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想說明什麼道理

2021-03-20 02:16:59 字數 5731 閱讀 8696

1樓:蘭若寺西廂記

樓上回答的很好。不過我認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作為《論語》中的一篇,和別的篇章也沒什麼不同,就是宣揚孔子思想的嘛。孔子先讓他們幾個講自己的理想,然後通過評價顯示出自己的價值取向,就是這樣。

至於道理,可以反映儒家的一些政治主張思想見解,具體參見:

幫我找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賞析文章謝謝`` 25

2樓:一欣伊意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知?」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

(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說:「乙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麼樣?」

(冉求)回答說:「乙個縱橫各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麼,只是願意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乙個小小的贊禮人。」

「曾點,你怎麼樣?」

(曾點)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呀!」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曾點)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裡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晳最後走。曾晳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晳)說:「你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理讓,可他的話卻一點不謙讓,所以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

怎見得縱橫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嗎?宗廟祭祀和諸侯會同之事,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

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乙個小的贊禮人,那誰能來做大的贊禮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陪長者閒坐,一般含恭敬、陪侍之義。開篇交代了談話的人物和方式:

四位得意**圍著老師團團坐,氛圍融洽,方式獨特,充分體現了大教育家的風範。類似於西方大學教育方式,老師和學生隨意坐在一塊,暢所欲言,在交談中亮出自己的觀點,在辯論中明確道理。)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孔子的開場白,意在誘導、啟發學生各言其志,有打消學生顧慮、緩和緊張氣氛的作用,表現了作為長者的孔子的隨和、謙虛的性格。三個「以」依次作「因為」、「認為」、「做」講;「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則何以哉」都是賓語前置。)

子路率爾而對曰:(突出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回答的內容,充分表現了子路的志向遠大

、信心十足,這自信的回答與他毫不謙讓的性格相得益彰。)

夫子哂之。(哂即微笑,這笑內含豐富:既有對子路不謙虛、不禮讓的不滿和善意批評,也有對他大志和豪情的讚許,還有對**的寬容和理解……)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冉有的回答彬彬有禮,極其謙讓:自己只能治理乙個小國家,並且還只能解決吃的問題,禮樂教化的事還待君子。這既和他的性格有關,更主要是他從老師的笑中意識到了老師對子路的批評,懂得了「為國以禮」的道理。

兩個「如」依次作「或者」、「至於」講;「以」是連詞,相當於「而」。)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公西華的回答更加的謙虛,甚至不敢說「能」了,只是「願意學著做」乙個小小的官;究其原因,一是受老師和冉有的影響,二是由其性格身份決定:他雖也是孔子的得意**,但年齡最小,與子路、曾皙相比小二十多歲,按儒家禮法,他自然十分注意規矩,知道怎樣說話了;這也就形成了他謙虛禮讓、善於辭令的性格。)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一連串的動作,刻畫了曾點的從容、坦然、識禮,寫足了與眾不同的悠然和沉穩、自信,為下文的與眾不同的「志」的描繪作鋪墊;也巧妙地交代了當時談話的和諧、融洽的氛圍。)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傷,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再次誘導和鼓勵,顯示了大教育家的風範:循循善誘、誨人不捲。)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很有特色的回答!

不是像前三人那樣用理性的語言直接回答,而是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充滿詩請畫意的盛世安樂圖,這裡天下太平,人們安居樂業,怡然自得,歡歌笑語,樂趣融融:好一幅禮儀之邦的治國理想藍圖!)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的「感嘆、讚許」,說明了曾皙的治國思想完全符合孔子的「為國以禮」的治國主張,也透露出孔子晚年隱居避世、對太平快樂、悠然恬淡生活的無比嚮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反映了儒家什麼主張

3樓:匿名使用者

最重要的是"禮"的 思想,治國為人都要"以禮行之"

關於「吾與點也」(詳見後第三問)

孔子為什麼說「吾與點也」,對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對曾皙說的那段話(「暮春」至「詠而歸」),有的是從積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教材採用這種理解).(另一種是從消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消極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主張,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

)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區域性思想內容的理解及評價

問: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學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樣表示態度的?

答:三個人的志向各有側重,子路直爽,敢作敢為,其理想側重於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側重於經濟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於禮樂教化,以禮治邦(宗廟會同)但都願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對三個學生言志的內容,孔子當場都未置可否.

問: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為什麼比較詳細?曽皙的答話跟子路等三人有什麼不同?

答: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比較詳細,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表述志向時,曽皙正在鼓瑟,表現他志向高潔,淡泊功名,突出他與子路等三人相異之處,為寫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嘆和讚賞張本.子路等三人雖然**不同,但都講為政;而曽皙認為在亂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潔身自好.

曽皙所說的時間、地點、同遊的人物,描寫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圖,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

問: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為什麼孔子表示贊同?

答:曽皙的言志與其他人不一樣,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家國安寧,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這種表述深深打動了孔子,他「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

或 曽皙言的志,抒發的是春風沂水的情懷,實際上是人生的一種藝術審美境界,是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態.「夫子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既讚許曽皙言的志,又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嚮往.

或 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表現孔子具有熱愛自然,陶醉自然的樂天態度.也反映出他對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的悵惘.

1,怎樣理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的"侍

4樓:柳搖風

侍在此文中是「(在長輩、上級身邊)陪伴、伺候的意思。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章中,孔子贊同誰的觀點,為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師:請問他們各自的「志」是什麼?

生:子路要去拯救乙個危機重重的大國,三年的時間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生:冉有想要治理乙個小國,讓人民都富足起來。

生:公西華想要做乙個小司儀。

生:曾皙似乎只想想要過安樂無憂的簡單生活。

師:孔子怎麼看待他們的志?

生:孔子贊同點的志向。

生:孔子聽了子路的是微微一笑,「哂之」。

師:具體而言是什麼情緒?

生:不滿。否定他的觀點。

生: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子路的話毫不謙讓。

生:文章中並沒有告訴我們孔子贊同點的原因。

師:這位同學讀書很是仔細,我們一起來**原因。首先大家想一想,孔子對子路的志是不看好的,那冉有和公西華應該說比子路更謙虛一點,為什麼孔子唯獨肯定曾皙?

生:似乎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生:他們都是為了做官,從政。

師:很好。他們三人的志向雖有驕謙之分,卻無本質之別,都志在為政。

師:再繼續思考,曾皙的志向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是什麼?

生:平平淡淡。

師:你推崇嗎?

學生之間開始討論。

生:似乎不太積極。有點消極避世。當時的讀書人大多都很想為政,為朝廷效忠。

生:應該也有積極的一面,這也許是他所嚮往的社會的美好縮影。

師:儒家的核心是仁政,要以禮治國。從積極方面理解,他說的應該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

生:孔子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怎麼可能消極避世。

師:這位**說的非常好。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說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

可如果這樣他應該不會贊同曾皙的觀點的。大家看看這是發生在孔子人生什麼時期的故事?

生:在孔子晚年。

師:周遊列國遊說成功了嗎?

生:沒有。

師: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侍坐》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這四個 言志 的一段話回。生動再 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答暢談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擴充套件資料 侍坐 中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因為四 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

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中為什麼孔子贊成曾皙的說法呢

子路 曾皙 1 冉有 公西華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2 居 3 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4 子路率爾 5 而對曰 千乘之國,攝 6 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 7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8 夫子哂 9 之。求,爾何如?對曰 方六七十 10 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