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關於春秋諸侯爭霸有這樣的觀點,即「春秋無義戰」。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

2021-03-27 14:36:13 字數 3594 閱讀 9221

1樓:昊天皇帝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 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徵,是指上討伐下,同等 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

我想用孟子的話來反駁孟子。 孟子曰:天時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環⑹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國不以山溪⒀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親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順⒅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堅硬銳利,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

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發動戰爭就罷了,發動戰爭就一定能成功。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不正是孟子的 得道者多助麼?春秋五霸除了宋襄公以外,尚若不是得道多助而是失道寡助何以稱霸九州?

宋襄公不能算春秋霸主。戰爭固然會死很多人。一將功成萬骨枯。

但這不是戰爭的責任,而是人的責任,是統治階級、最高統治者的責任。戰爭從來就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正義戰爭如同孟子所言: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親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順⒅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非正義正好相反:以無道侵略有道,以親戚之所畔(叛)攻天下之所順。

這就是非正義戰爭。非正義戰爭才是無義戰。而正義戰爭恰恰是義戰。

沒有春秋五霸的霸業何來秦始皇的統一?楚平王不用奸佞,伍子胥也不會跑到吳國。楚國也不會被滅。

勾踐能聽信文種、范蠡之言也不會被夫差滅國。吳王夫差不聽信伯丕冤殺伍子胥。勾踐也不能復國。。

楚平王、勾踐、夫差都是無道而失國。而吳王闔閭、夫差、勾踐又都是有道而滅敵國。這就是義戰和不義戰的區別。

2樓:陳祥

春秋戰爭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兼併戰爭對於結束**局面、構建和平統一大業是有利的,但是戰爭必定會死人,尤其是連年的對持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你同意這觀點嗎?談談你對春秋時期爭霸的看法。

3樓:姬葉川

同乙個問題,站在不同的

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結論;時代不同,立場往往也不盡相同,價值觀不同,看待問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孟子是儒者,他自然會用儒家思想來看待春秋時代的戰爭,儒家講究大義名分、名正言順,講究一種「社會秩序「,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春秋時代的很多戰爭,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是弒君殺父之舉,有悖於他的價值觀,所以他說」春秋無義戰「。

而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老看,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其實是一種優勝劣汰的過程,它加速了陳舊而腐朽的制度的沒落,同時戰爭增加了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導致」士「階層的崛起,這些士活躍在歷史舞台上,他們周遊列國、合縱聯合,正是他們,創造了燦爛的中國文化。

4樓:核武聖人

孟子的義不是真正的大義,是儒家的義,講究名正言順。孟子曾勸說齊王伐燕就是明證。我的看法嗎,我以後人的眼光,站在大勢的立場上,支援諸侯爭霸。

但我又很矛盾,中國文化兩個文化巔峰時期一是春秋戰國二是**。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怎麼認識這句話?為什麼?

5樓:baby諾櫻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版。因為,儒家認為,「禮樂權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 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有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 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這裡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統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孟子曾說:「春秋無義戰」你如何看到這個觀點,請說出你的理由。

6樓:

這個觀點放到現在仍有一定的道理,春秋沒有正義的戰爭,大家都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戰,成者王侯敗者寇,而現在仍是利益驅使。

孟子曾說: 春秋無義戰 ,你怎樣評價春秋爭霸戰爭

7樓:

春秋是諸侯爭霸春秋的戰爭本質是奴隸主階級為了爭奪利益而進行的互相專侵略的戰爭 所謂

屬「義戰」就是指正義的戰爭,在那個時候,就是為了維護周天子而發動的戰爭。「春秋無義戰」指的就是假「勤王」真爭霸的意思。 當時,周天子威信漸漸降低,很多有勢力的諸侯依次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開展兼併戰爭。

他們經常打著「勤王」的旗號,事實上是想取得自己稱霸諸侯的目的,並非真正幫助周王樹立天子威信。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你怎麼認識這句話?為什麼?

8樓:baby諾櫻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 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有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 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這裡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統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9樓:小桃_仙子

春秋時期不該打仗,因為戰爭毫無意義

下列關於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和兼併戰爭的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答案d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是諸侯國為了爭做霸主而進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在戰爭的過程中各民族逐步融合,小的諸侯國不斷被兼併,這一融合和兼併過程,加快了統一的步伐,為建立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基礎。下列關於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評價正確的有 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

春秋時期為什麼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1 諸侯的形成是由於東周的分封制導致的。2 東周晚期,王權開始衰敗和分散,諸侯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領導階層。3 戰爭是兼併領土,宣揚國威的最好辦法,所以出現了諸侯爭霸的局面。手打,望採納。1 政治上 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這是爭霸的前提。2 宗法分封制破壞。3 經濟上 春秋時...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客觀進步作用有什麼

1 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促進了新的經濟,社會制度的產生。2 初步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速了各區域的民族融合,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促進政治統一,促進經濟發展。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積極作用是什麼 1 促進了個地方人民的交流。2 各國對物資的需求增加,促進了商業的發展。3 諸侯並起,各國治國思想不同,導致了...