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服上的飛禽走獸圖案表示什麼,是否與大一統有關,還是表

2021-03-31 19:50:16 字數 1432 閱讀 9856

1樓:餅亁の凍

明清服飾(1368~1911)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

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

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公尺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

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

**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裡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制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

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係用黑色絨、緞等製成。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髮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

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擻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

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 ,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階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勳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

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

四、五品以上**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繡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

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歷朝歷代的服飾的來歷和特點,有什麼?

為什麼明朝皇帝不上早朝,為什麼明朝皇帝不上朝,不上朝是如何處理公務的?

漢尼拔 塔塔 上朝是一套禮制。並不是實際的議政。說白了上朝其實就是一套儀式 就和某個公司開早會大家集體起立喊一聲董事長好一樣。在大家問完董事長好以後 董事長就開始念稿子了 什麼大家努力 同舟共濟繼往開來這些。上朝其實和上述的東西沒區別 就是程式更復雜而已。所以明朝的皇帝都不太願意上朝。你問他為什麼不...

宋朝官服上,在設計上為何都有白圈,只是為了美觀嗎

這個白圈的設計不只是用來美觀的,還代表著古代 的身份和地位,可以方便皇帝很快的辨識這些 們。這個白圈的設計理念是非常好的,可以對當時的 們起到一個警醒的作用,時刻提醒他們皇帝才是最大的。這個白圈除了可以用作美觀之外,還代表著 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因為在古代朝廷裡面的 實在是太多了,所以皇帝就可以用這...

清朝官服補子的意義

清代 的補子大體分為 文 武兩種,分別代筆 的品級。文官為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為 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 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清代 的補子大體分為文 武兩種。文官為 一品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