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結構和都要簡短點!急急急

2021-03-04 04:27:50 字數 6029 閱讀 7224

1樓:開心一嚇

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0公釐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牧等特點。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乙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2樓:氵王國慶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

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乙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

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

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公尺、長230厘公尺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線,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線。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公尺,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

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年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

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乙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賬篷。

蒙古包的架設一般是先選好地形,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乙個圓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預先編制的木條方格(哈納)架好,包頂頂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奧尼)支架,一般頂高約4m,周邊高約2m,門大多向東或東南開,全包的外部和頂部均由輕質沙柳做成骨架,屋頂以奧尼為中心,綁紮細椽子(烏乃),呈活動傘蓋式,用駝繩綁紮固定,成為一固定的圓形牆壁。圓頂陶敖直徑為1.5m,上飾美麗的花紋。包頂外形均是圓錐體,通常用一層或二層乃至多層毛氈或帆布覆蓋,最後用一塊矩形毛氈把陶敖覆蓋以過夜或防雨雪。

將哈那和烏乃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繫牢,便大功告成。兩三個人可以在一兩個小時內就搭建或拆除乙個蒙古包。 內部擺設,將蒙古包內部平面化分為九個方位。

正對頂圈的中位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爐;火位前面的正前方為包門,包門左側,是置放馬鞍、奶桶的地方,右側則放置案桌、櫥櫃等。火位周圍的五五方位,沿著木柵整齊地擺放著繪有民族特色的花紋安析木櫃木箱。箱櫃前面,鋪著厚厚的毛毯,其優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

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半圓形包頂,風雪來臨時,包頂不積雪,大雨沖刷包頂不存水,圓形的結構還可以抵禦風暴襲擊。 蒙古包各部分之間連線精巧,方便、易建造和拆卸,運輸很容易,不易損壞。

參考資料**太多,就不寫了,o(∩_∩)o~

3樓:豐★城

自己看

誰能告訴我乙個女生唱的歌詞有一句是 離離原上草 歌名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離離原上草》

作詞:[唐]白居易

作曲:谷建芬

演唱:黃河濤

錄音:周曉峰

歌詞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晚風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晚風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晚風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晚風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5樓:匿名使用者

賦得古原草送別

是童聲的吧,此歌是就白居易原詩譜曲編配,非常好聽,編曲很好,百聽不厭。

6樓:薛永寬

你問的歌曲名可能是 原香草 希望對你有幫助

7樓:洋縣楞娃啊

小學古詩歌曲《離離原上草》,挺好聽的

8樓:其實小白不小白

難道是青青河邊草.........

蒙古包的結構、位置、作用、文化內涵、材料都是什麼

9樓:雨季的花子

蒙古包的結構: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

位置:從正北開始,西北、西、西南方都放男人用的東西,相反的東北、東、東南半邊都放女人用的東西。

作用:蒙古包是供人居住吃飯休息的場所。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

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文化內涵: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

材料:原料是木頭或者毛氈。

10樓:第二眼心悸

一、蒙古包

1、結構

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

2、位置

一般分布在永定,隴川、梁河,天祝。

3、文化內涵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

傳統就是在這裡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梁。

4、作用

供人居住吃飯休息的場所,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

5、材料

包括套瑙、烏尼、哈那、門檻,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牆根、氈幕、外罩、帶子、圍繩、捆繩墜繩、哈雅布琪、木桿。

二、四合院

1、結構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製。

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簷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2、位置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於繁華街面,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

3、文化內涵

它是我國傳統的民居格式,是別的國家沒有的,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瑰寶,因此四合院是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民居。

4、作用

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閉合而露天,可以營造出內部良好的小氣候,減少不良外在氣候的影響。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蔭納涼,冬天可以很好地採光,保暖,抵禦風沙。

露天通透的庭院即使入風口,也是出風口,通過自然的風壓得到流暢的通風,保證健康清新的空氣質素。此外,庭院還有利於排水和收集雨水。

5、材料

四合院設計與施工比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簡單,不用鋼筋與水泥,都是青磚灰瓦,磚木結合。

三、土家吊腳樓

1、結構

依山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關牲口或用來堆放雜物。

2、位置

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

3、文化內涵

吊腳樓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

土家族的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之中。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在土家族上梁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梁,一輪太極在**,一元行始呈瑞祥。

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這裡的「乾坤」「日月」代表著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家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4、作用

冬暖夏涼,防水防潮,抵禦毒蛇猛獸。

5、材料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11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

據《黑韃事略》記載:「穹隆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

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隆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

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多平方公尺,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遊牧人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公尺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數蒙古人是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隻駱駝運腳點,再起帳篷。

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圓形天空,通煙氣。

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牧等特點。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

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小者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乙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關於蒙古包的,關於蒙古包的資料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 撐桿 包門 頂圈 襯氈 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木柵蒙語稱 哈納 是用長約2公尺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紮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線起來形成乙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 烏尼 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

蒙古包的意思,蒙古包象徵著什麼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 帳幕 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 160厘公尺 長230厘公尺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幾塊連線,圍...

蒙古包的特點少一點數,蒙古包的特點少一點100字數

蒙古包 mongolianyurts 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 哈那 蒙古包的圍欄支撐 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 而成,其頂部用 烏耐 作支架並蓋有 布樂斯 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 陶腦 上面蓋著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