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頭髮象徵著什麼古代男子用來扎頭髮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2021-03-04 06:42:54 字數 4917 閱讀 4322

1樓:匿名使用者

在漢族文化的圈子裡面受到《孝經》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影響,不論男女頭髮都是受之父母是不可以輕易剪掉的,像傳說中的楊貴妃因為和唐玄宗鬧彆扭一氣之下出宮,最後還是因為剪掉自己的一綹頭髮送給玄宗以表明自己的心意,唐玄宗看到頭髮時候想到往日的恩愛,也就不予追究了。 在中國智慧型的象徵是額頭,都說額頭大智慧型多嗎,所以你看孔子的畫像都是額頭很大的。另外中國古代鬍鬚也是一位男子成年懂事牢靠的象徵,關羽號稱美髯公,明朝的張居正也有著很好的鬍鬚。

中國還有諺語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2樓:匿名使用者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春帆試注】題孝經的宗旨和意義.

孔子坐著,曾子在一旁等待教誨.孔子說:「先前的聖王有最美好的品德和最令人佩服的做人的原則,他們把這些用來治理天下,讓民眾學習和效法,社會上就會出現和睦相處的好風氣,官吏和民眾之間就沒有相互怨恨的現象.

你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品德和原則嗎?」曾子馬上站起來說:「曾參我不夠聰敏,沒有能力知曉這麼深刻的道理,請老師指教.

」孔子說:「孝這個事情,是道德的根本,人需要教育的原因也在這裡.請你坐下,我說給你聽.

我們的身體毛髮**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人、做事,讓自己的名字為後人所景仰,就會讓後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培養出了乙個優秀兒女,這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總的講,行孝盡孝的開始就是要孝順父母,長大**就要忠於國家和君主,最終就是要對他人和社會有所貢獻,能實現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

因此,《詩》的《大雅》中講:『不要忘記你的祖宗和父母,這是人生最需要修養的道德.

3樓:奔騰的大陸

身體髮膚,授之父母。

古代男子用來扎頭髮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4樓:皮蛋粯子粥

古代男子用來扎頭髮的那個東西叫做「髮髻」,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髮為髻,成童;20歲時行冠禮,成年。

從各地出土新石器時代髮簪的現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

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們,就已盤髮成髻。我國歷代漢族婦女皆喜盤髮成髻。河南安陽即出土有盤髮於頭頂的商代婦女俑。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腦後梳椎髻。

湖南長沙馬王椎一號漢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髮式皆為盤髻。隋朝婦女的盤髻,當是稱「盤桓髻」。

唐代婦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眾多的婦女、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號唐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都於頭頂梳螺髻;清代婦女盤髻於腦後。以前漢族少女多於頭頂兩側梳髻。

5樓:百度使用者

男子是包頭巾,根據材質又分為青布頭巾,粗布頭巾。 髮簪古代男女髮式,以挽髻為主,髮髻挽成之後,就要設法將其固定,最常用的綰髻之具是髮簪。在上古時期,髮簪被稱作「笄(ji)」。

在男子盛行帶冠之時,發笄還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墜。古代婦女所插的發笄,在考古發掘中也常有出土。如2023年秋,從山西襄汾新石器時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頭頂,即插有一根骨笄。

在中國封建時代,女子插笄是長大**的一種標誌,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笄禮源於周代。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15歲就被看作**。

在此之前,她們的髮式大多做成丫髻,還沒有插笄的必要。到15歲時,如果已經許嫁,便可梳挽作**的髮髻了,這時就需要使用發笄。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還沒有許嫁或年齡不滿15歲的女子,則仍然保持原來的髮式,兩者區別十分顯著。女子行過笄禮之後,不僅要學著成年婦女的樣子,挽髻插笄,還要在髮髻上纏縛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其身有所系。從此以後,她的言行舉止都要嚴加檢點,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深居閨房,不與外界接觸。

一直到成親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這根纓線解下,因為她已經成為婦人,不再需要這種標誌了。凡是舉行過笄禮的女子,不論其成婚與否,都可享受**的待遇,甚至連去世之後的喪事,也可按**的規定辦理。 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髮釵古代婦女的頭飾之中,還有一種名叫「髮釵」的飾物。髮釵和髮簪都用於插發,但兩者的結構有所不同:髮簪通常做成一股,而髮釵則做成雙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區別。

髮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後,它一直是我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直至今天,髮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現在的髮夾,就是由髮釵演變而來的。 髮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於釵首上的不同裝飾。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

晉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龍釵,梁冀婦所製」的記載;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髮釵,被稱為「鸞釵」。

髮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髮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如果在髮釵上裝綴乙個可以活動的花枝,並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名為「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

《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古代男子解開女的頭髮的寓意

6樓:滄浪水上樂園

古代男子解開女的頭髮的寓意是男子要與對方過一輩子。結婚時女方會梳比較隆重和繁複的髮髻,這時候需要男方在洞房之前來解開。

這種行為被稱作結髮,是傳統婚姻的習俗。一種象徵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一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髮。後因以「結髮」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7樓:panda沈惜君

解開女子髮髻的男子就是女子的丈夫,要相扶到老了(這個是特定時刻才是這樣子的,就是洞房的時候)。

在古時候,新婚洞房裡妻子頭上盤著的髮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著:「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著的髮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

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髮夫妻」。

擴充套件資料: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纓是五彩絲繩,女子許嫁以後用它來束髮。

鄭玄注:「著纓,明有系也。」就是說,纓是許嫁的標誌,表示這一女子已經有了物件。

這條束髮絲繩,直到成婚的當夕,才由新郎解下,這就是《儀禮·士昏禮》所說的:「主人(婿)入室,親脫婦之纓。」故纓始終是夫妻關係的信物。

結髮本指女子許嫁時的繫纓束髮,後移指成婚當夕的夫脫婦纓。這就是古詩中所說的:「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蘇武詩)、「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別》)。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髮。後因以「結髮」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結髮也指新婚夫婦須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表示同心。蘇武就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詩句。

結髮:一指束髮。古代男子自成童開始束髮,因以指初成年;

二指成婚。古禮。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故稱;

三指妻子。後亦指原配。

結髮,傳統婚姻習俗。一種象徵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一結。

結髮:束髮,扎結頭髮,古代男子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jiā jī]。

它有三種含義,第一指束髮,古代人成年之後開始束髮,因而結髮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髮;第三是指妻子。

8樓:w耍賴

男子解開女子的頭髮,這種舉動意味著要與對方過一輩子。結婚時女方會梳比較隆重和繁複的髮髻,這時候需要男方在洞房之前來解開。

這種行為被稱作結髮,是傳統婚姻的習俗。一種象徵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一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

9樓:和貓貓醬一起看劇吃瓜

寓意:男子解開女子的頭髮,這種舉動意味著要與對方過一輩子。結婚時女方會梳比較隆重和繁複的髮髻,這時候需要男方在洞房之前來解開。

這種行為被稱作結髮,是傳統婚姻的習俗。一種象徵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髮,合而作一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

擴充套件資料

在這「結髮」詞裡用的「結」字是最蘊涵妙意的,在今天,我們每個家庭的客廳裡大概都會懸掛著幾個「中國結」,在新婚的洞房裡也會看到火紅色的「同心結」。結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結合、結伴。古時候,「結」通「髻」,意思是總發。

髻,挽髮而結之於頂。

在古時候,新婚洞房裡妻子頭上盤著的髮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著:「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著的髮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

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髮夫妻」。

10樓:匿名使用者

寓意就是:男子解開女子的頭髮,意味著要與對方過一輩子。一般在洞房的時候會這樣,結婚時女方會梳比較隆重和繁複的髮髻,這時候需要男方來解開。

古時候女方的頭髮是很私密很貴重的,有些窮苦人家會把養了很久的頭髮拿去賣錢,這種情況也比較少見,因為一般而言女子都是不會對自己的頭髮做任何剪的舉動的。因此如果男方解開了女方的頭髮,就要永結同心。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纓是五彩絲繩,女子許嫁以後用它來束髮。

纓是許嫁的標誌,表示這一女子已經有了物件。這條束髮絲繩,直到成婚的當夕,才由新郎解下,這就是《儀禮·士昏禮》所說的:「主人(婿)入室,親脫婦之纓。

」故纓始終是夫妻關係的信物。

結髮本指女子許嫁時的繫纓束髮,後移指成婚當夕的夫脫婦纓。

古代男子怎麼稱呼古代對男子的稱呼

唐代稱呼漫談 中國的稱呼從唐代到明 清兩代,曾有過巨大的變化,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稱呼多是明 清兩代之稱呼。至於唐時所用之稱呼,無論電視中亦或 中,都少有提及。現將唐代稱呼略述如下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 聖人 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 大家 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 大家 至於像...

古代男子外貌描寫,描寫古代男子外貌 衣著的句子有哪些?

這一張眼,就看到了他此生見過最美的容顏。榻上慵懶地斜倚了一個男子,披了曲水紫錦織的寬大袍子,眉眼竟似糅合了仙氣與妖氣,清麗出塵中攜帶了入骨的媚惑。鳳眸星目只輕輕一掃,徐子介的心就似被剜了去,只知隨他眼波流轉而起伏跳動。他修長的晶指持了一隻翠青龍鳳酒杯,酒色瑩如碎玉,明晃晃刺痛徐子介的眼,不得不把視線...

古代男子對女子稱呼,古代對男子和女子的稱呼各是什麼?

杜 是對女子的尊稱,意為 女士 還有 娘 古代女子稱謂用 娘 字.據說 姬 姓的周室宗女大多容貌姣好,人們泛以 姬 稱美女,後來慢慢變成女子尊稱 如趙姬 如姬等等 女士 源於 詩經 厘爾女士 孔穎達疏 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 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 有修養女子的尊稱。巾幗 源自 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