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中為什麼孔子贊成曾皙的說法呢

2021-03-04 06:18:11 字數 5727 閱讀 3388

1樓:匿名使用者

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

居(3)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4)?

」子路率爾(5)而對曰:「千乘之國,攝(6)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夫子哂(9)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12),如會同(13),端章甫(14),願為小相(15)焉。」「點,爾何如?

」鼓瑟希(16),鏗爾,舍瑟而作(17),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

「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風乎舞雩(21),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

「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22)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1)曾皙: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

(2)以吾一日長乎爾,毋以也:雖然我比你們的年齡稍長一些,而不敢說話。

(3)居:平日。

(4)則何以哉:何以,即何以為用。

(5)率爾:輕率、急切。

(6)攝:迫於、夾於。

(7)比及:比,音bì。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譏諷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縱橫各六七十裡。

(11)如:或者。

(12)宗廟之事:指祭祀之事。

(13)會同:諸侯會見。

(14)瑞章甫:端,古代禮服的名稱。章甫,古代禮帽的名稱。

(15)相:贊禮人,司儀。

(16)希:同「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17)作:站起來。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歲時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發源於山東南部,流經江蘇北部入海。在水邊洗頭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東曲阜。

(22)唯:語首詞,沒有什麼意義。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

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

」子路趕忙回答:「乙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飢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求答道:

國土有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於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孔子又問:

「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願意學習。

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乙個小小的贊禮人。」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呢?

」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孔子說:

「那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

「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後走。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

「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問:「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

「**見得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

」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像赤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乙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評析】

孔子認為,前三個人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讚賞曾點的主張,就似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這一章,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負,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2樓:匿名使用者

曾皙所說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講從政,即治理國家;也不講出使會盟,而是刻畫乙個場面,描寫乙個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從富有詩意的情景描寫中,曲折地表達出曾皙的理想;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逍遙自在,甚至有點狂放不羈,但卻引起了孔子的無限讚嘆;孔子說:「吾與點也!」明確表示了他的思想傾向。

曾皙的高明之處正在於他能將政治和道德的兩種理想熔為一爐,而出之以春風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託,也可引申為道德上的修養追求,使讀者大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索餘地。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中孔子為什麼同意曾皙的看法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正在認真的與**言志,自然不會「使」曾皙鼓瑟。可是曾皙兀自在彼彈琴,視夫子殷勤誠懇的問話與苦口婆心的誘導若罔聞,這已經很失禮了。子路年長,答問已畢,論年齒當及曾皙,但夫子體諒他在彈琴,因此不得不先跳過他,而先詢問冉求、公西華。

及冉有、公西二子答畢,無論如何曾皙都當停下,回答老師問題。但他還是無動於衷,我行我素,完全忘記什麼叫「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及「侍坐弗使,不執琴瑟」的道理。這樣的乙個人,怎可說是知禮!

所以認為曾皙係因知禮而被夫子讚許的說法,實有待商榷。再看,當孔子叫他時,還不立即停下,「鼓瑟希」,又彈了幾下,最後又重重的彈了一聲(鏗爾),才站起來。回答問題之時,他又扭扭捏捏的說:

「異乎二三子之撰。」要知道,孔子早已宣告在先「毋無以也」,曾皙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此外,孔子與**言志之時,如果曾皙真的在認真彈琴,那倒也罷了,偏偏他又偷聽偷看師弟間的對話,否則他怎知夫子「問了什麼」?其它同學「答了些什麼」?又怎會問「夫子何哂由也?

」以及說自己的意見是「異乎二三子之撰」,又問「惟求則非邦也與」、「惟赤則非邦也與」了。這樣乙個鼓瑟不專,對師無禮、目無尊長、同窗之人,只如孟子所說的「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的鄙人,又何知禮之有哉?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章中,孔子贊同誰的觀點,為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最後孔子說「吾與點也」,

意思是贊成點的看法,曾皙名叫點,字皙,孔子認為子路的觀點輕率而不謙虛,應該以禮治國,而不單純靠武力;冉有的觀點也是想從政,只不過是在比較小的國家,說法較為謙虛;公西華的能力足以治理大國家,可是說的太委婉;孔子贊同曾皙的志趣高雅,本身有能力,懂禮樂教化,又卓爾不群

5樓:匿名使用者

-------公西華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章中,孔子贊同誰的觀點,為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師:請問他們各自的「志」是什麼?

生:子路要去拯救乙個危機重重的大國,三年的時間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生:冉有想要治理乙個小國,讓人民都富足起來。

生:公西華想要做乙個小司儀。

生:曾皙似乎只想想要過安樂無憂的簡單生活。

師:孔子怎麼看待他們的志?

生:孔子贊同點的志向。

生:孔子聽了子路的是微微一笑,「哂之」。

師:具體而言是什麼情緒?

生:不滿。否定他的觀點。

生: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子路的話毫不謙讓。

生:文章中並沒有告訴我們孔子贊同點的原因。

師:這位同學讀書很是仔細,我們一起來**原因。首先大家想一想,孔子對子路的志是不看好的,那冉有和公西華應該說比子路更謙虛一點,為什麼孔子唯獨肯定曾皙?

生:似乎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生:他們都是為了做官,從政。

師:很好。他們三人的志向雖有驕謙之分,卻無本質之別,都志在為政。

師:再繼續思考,曾皙的志向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是什麼?

生:平平淡淡。

師:你推崇嗎?

學生之間開始討論。

生:似乎不太積極。有點消極避世。當時的讀書人大多都很想為政,為朝廷效忠。

生:應該也有積極的一面,這也許是他所嚮往的社會的美好縮影。

師:儒家的核心是仁政,要以禮治國。從積極方面理解,他說的應該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

生:孔子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怎麼可能消極避世。

師:這位**說的非常好。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說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

可如果這樣他應該不會贊同曾皙的觀點的。大家看看這是發生在孔子人生什麼時期的故事?

生:在孔子晚年。

師:周遊列國遊說成功了嗎?

生:沒有。

師: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7樓:流雲瀟雪

儘管孔子最後是「喟然而嘆:『吾與點也。』」但因為孔子以及儒家學派積極入世的思想是貫徹始終的思想主線,所以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還遠遠沒有達到時,孔子為什麼居然會萌發出道家歸隱思想呢?

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古往今來無數儒生學者,各種解釋五花八門。不過在下倒是最欣賞這樣一種解釋。

錢鍾書先生在《**識小》一文中曾經引證,孔子「喟然而嘆」而不是「莞爾一笑」,正表明孔子其實並不是真正欣賞曾皙所說。結合孔子當時的經歷我們大致可以猜想他的心情。他滿腹經綸才華驚世,可是最終懷才不遇巨集圖不展。

這個時候孔子自己不可能沒有一點傷心難過,也不可能沒有一點怨天尤人的思想。而這個時候,曾皙的一番話著實讓孔子在這種心境中看到另一條路。試想,倘若孔子真的是嚮往過曾皙所說的那種類似隱士一樣的生活,那麼與《論語》中其他地方相比,這個感嘆實在發得令人費解。

怎麼可能你讓別人猜你的志向,別人說中了你反而像是從來沒想過這件事一樣一聲長嘆呢?可能的解釋是,孔子在曾皙說話之前的確沒有想到曾皙居然會說出這種話,他自己也可能沒有考慮過這種生活。但是曾皙一旦說破,孔子不禁有了點小孩子脾氣,這番話正觸動了孔子內心深處一些鮮為人知的不滿與怨憤。

孔子不是神,他也有脾氣。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不禁長嘆一聲,贊同了曾點的話。但其實回過頭來,曾皙留下來以後,孔子也沒有再對他的理想發表任何看法。

這也是與孔子以前指導學生的做法不一樣的。平常如果有學生能夠與孔子「有戚戚焉」,那孔子的話匣子可少不了溢美之詞。然而這一次孔子卻沒有什麼更多的表示。

孔子的修養是何等境界,事後平靜下來,立刻想到這一反常態的表示是不太正確的,所以也就不會繼續多說什麼了。

那麼孔子贊同誰的志向呢?若論志向與自己能力是否相當,其實孔子最稱賞其實是他「哂之」的子路。他對子路的看法不過是因為子路比較魯莽,並沒有否定子路的能力。

但是後面的學生乙個比乙個謙虛,謙虛得過分,反而令孔子不太滿意。孔子對後面兩個學生的評價都有一句「唯×則非邦也與?」明顯表示出他對他們這種不必要的謙虛頗有微詞。

因為他自己一開始就說「毋吾已也」,結果出了乙個子路其他人全都不敢說出真實想法,一味謙虛,這其實也是不符合孔子要求的。

孔子最欣賞的人應該是公西華,他認為公西華的才能很高,就做乙個小相豈止是浪費。但是公西華自己卻沒有明確表示出治理大國的想法,這不禁令孔子又多了一層傷心:難道說我門下的得意**居然僅僅就能做乙個小相?

所以孔子對公西華的回答是不滿意的。冉有也是這樣。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侍坐》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這四個 言志 的一段話回。生動再 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答暢談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擴充套件資料 侍坐 中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因為四 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想說明什麼道理

樓上回答的很好。不過我認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作為 論語 中的一篇,和別的篇章也沒什麼不同,就是宣揚孔子思想的嘛。孔子先讓他們幾個講自己的理想,然後通過評價顯示出自己的價值取向,就是這樣。至於道理,可以反映儒家的一些政治主張思想見解,具體參見 幫我找下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華侍坐 的賞析文章謝...

歷史上姓冉的名人有哪些,歷史上姓冉的名人

項姓的 及姓項的名人 項 一 尋根溯祖 1 出自羋姓,為楚國王族後裔。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於項城 今河南項城縣 建立了項國。後來,項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 項 命姓,稱項姓。2 周代有項國,其地在今河南項城一帶。項國是周的同姓 姬姓 諸侯國,西元前647年被楚國所滅,項國國君的子孫便以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