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和現代高考有區別嗎古代科舉制度和現代教學制度有什麼區別?

2021-03-05 09:19:26 字數 5063 閱讀 8326

1樓:子輿心

1、考試內容不同

b科舉制考的是儒家治國齊家平天下的韜略經綸,後期明清八股文考的是四書五經。高考考的是近代的社科知識。

2、考試出口不同

科舉制直接為統治階級提供人才,農民直接成為士大夫;高考是高校招生錄取的入口考試,還要繼續進行專業學習。

3、普及範圍不同

古代雖然後來有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的轉變,但是一定程度上,知識還是被上層階級壟斷的(所以說,知識就是力量)。隨著2023年的擴招,高考的普及率很高,這點也推進了社會公平。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制度的評價

白居易:唯秉至公,以為取捨。

唐宣宗:有司考試,只在至公。

張萱:科舉,天下之公;科舉而私,何事為公?

李蔚然:科舉亦有至善之處,則公平是也。

孫中山:科舉制度“平民政治”,而且優過“民主政治”,是“極端平等政治”。

胡適:科舉制度十分公正,是一個公正的制度。

張寶昆:科舉制度是一種權力配置公開、公平、公正化的政治機制。

2樓:匿名使用者

1、中國封建王朝通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1300餘年。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對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觀念和社會風尚有重大影響。

2、高考,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港、澳、臺除外)大學最重要的入學考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統一組織排程,或實行自主命題的省級考試院(海南省為考試局)命題,每年6月7日、6月8日為考試日,部分省區高考時間為3天。

2023年起,高考將取消體育特長生、奧賽等6項加分專案。

異: 形式:科舉制度是文官選拔制度,明確把文化水準看作是選擇官吏的首要條件,主要是考文學修養和對諸子經典的熟悉程度。

而近年高考以文理來劃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語、數、外,再分別加文綜和理綜,這意味著每個考生至少都要重點學習六門課。從考生的綜合素質上講,高考比科舉更能造就“多面型”人才。

目的:雖然高考和科舉都是為了更好的選拔人才,但是科舉直接的目的就是選官,這與高考要選拔的人才不甚相同。

同: 考生:

一、科舉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凡是這片國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選拔出來;而在當代,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無法取得推薦上大學資格的普通人,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二、科舉和高考的得失已不僅僅是考生一個人的事,而成為牽連著家庭、親戚、朋友、故鄉榮辱的龐大社會問題。

三、對很多考生來說,科舉和高考都好比一把雙刃劍,既痛苦又充滿了希望。 每天起早貪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是很多古代人和當今學校畢業班學生考試重壓下的真實寫照。

3樓:時光滑翔

高考,於今天拉開了帷幕。監考人員安排佈置考場,考生看考場座位。或者,對於每一個學生,從進入高中的第一天起就被籠罩在高考的帷幕中了,或掙扎,或努力,或忙亂,或苦痛。

家長的叮嚀,老師的教誨,競爭的殘酷都是他們瞌睡時的清醒劑,娛玩時的咒語。

一轉眼,高考於我已經是十多年前的陳年舊事。對每一個高考“成功”的人來說,高考猶如塵埃之於蚌——蚌分泌出眼淚將塵埃重重包裹起來,最後形成了一顆珍珠。於是,塵埃成了蚌生命的一部分。

但是,對於很多上過大學的人來說,高三備戰好比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對個人的磨礪是生長性的,能夠以成熟、豁達作為結局。而在部分學生的記憶中,高考卻是一道難言的傷痕。“幾家歡樂幾家愁”正是高考的真實寫照。

由此,我想到了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文官選拔制度。我國古代官吏的選擇方式在科舉制度以前就有很多種。世襲,這是最見簡單的一種(主要存在於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稱為“恩蔭”);還有“養士”、“察舉”、“九品中正”制度等。

科舉制度出現於隋唐時期,比起以上提到的種種方式,科舉制度可說是官吏選拔制度上的一個進步:它讓無數真正的人才和自認的人才徒然振奮,接受競爭和挑選——即便再老再遲,只要能趕上考試,就始終有機會。

但是,諸如我們所知,科舉制度在實施的過程當中遇到了一系列可怕的問題,特別是到了後期,竟然造成了國家管理人才的嚴重匱乏和民族整體文明素質的日益枯窘,國家越來越混亂和貧困。這些是為什麼呢?我想,這些疑問,不應該只屬於科舉制度,或者,也不只屬於古代。

(這是一個深層的文化問題和社會問題,歡迎朋友們來討論)

這裡,我粗**談高考與科舉的異同。

異: 形式:科舉制度是文官選拔制度,明確把文化水準看作是選擇官吏的首要條件,主要是考文學修養和對諸子經典的熟悉程度。

而近年高考以文理來劃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語、數、外,再分別加文綜和理綜,這意味著每個考生至少都要重點學習六門課。從考生的綜合素質上講,高考比科舉更能造就“多面型”人才。

目的:雖然高考和科舉都是為了更好的選拔人才,但是科舉直接的目的就是選官,這與高考要選拔的人才不甚相同。

同: 考生:

一、科舉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凡是這片國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選拔出來;而在當代,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無法取得推薦上大學資格的普通人,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二、科舉和高考的得失已不僅僅是考生一個人的事,而成為牽連著家庭、親戚、朋友、故鄉榮辱的龐大社會問題。

三、對很多考生來說,科舉和高考都好比一把雙刃劍,既痛苦又充滿了希望。 每天起早貪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是很多古代人和當今學校畢業班學生考試重壓下的真實寫照。

結果:一、仍然是一句“幾家歡樂幾家愁”。考中者,歡呼雀躍;失敗者,滿心憂傷。

古代中了進士的和當今的高考狀元在慶祝方式上如出一轍,注重表層禮儀,以誇張的方式大肆鋪張,太多的裝飾,太多的渲染,把全國讀書人的心情擾得很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寫盡了古代進士的風光。而對當代的狀元,比起古代過而無不及。

各方獎勵,做專題,上電視臺大談心得體會,而且幸運的上了“幸運52”………這些超常的熱鬧風光,強烈的反襯出那些落榜者的悲哀。得意的馬蹄在身邊竄過,喧天的鼓樂在耳旁鳴響,勝利者的名字在街市哄傳,輕視的目光在四周遊蕩,他們不得不低頭嘆息了。

二、科舉選出來的**到底有多少能力?成日苦吟的書生,一旦及第之後便能處理行政事務、裁斷訴訟?春風得意的跨下馬的新科進士,他們能否解決民、商問題?

他們是不是就具有協調和組織能力?而現代的高中生,學習成為他們生活的大部分內容,相反,對社會的客觀認識程度和適應能力非常低下。他們所享受的種種呵護又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了高期待。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往往造成學生自卑與自傲並存,經不起打擊,如玻璃花般美好而脆弱。可以說,高考選拔的是高質量的人,而不是高素質的人。

社會問題:本來最應該體現公正與公平的地方,卻充斥了腐敗、交易。冷靜、客觀、耐心、平和統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焦灼、恐慌、忙亂、激烈。

我們的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我們聞到的是一股火焦味!!

4樓:溫柔_憪龎懩

1、古代科舉考試和現代高考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選拔人才,但是方法是不同的,高考比科舉更合理一些,實用一些。 2、不能只看到高考的一些弊端,公平的說,高考還是比較公平的(相比其他的競賽、競爭來說)。 3、選拔人才總得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吧,不高考,那通過什麼方式呢,如果是人選的,那麼弊端就更大了。

4、暫時就說這幾點吧。

古代科舉制度和現代教學制度有什麼區別?

5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人才選拔和評價制度,它的產生衝擊了當時士族對國家政治權力的壟斷,讓平民能夠通過平等的競爭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它背後的精神價值是值得繼承的,也很有現實意義。

自廢除科考之後,西學成為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但由於種種原因,人才的選拔和評價方式仍然沒有逃脫應試教育的窠臼。在多種因素的衝擊下,中國的學校教育目前已經逐漸失去原來的為平民子弟向上層流動提供機會的功能。

總體來說,科舉制度的實行在古代是積極多於消極的。

從個人角度來說:它的積極性體現:一個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進入朝廷,高榜題名,然後升官晉爵,光宗耀祖,飛黃騰達,全家富貴,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舉考試。

它的消極性體現:假使一個普通人士極度看重他的名望或是某些其他原因一心要成為官吏,便投住一生的心血埋頭苦讀,本可以開始其他路途發展的機會,但全都不去考慮,有些人還是到死的那天都不能高中,不能夠成全他畢生的願望,含恨而終。所以有的時候也不能一味地將科舉視為殊死搏鬥的政治戰場,白白虛度大好光陰,漸漸加速社會的腐敗。

從社會角度來說:它的積極性體現: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讓他們明白考科舉可以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提高社會的行政效率。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科舉制度成為了選拔官吏唯一公正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考試和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和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更加促進了文學的繁榮昌盛。它的消極性體現:

作為一項文官選拔制度,科舉的直接結果是選拔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及近百萬名以上的舉人。這龐大的群落,當然也會滋養不少**汙吏或卑鄙的害群之馬,做官位卻不做其事,皇帝賦予父母官的政策等得不到實施。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得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他們原本活躍的思想,對學術文化的發展沒有推動作用,反而敗壞了良好的社會風氣,直至最終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今社會的學生教育,個人承擔的教育成本負擔越來越重,現在個人承擔的教育成本已超過其承受能力,許多優秀的平民子弟可能就此放棄或荒廢了學業。而即便順利完成學業,在高校高收費之後,繼而又要面臨研究生全面收費,平民子弟更無力繼續深造。即使平民子弟完成了所有學業,在資本和關係盛行的時代,平民子弟都要付出超乎尋常的努力才能改變在社會中下層的“出身”現狀。

要重振科舉的積極價值,那就必須讓中國的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國家要義不容辭地承擔其教育責任,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教育者要把正己育人作為自己的首要職責;社會不能以市場化為由阻礙平民子弟受教育並因教育而成功的權利,至少要提供職場上公平競爭的機會,並最大限度做到事實上的公平。而這,是整個國民教育不誤入歧途的基本底線。

這也是對中國重視教育傳統的真正繼承和與時俱進。

因此,科舉制度與現在的高考有其關聯對應性,國家正在一步步完善各項不足,一項制度的實行必定有利有弊,怎樣做到盡善盡美正是中國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國家輸送和培養各行各業的人才還是付諸於現在高考的制度,必須做到公平原則,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國民綜合素質,這是振興中國的必然之道。

古代科舉考試和古代科舉制度有什麼不同

考試是衡量人才能高低的標準。制度是國家或集體管理的規範化條款。前者是方法措施,後者是實施方案和標準。所謂科舉,就是 中國帝制時代設科考試 舉士任官的制度 這一定義僅限於科舉制度的宗主國中國,若包含曾經模仿中國實行科舉制的日本 南韓 越南等國,則應表述為 科舉是中國及部分東亞國家帝制時代設科考試 舉士...

隋唐時期科舉考試和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有什麼不同

前者不拘一格,選出來的是真正的人才 後者是純粹的八股取士,束縛人的思想 隋唐科舉制 隋設科舉,以明經 進士兩科取士。唐朝沿襲,並有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國家制度的健全,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興起,要求提高社會地位,獲得參政機會 唐朝用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辦法,以此選拔合格人才,提 員素質和籠絡士人...

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有哪些和科舉考試有關的成語

榜上有名 金榜題名 金榜掛名 名落孫山 狀元及第 白蠟明經 白蠟 比喻光禿空白。明經 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屢試不中。蟾宮折桂 蟾宮 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得意門生 得意 稱心如意 門生 親授業的 或科舉中試者對座師的自稱。後泛指學生。最滿意的 或學生。獨占鰲頭 鰲頭 宮殿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