沒有了狼在後面拼命追的生存憂患,經常處於養尊處優的安逸環境中,馬的奔跑速度乃至體型都發生了明顯的不利於自己的變化。一旦天敵重新出現,它們面臨的只能是乖乖受死的下場。這可以作為「安樂必死」的乙個旁證。

當然,我們說「安樂必死」是有條件的。條件之一就是不合時宜地「安樂」。

在太平盛世,於居安思危之外,追求一點安逸,享受一點快樂。在繁忙的工作之後來點放鬆,在緊張的學校之外來點休閒,也未嘗不可。這樣的「安樂」不會使人「死」去,反而會使人活得更加健康。

然而,如果是處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你還不合時宜地一味沉浸在安逸和享樂之中,在燈紅酒綠中打發光陰,在醉生夢死裡消磨人生,那就必死無疑。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看不到來自北方的魏國的進攻威脅,而讓自己沉浸在無休止的尋歡作樂之中。結果不僅導致蜀漢王朝的滅亡,還使自己成了司馬氏手下的乙個囚徒。

這國破家亡的慘痛教訓,並沒有使他警醒,他還是一味地沉浸在司馬氏為他設計的「溫柔的陷阱」之中,以至「樂不思蜀」。最後只能讓酒色淘空自己的身體,成了一具靈魂的空殼、活著的死屍。

「安樂必死」的條件之二是不加節制地「安樂」。宋代文豪歐陽修寫過一篇《伶官傳序》。在這篇文章中,他把莊宗的興衰歸結為十二個字: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應該說,莊宗的下場是很慘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寵幸的伶人手裡。本來嘛,作為帝王,有點個人的愛好,看看表演,聽聽戲也沒有什麼的,用它們來調節一下單調寂寞的「孤家寡人」的生活也未嘗不可。

但這得有個限度。萬一超過了這個限度,像莊宗一樣寵幸伶人到讓他們手握重權,對他們言聽計從的地步,那就太過分了。這樣不加節制的「安樂」,莊宗最後不「死」那才怪呢!

當代的統治者,難道不應該牢記「安樂必死」的教訓,以阿斗和莊宗為戒嗎?

5樓:匿名使用者

居安思危,無論是對於國家治理還是個人處事都不能安於現狀,要有憂患意識,不斷進取。

6樓:_唇膏小姐

乙個人過的不能太過安逸

談談你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的理解

7樓:匿名使用者

人要有所作為是要經歷艱難困苦的 是沒有安閒平順的道路可走的 要正視

矛盾 經受折磨 奮勇前進 不在任何困難和失敗下低頭 經得起考驗 才能鍛鍊出擔當大任的力量和本領 而客觀環境對自己的矛盾正是培養鍛鍊自己的 苟且偷安就是自取滅亡

8樓:匿名使用者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乙個人一定要。努力上進,為國家大事而憂,為生活憂,我乙個人只知道享樂,那麼遲早都不行

9樓:匿名使用者

人無論何時都要保持清醒警惕,得意的時候不要沾沾自喜,要考慮到可能因此帶來的禍患,這樣才能讓自己一直保持進步。

如果陷入自滿,遲早會失去你以為牢牢攥在手中的東西

孟子的話與老子的一些道理差不多,這句話也類似於「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10樓:匿名使用者

金錐飄星

lv.6 2009-11-02

人在憂患的環境中就會憑藉自己的能力,創出一番事業,堅強的生存下來,而在安逸的環境中就會容易貪圖享受,不會知道生存之本,最終就會走向滅亡。

11樓:金錐飄星

人在憂患的環境中就會憑藉自己的能力,創出一番事業,堅強的生存下來,而在安逸的環境中就會容易貪圖享受,不會知道生存之本,最終就會走向滅亡。

12樓:月隱★緋

學習的時候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不懂的地方及時解決,而不是為了清閒而一拖再拖

13樓:匿名使用者

出生的時候很脆弱 怕你會死掉 所以很憂患 知道死的時候還怕啥

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認識

14樓:田詩翠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壓迫下日漸成熟,如果人在安樂中生存,那他就會失去對外界的抵抗,對生活真諦的領悟,最後會像「溫水效應」中的青蛙一樣,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緊張的生活節奏適當的壓力能使人絕處逢生,絕望中尋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時刻有憂患意識,這樣一來就能不斷的激烈自己,不斷的進步在人生的道路上立於不敗之地.

相反在生活上只知道享樂,在工作學習中只知道索取和投機,其結果必定會被社會所拋棄

滿意請採納

結合實際 談談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理解

15樓:月夜精靈不是我

當我們在學習中,如果老師布置作業較多,我們就會因為擔心時間不夠而抓緊時間去寫,但當我們寫完時,離交作業還有不少時間,剩下的時間我們可以輕鬆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生於憂患」。而如果老師布置作業較多,我們就會因為時間充足而並不在意,當我們想到寫作業時,卻因為時間不夠而往往交不上作業,被老師罵;這就是「死於安樂」。由此我認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思是:

人只有在壓力下才能將事情做的更好,在無壓力下也許回做錯或做不完這件事。

16樓:匿名使用者

看看你周圍被家長溺愛的不成樣的孩子,你就能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了 (他們以後走上社會該怎摸活下去,如果你能想的出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主要內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分段概括主要內容

文章採用舉例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的觀點。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 第一至二段 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 第三段 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鍊的必要性,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而處於安逸之...

如何朗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求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朗誦配樂(最好是純音樂)

首先孟bai子非常富有救世責任感,此du篇文章zhi的氣勢因該是比較dao強的,全文文言文內,理解其含義,那麼容我們分析下節奏。呼吸 前段平緩敘述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說到這裡停頓大概3秒面部要微笑 不然人家以為你忘了 開始提...

如何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談談你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的理解

民生為本 人要有所作為是要經歷艱難困苦的 是沒有安閒平順的道路可走的 要正視矛盾 經受折磨,奮勇前進 不在任何困難和失敗下低頭,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才能鍛煉出擔當大任的力量和本領,在風調雨順的時候不能沾沾自喜,要知安思危 苟且偷安就是自取滅亡。 雲南新華電腦學校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