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這種民居與當地自然條件及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的關係

2021-03-19 08:28:18 字數 4226 閱讀 9790

1樓:環成大東

其實就是帳篷,和過去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有關,利於移動!

移動是為了保護草場不被吃光光,換了草牛羊也長的好!

蒙古包又名氈房,是牧區人們傳統的居民,這種與當地自然環境及生活方式有什麼關係?

2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其實就是帳篷,和過去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有關,利於移動!內蒙古是牧區,過去稱游牧民族,蒙古包便於安裝拆卸,與逐水草游牧相適應;移動是為了保護草場不被吃光光,換了草牛羊也長的好 。

3樓:丿持久哥灬

方便呀,打獵是機動的所以房子就是蒙古包

4樓:明天不可承諾

因為他們跟著游牧,蒙古包拆裝方便

5樓:鑑人合一

放牧吃草 草吃完就要搬家 所以房子方便拆卸組裝

為什麼我國內蒙古牧區居住的形式以蒙古包為主?

6樓:搖滾學聲

牧民是游牧生活,蒙古包是簡單而且輕便的「帳篷」,但是很保暖,他們隨水草而行,牛羊的飲水和草料一旦在這一區域消耗完,當讓要走下乙個地方,這樣牧民們就會搬家,到水草更加豐美的地方,這是很古老的傳統,不過現在大都是圈地放羊,都定居了,不在住蒙古包。課他們依舊保留著蒙古包,這就是他們的生活。

7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

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乙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8樓:親親果凍

因為是游牧的生活方式,蒙古包利於在游牧過程中搬運,

9樓:阮艾陶

因為先人牧民主要是過著游牧生活,蒙古包利於拆遷棲居。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歷史問題 和原來牧民生活的環境有關 蒙古包便於建起也便於攜帶 當牧民要去下乙個地方的時候 他們不用為住所擔心

蒙古包 吊腳樓 窯洞與地理環境的適應體現在哪

11樓:度娘菜園和廚房

蒙古包、吊腳樓、窯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體現如下:

1、蒙古包主要在內蒙古高原地區,該地區降水少,高原的地形平坦,牧草豐富,適宜放牧牛羊,該地居民是游牧的生活方式,蒙古包搭建拆卸方便。

2、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這些地區夏季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較多,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架空,這種建築通風防潮,避暑禦寒。

3、窯洞主要在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地區的年降水量少,氣候比較乾旱,黃土較多且黃土直立性強,並且該地區森林較少,蓋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窯洞可以節約木材等建築材料,窯洞堅固耐用更有冬暖夏涼的作用。

12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蒙古人以游牧生活為主,蒙古包搭建與拆卸方便,適合並且滿足牧民的生活習慣。

吊腳樓:這是重慶、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的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的物色民族建築。依山靠河,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殺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具有一定的傳統。

窯洞:主要在黃土高源地區,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黃土直立性強,該地區的年降水量也少,土壤乾燥,為挖窯洞提供了土壤與水文特徵的必要條件。

而且有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更有冬暖夏涼的作用。

13樓:匿名使用者

吊腳樓依山而建,可以節省空間,另外它高出水面,可以防潮防洪,且通風乾燥,蛇竭難侵

民居反應了當地自然環境特點,下列屬於濕熱環境下的民居型別是(  )a.冰屋b.窯洞c.竹樓d.蒙古

14樓:百度使用者

許多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往往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是相適應的,北極地區氣候寒冷,因紐特人就地取材用冰塊建造了保溫功能很好的冰屋;黃土高原當地居民依據黃土的直立性質,挖掘了冬暖夏涼適宜居住的窯洞;東南亞氣候濕熱,當地居民多建雙層的竹樓,既隔熱又便於雨水的排洩;在內蒙古草原上,由於游牧方式,人們就居住在便於搭建、拆遷和搬運的蒙古包裡.

故選:c.

求學霸!!!!蒙古包與當地生活地區的自然環境有什麼關係?

15樓:折煞叼羊羔

蒙古包與當地生活地區的自然環境的關係

(1)遷徙與草場恢復。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讓牛羊生長的草地及時得到恢復,牧民通過春夏秋冬不斷遷徙,使各處草場得到休養,下一年再繼續使用。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對大草原的選擇,也不是哪草場好就去哪,而是根據季節、氣候、草場、牲畜和人的情況,有規律的遷徙的生產、生活方式。

(2)關於蒙古包的穩定性的知識。人們逐漸認識這種菱形的結構卻比以往的正方形結構更為穩定,且可以伸縮。這種發現使建築的動態性,即房屋的結構需要滿足可移動、輕便和便於拆卸的要求有了實現的可能。

(3)保證蒙古包的冬暖夏涼的知識。蒙古包搭建在向陽背坡處,以避風雪;夏季則搭建在視野開闊、涼爽通風處,以防暑熱。蒙古包外圍春冬用氈子,而夏秋就因地而異多用草覆蓋。

(4)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識。不同地區的游牧民族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體現了地域性。這是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發生變化的認識的直接體現。

由於各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各地的自然植被不同。搭建蒙古包材料,是把建造房屋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降到了最底點。修建是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時不會留下廢墟,當蒙古包從乙個地方搬遷之後,過不久,那裡又是綠草如茵,生態很快得到恢復。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

16樓:匿名使用者

當地的地形有關,當地以草原,丘陵為主

我國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係是

17樓:匿名使用者

相互依賴。

竹樓,熱帶

季風氣候,特點:1竹子房屋,通風散熱,2下層防潮防蛇防蟲(季風降水多,熱帶)

窯洞,溫帶大陸氣候,特點:當地氣候乾燥,黃土直立性強,窯洞可以節省建築材料,冬暖夏涼。

冰屋,寒帶氣候,特點:牆體厚易於保暖。

18樓:回憶中的安慰

北方風大雨少,所以牆體厚,北窗小;南方雨多,所以牆體高,屋頂斜。環境決定民居,民居反映環境。

19樓:遠方一來客

充分利用當地的物產、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間形成了各異的民居特色,

如節約土地資源且利用坡地的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適應草原游牧生活,便攜易建的蒙古包、

適應南方濕熱多雨的干欄式吊腳樓等等

地理問題 幫忙!!!!sos~~!!!

20樓:

蒙古族的傳統民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公尺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紮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線起來形成乙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 '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再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後內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乙個外觀精美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蒙古包可以說是蒙古族人民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蒙古包'的名稱源自滿語,蒙古包在蒙文裡被稱為'斡魯格臺格兒',意為無窗的房子,現代蒙古語則稱'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為圓形或蒙古人的房子。滿語稱蒙古人住的這種房子為'蒙古博','博'是'家'的意思,'博'與'包'音近,隨著滿清入關,蒙古包就作為一種譯音流傳下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蒙古包的產生是與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息息相關的,游牧民族的特性注定蒙古族不可能在乙個地方固定居住,他們必須隨著水源、牧草不斷遷移,蒙古包的結構特點充分適應了這種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間的連線精巧方便, 拆卸運輸很容易,且美觀實用,風雪來臨時,包頂不積雪,大雨沖刷包頂不存水,圓形的結構還可以抵禦風暴襲擊。氈的厚度可隨季節增減。底部的圍氈,天熱時可以捲起通風。

白色的表面,還裝飾著由紅、藍、黃等顏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紋。充分體現了功能要求和審美要求的統一。

關於蒙古包的,關於蒙古包的資料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 撐桿 包門 頂圈 襯氈 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木柵蒙語稱 哈納 是用長約2公尺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紮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線起來形成乙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 烏尼 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

蒙古包的意思,蒙古包象徵著什麼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 帳幕 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 160厘公尺 長230厘公尺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幾塊連線,圍...

蒙古包的實用性,蒙古包的優點缺點

特點1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於搬遷,符合游牧經濟生活。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製造,民間手工藝人就能製作。還有,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和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很適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